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工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时间:2022-09-15 08:24:58

加快西部工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内容摘要:西部发展具备两大比较优势:一是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二是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西部工业发展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笔者就此归纳了其发展的两条捷径:一是围绕资源型产品拓展下游产业链;二是制造业西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 工业发展 比较优势

西部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关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日趋严重的问题,学术界已多有论及,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明确的是,西部经济之所以落后,关键是因为工业发展迟滞。事实上,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都证明,除了工业以外,第一和第三产业都不足以担当引领西部追赶东部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20%-35%。目前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走经济服务化的道路还为时过早。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巨大贡献亦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之上的,没有工业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以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没有繁荣的基础。因此,缩小东西部的差距,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西部地区的工业实力。

西部工业发展具备两大比较优势:一是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这是先天的;二是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这是后天经济非均衡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资源对工业有重要意义,在西部应首推能源和矿产:四川的矿产和水能资源都居全国第一;青海的盐湖和油气资源得天独厚;贵州的生物资源首屈一指;山西、内蒙古则是驰名的煤炭基地。基于这一比较优势,西部应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将自身定位向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中心靠拢。但遵循这一思路发展西部工业的同时,应该加强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西部的后天优势是劳动力和土地等的价格优势。我国是个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整体劳动力成本低,西部较东部又具有更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不足发达国家的3%。与此同时,西部人均收入又大大低于东部的水平,西部12个省市的职工平均年工资水平就比上海低一倍左右。此外,西部的土地价格也要较东部便宜许多。如同中国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形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诱因一样,东西部地区要素成本的落差也构成制造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重要条件。

西部工业发展的机遇

拓展资源型产品的产业链

由于西部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加之资源型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空间有限,所以西部工业在重点开发资源型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西部发展制造业,应以资源型产业为依托,围绕资源型产品拓展下游产业链。一般说来,产业链的延长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越接近最终产品,原材料的加工程度越高,增值的幅度也就越大。矿业是为国家工业提供原始资料的产业,可谓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第一链”。以矿产开采为源头,主要存在以下两条产业链:原油、天然气业石油制品业基础化学制品业化纤原料制造业纺织业日用生活品制造业;煤炭采掘业煤制品业钢铁业金融系上游产品加工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制造业。西部制造业发展应以源头为基础,沿着产业链不断向下游扩张,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

西部的定位是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中心,包含了两层涵义:即西部除应成为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供应中心外,还应成为能源和资源的加工中心。长期以来,西部工业发展都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这其中除体制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源型产品的加工多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从而使产品的附加值大量流失。此外西部经济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西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西部制造业的发展就是要对西部工业实施集约化改造,大力提高资源型产业的质量与效益。要改变过去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型产业效益差的局面,转变资源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用集约式经营即较高质量与效益的经营代替过去那种高投入、拼资源的发展模式。要注重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制造业西移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布局。截止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比例分别为:86.27%、8.93%、4.8%,并且主要分布于制造业。东西部制造业发展的差距,也表现在制造业增长极的分布差异。只有从空间上对制造业的现有格局进行调整,才能有效缩短东西部工业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弥合地区经济的裂痕。对现有格局进行调整,就是要使制造业逐步向西转移,形成沿着“东―中―西”的地理走向,制造业价值链环节逐步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格局。这种西移有助于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改变东西部过度不平衡的格局。

从当前情况来看,西部地区接受这种转移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甚至还拥有一定的优势。西部地广价廉,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东部具有明显的优势,制造业西移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这就使产业转移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得到满足。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这一地区的社会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五年来中央财政投入近万亿元,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国家加大了生态建设投入,西部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省会城市都大力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

目前,制造业的西移趋势已初现端倪。从2004年开始,国内生产要素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东部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出现了明显的技工荒、电荒、煤荒等。外资已有向西部转移的迹象,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已在承接外资转移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西部增长极的雏形。2005年4月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131个,总投资额18.65亿美元,比上届激增39.4%。有学者指出:目前东部沿海的成本已经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外资向内地转移成为必然,中国正在开始这样的转移,而且这种趋势将会延续至少30年。

西部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针对西部工业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加强对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定位是东部加工制造,西部原材料生产。工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要缩小差距,就要对加工工业的区域布局进行调整,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扶持西部制造业的发展。2004年“两会”期间,成都市委书记就说:“我们希望中央保持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同时能在政策上给一些特殊照顾,哪怕是在产业布局上对西部加大点倾斜,也是很大的支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据商务部的《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考虑因素中,首先考虑的是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连续性和兑现度,其次是政府的办事效率与透明度。跨国公司普遍希望,在与所投资地政府相关机构接触过程中能够得到高效率服务,能够在各地进行正常、公平的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局囿于先天的地理条件,与东部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硬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西部地区运力不足已成了能源开发区的“动脉之痛”。加大西部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是“硬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发展区域增长极。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往往比平均分配使用效率更高,集中资源优势发展中心城市,促进增长极的形成,以此带动轴线和扇面地带的发展。根据不同城市(增长极)规模、功能和吸引辐射范围不同,构成多层次结构,逐步形成贯通城乡的产业网络带。许多西部工业城市,已形成大量存量资产和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许多国防高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也集中在这些城市。应该将这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区域性增长极,通过对周围腹地生产要素的聚集、扩散和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最终形成纵横交错的产业带。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是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西部地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依托中心城市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要适当集中相关资源,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导向作用,在信贷、财政、税收、外贸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目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数量丰富但素质不高。东部沿海地区在过去20年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它拥有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西部地区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其吸引外资的显著优势之一。但西部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熟练程度不及东部削弱了这一比较优势。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民营学校或培训中心的建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引导企业提高员工技能,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在努力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的同时,培育自己的研发体系,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毛海峰,林.“西洽会”合同协议总额1500多亿元[N].新华网,2005-4-09

2.仲伟志.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新三角突破升降温之辩[N].经济观察报,2005-3-12

上一篇:关于教育领域连锁经营问题探讨 下一篇:加速辽宁成品油物流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