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蝗灾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5 09:07:29

清代广西蝗灾研究综述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灾荒史研究兴起,蝗灾史的研究呈现广视角多层面宽领域的异彩纷呈局面,蝗灾的研究在空间上由全国性向地区性发展,时间上由长历史向朝代史发展,在蝗灾史研究硕果累累的时候,对清代广西蝗灾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却也使清代广西蝗灾研究在内容上、史料上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有极大的扩展空间。

关键词:蝗灾;清代;广西

灾荒史研究在90年代以来,愈受史学界的重视,作为继水灾和旱灾后位列第三的蝗灾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因为固有的“北蝗南螟”观念,南方的蝗灾研究一直很薄弱,对地处边陲的广西的蝗灾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本文试作一综述。

一、有关广西蝗灾的研究成果

蒋国芳、郑哲民著的《广西蝗虫》,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广西蝗虫进行研究的。本书共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中对广西古代蝗虫研究史、蝗虫的自然地理分布、蝗虫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意义及防治政策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书中制作了《广西古代蝗灾情况表》,较全面地统计了广西发生的蝗灾。在各论中,分科介绍了广西的蝗、蚱、蜢。[1]尤其儆、陆温、黄初发、蒙超衡等发表的《广西水、旱、蝗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广西380年来的水、旱、蝗灾发生的原因,介绍了三大灾害间的联系,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文章简述了广西的蝗灾历史,统计了广西蝗灾的次数和分布范围,计算其发生的频率,并提到了广西历史上两次大的蝗灾,对蝗灾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有一定的说明[2]。鲁克亮的《清代广西蝗灾研究》是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清代广西蝗灾进行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清代广西的蝗灾,首先统计了《清史稿》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发现堪称翔实的《清史稿》,并没有对广西蝗灾的记载,作者随后罗列了《清实录》中关于广西蝗灾的记载,也仅仅只有6条。之后,作者根据查阅地方档案、地方志等后搜集的清代广西蝗灾资料,统计出清代广西蝗灾的大致情况。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概述了清代广西的两次大蝗灾(道光十三年到十五年和咸丰元年至五年蝗灾)。文章第三部分,作者以表格形式展示了清代广西蝗灾的地域分布,并总结了其分布特点,指出清代广西蝗灾主要分布在三江流域。文章从气候、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文章的第四部分概述了治蝗措施。在余论里,作者提到了蝗灾与蝗神庙,统计了清代广西发生的虫灾,发现清代广西的虫灾远少于蝗灾,在此基础上,作者质疑了传统的“北蝗南螟”观念。[3]不久,鲁克亮和刘琼芳发表了《广西的蝗神庙与蝗灾》一文进一步研究广西蝗灾,作者在引言部分介绍了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中关于中国蝗灾的观点,及其制作的“中国蝗神庙的分布图”,陈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的分析后,得出了“中国东南各省不必有蝗神庙”的结论。作者在阅读大量文献档案后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作者根据掌握的资料制作了《广西蝗神庙地理分布表》,并对表进行文字说明。根据广西蝗灾产生的特点及治理目标说明广西蝗神庙的祭祀特点,也与黄淮地区的蝗神庙的功能进行了比较。文章第三部分,作者用大量史事对广西蝗神庙与蝗灾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指出陈正祥先生所说:“有八腊庙或刘猛将军庙存在的地方,一定有严重的蝗虫灾害”,总体上讲是正确的。广西蝗神庙和广西蝗灾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次数之多方面也表现在严重性上。第四部分,作者介绍了广西的治蝗措施。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提出了对广西蝗神庙与蝗灾的几点认识:一是广西存在着蝗神庙且与蝗灾发生次数和严重性有密切关联,这与陈正祥关于“东南地区没有存在蝗神庙的必要”的论断不相符;二是在蝗神庙建立的时间上,体现了广西蝗灾的严重性及人们的应急心理,同时广西的蝗神庙还有祈求平安的功能;三是蝗神庙存在的合理性。[4]本文在资料搜集、运用,分析论证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是研究广西蝗灾的又一篇力作。

二、广西蝗灾研究现状的分析

前人在研究蝗灾方面做了很多很繁琐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就研究的总体情况而言,民国到80年代,自然科学工作者出的成果比较多,9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工作者后来居上,成为蝗灾研究的主力。就内容而言,前人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蝗灾的研究比较全面,呈现广视角多层面宽领域的态势。有以研究蝗灾发生原因、治蝗措施、蝗灾事件本身为重点的,也有重点研究蝗灾时期的社会控制,对蝗灾的救助以及人们对蝗灾的认识的。还有重点研究蝗灾文化的;第二,蝗灾的区域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前面所述之《清代广西蝗灾研究》、《四川蝗灾考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明末河南蝗灾和基层社会》等,虽然对南方蝗灾的研究有一些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研究者的目光更多的还是投向北方,北方蝗灾比南方次数多且更为严重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相对北方蝗灾的研究成果,南方的就显得太少了;第三,对蝗灾分时段研究成果很多,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有殷、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的蝗灾研究,且与区域性联系起来,如《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初探》、《清民国时期蝗灾及其应对研究》等。同时,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一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第一,资料的来源方面,对中国古代蝗灾的研究普遍有资料的来源较窄的问题,大多数论文的参考资料只是方志、正史和实录,对古人日记、随笔、信札或诗词等文学作品这些史料的运用较少;第二,史料的解读方面,很多论著只是罗列了些史料,有进一步的则是对史料进行统计,列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很少有更深的解读,很少关注史料间的联系,对史料的甄别,辨伪则基本没有;第三,很多研究者只是就蝗灾论蝗灾,并没有把蝗灾放在当时的大历史下进行探讨,使得文章的层次显得不高。

三、研究有待拓展的空间

前人对蝗灾的研究已经是硕果累累,但还是有一些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对重大蝗灾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以前的蝗灾研究很少就某一重大蝗灾事件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详细阐述作为个案的重大自然灾害——蝗灾,对民众心理及当时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近代的蝗灾,其对农业近代化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二,区域性蝗灾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笔者认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对南方蝗灾的研究还是显得不够,像广西,云南等省的蝗灾研究就很少,南方的蝗灾不是很频繁但其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对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的农民起义、南方的人口地理的变迁以及西南地区的开发等方面。第三,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治蝗效果的研究还很薄弱,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治蝗的效果与政府的社会控制力,以及蝗灾的破坏力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对治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把握整个蝗灾。

就清代广西的蝗灾研究而言,笔者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掘。首先,在内容方面,《清代广西蝗灾研究》与《广西的蝗神庙与蝗灾》虽论及了很多,但是如清代广西蝗灾与政府的社会控制,清代广西蝗灾的灾害救助,民众对蝗灾的应对,清代两次大的蝗灾与太平天国的关系、清代两次大的蝗灾对广西近代化的影响等很多有意义的方面没有涉及。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其次,在史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鲁克亮的两篇文章使用了不少史料,尤其是地方志资料,但是对官员奏折、档案资料,以及时人笔记,随笔,信札,诗词等运用的很少,有必要进行史料的补充,分析进而得出更为科学客观的结论。最后,在研究方法理论方面,也有可以创新的地方。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只是对数据有粗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用更精确地数据更具体的说明广西蝗灾的一些问题。我们也有必要借用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广西蝗灾进行深入研究。(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国芳,郑哲民.广西蝗虫[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尤其儆,陆温,黄初发,蒙超衡等.广西水、旱、蝗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5,09,(11,3、4).

[3]鲁克亮.清代广西蝗灾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1).

[4]鲁克亮,刘琼芳.广西的蝗神庙与蝗灾[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上一篇: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高职软件专业实训课中的研... 下一篇:走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