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时间:2022-09-15 10:27:00

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摘 要: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中职教育面临发展瓶颈,本文将讨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 发展 瓶颈 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起步和高速发展阶段,中职教育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中职教育依然是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提高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中职教育。但事与愿违,中职教育并没有能按照预期健康发展,部分地区的中职教育已走入困境。中职教育发展究竟存在哪些瓶颈?将如何应对?本文将就此谈一点浅见。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工作,中职教育除了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劳动技能。为什么中职学校多数都处在一个令人尴尬的处境?我觉得可以从家长的心态,中职学校的教育状况和中职生毕业后的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来分析。

1.入学前的心态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一句流传几千年的“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揭示了在中国不同职业人群人格的不平等,中国历代的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劳心”的白领,而不愿意孩子成为“劳力”的蓝领。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经济待遇也逐渐提高,但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很多父母宁可千军万马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意让孩子成为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更何况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基数的下降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0%,还能有几个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中职学校?

(2)中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如果农村的孩子考上中专,那是要摆酒请客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逐渐发展到国家贴钱也不愿意上的境地,认为只有差生才上中职学校,生源素质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近墨者黑”。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谁也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冒风险,所以即使考不上普高,宁可花钱去读私立学校也不愿上职业学校。换位思考一下,以中职学校目前的现状,即使是中职学校的行政干部,又有谁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中职学校呢?

2.入学后的教育状况

中职学校的教学状况。有人说中职教育现在是“四不象”,走进中职学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我们会看到有综合班(普高模式),对口升学班(应试教育模式)和少量的就业班(职业教育模式),学生中成绩稍好一点的还是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或对口升学。国家为中职学校保留升学通道,原意是给中职学生多一种选择,也为中职学校在激烈的生源市场上留一线生机。但正是这一线生机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升学的愿望,也为了学校的招生,很多中职学校办得与普高无异,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资源多年来的严重短缺,也使得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少学校仅靠争取中央资金添置设备。教师实践培训普及率不高,实践教学能力弱;多数中职学校老师都是在黑板上开机床、在黑板上造房子、在黑板上种水稻,真正想要到职业学校学技能的孩子很难学到真正的技术,这也是令学生和家长失望而不想进中职学校的原因。中职教育因此走进一个“办学条件差质量低下得不到认可投入减少办学条件更差质量更差更得不到认可”的恶性循环。这一过程的后果就是:职业学校在校生减少,在校生流失率居高不下。

国家政策的缺失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缺位,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处在一种低级无序的自发式发展状态。很多学校办学没有长远规划,专业设置跟风现象严重,学校办成了小而全,不但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也难以提高办学水平。中职教育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中职教育办学局面的混乱,使得本已十分稀缺的中职教育资源被进一步浪费掉。

中职学校的管理状况。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求知欲不强,管理难度大。归纳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放任型,大多数学校属于第二类――看管型。很多学校都实行二十四小时跟踪管理,班主任、行政人员全天候值班,教学楼、宿舍楼摄像头密布。但看管毕竟只是教育管理的最低层次,中职学校的孩子都处在青春躁动期,一味地看管不仅不能培养他们行为的自觉性,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同时他们想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总是处在一种被敌视被蔑视的环境中,这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毕业后的生存状况

在职业生活方面。很多中职学校现在都是愁“进口”不愁“出口”,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不高的事实,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专业对口率不高,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工资等福利待遇不仅不见高且不到位(虽说少数工种熟练工待遇很好,毕竟凤毛麟角),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据调查,在企业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工资的40%来自加班。三是部分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劳资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劳动者永远只能是服从,处于没有保障状态。四是工作稳定性较差。据调查,60%以上的毕业生在初次工作6个月以内就更换了工作单位,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五是企业对中职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通常只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不放心把真正技术性的工作交给他们,也不甚注意培养,让学生觉得读不读书没什么区别,也让他们丧失自信和尊严。

在社会生活方面。内地的中职毕业生大都选择到沿海或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他们远离家乡,长期工作在二、三产业一线,两班倒现象普遍,拿着与城市的生活水平不相称的微薄薪水,过着单调而枯燥的生活,面临着恋爱、结婚的人生课题,背负着重重压力。他们大都游离在城市的边缘,没有归属感,没有成就感,准确地说,他们就是城市里自卑的新生代民工。

二、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使中职教育摆脱困境,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不能把办学仅看成是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全社会共同办教育。只有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教育现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中职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1.严格准入门槛,完善评估体系,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目前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规模大小不一,专业设置严重重复,加剧了中职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中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没有一定的硬性条件和师资力量是办不好的,仅靠中央政府投资也是办不好的,地方政府必须重视,不少地方政府将投资学校基建费用作为教育附加费统计是错误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制度,完善中职学校评估体系,对不符合中职办学条件的学校予以取缔或整合,集中优势力量、集中职教资源在每个地市办好一两所上规模上档次的中职学校,不必遍地开花。

2.明确办学方向,加大教育投入,走特色发展道路

中职教育的社会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要办好中职教育,首先要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明确办学方向。中职学校应通过市场调查和专业需求预测,集中优势做好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加大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力度,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使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教学目标相一致,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在中职学校具体办学事务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给学校松绑,让他们有自己处理办学事务的主动权,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现在多数学校迫于压力将学校安全作为第一任务,教学质量退而次之,这不符合办学规律。

3.改变用工制度,加强用工监管,保障企业工人利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按法律规定做好用工监管工作,将《劳动法》落到实处。企业应按法律规定与聘用人员签定劳动合同,不得擅自违规延长试用期,为工作人员提供劳动安全保障,不得强制工人加班,为工作人员的继续学习和教育培训提供条件,保证落实工作人员应得的福利待遇,整个社会同等学历人员在不同岗位上基本待遇差距不能过大。

国家还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引导和调动企业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薪酬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以改变目前用人价值取向。

4.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打破等级理念,从思想上重视职教

加强舆论引导,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社会地位,并形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一位德国工程师曾给中国提出这样的建议:中国必须要关注专业技术工人,关注技术教育和培训――这样,不管你是农民、烘焙师、粉刷匠,或是木匠,每个人都有行业被认可的、统一的、受尊重的学位。只有打破职业被烙上的等级烙印,才能激发技术工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更好地钻研技术,并真正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5.合理控制普高教育规模,为中职教育输送更多新鲜血液

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的职业教育,前者的职业教育办得如火如荼,而后者门可罗雀。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看到了中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思想观念有差别,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执行初中毕业生的职普比例,有效保证了中职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随着我国少年人口总数的下降,如果一味放任普高办学规模不加管理,那么职业教育还将会在恶性循环中挣扎。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职教中心)

上一篇: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改造 下一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