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浅论

时间:2022-09-15 06:13:13

穴位注射疗法浅论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 要 对穴位注射临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辨证取穴原则、穴位注射用药原则、临床操作规范化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机理研究,对其操作方法应加以规范,以有利于这一方法走向世界。

主题词 水针 穴位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当前针灸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该疗法以其简便的操作和显著、快捷的临床疗效而深受广大临床医生的喜爱,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从《中国针灸》杂志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统计,采用穴位注射疗法者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些文章的作者所在地区、单位分布广泛,从所治疗的病种和选穴、用药上看,均具多样化特点。可以说,穴位注射疗法已从一种辅手段上升为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但从一些临床报道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 穴位注射疗法的命名及定义

以往对穴位注射疗法的称谓有水针、穴位封闭和穴位注射等。所谓"水针"是指本法最初在临床施用时,只是将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等注入穴位,故以"水针"命名。经多年发展,注射药物已非常之广泛,"水针"一词已不能反映本法的真正含义。另外,中医命名一般比较形象,如三棱针是根据针的形状,火针是将针在火焰上烧灼,而"水针"并非水做的针,与中医命名规律不符,不能体现中医特色,从字面上也不易让人理解。"穴位封闭"则易与西医的封闭疗法相混淆,而两者在适应症、用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穴位注射远较封闭疗法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因此,以上两种称谓均不能反映本法特点,故不适于对本法命名。穴位注射一词则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本法从穴位将药液注入的特点,将中西医两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目前已为多数同道认同,应是对本法比较恰当的称谓。在1997年8月《中国针灸》杂志主办的全国穴位注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上,经过与会代表的充分讨论,将穴位注射疗法定义为: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这个定义是比较恰当的。

2 穴位注射的选穴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中医临床必须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立法、处方。穴位注射是中医针灸与西医注射的有机结合,其作用点在穴位、经络,但在选穴上与普通毫针针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二者同样重视经络辨证的原则,根据穴位本身的特异性选用穴位[1],同时,有人认为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也有选择性,在药物与穴位的配合上也应有所注意[2]。穴位注射疗法也注重局部取穴,特别是对于骨伤科、外科的一些疼痛性疾病,在病灶附近注入药液更有利于气至病所,药物的作用更加直接。还有反应点取穴法、全息穴取穴法、耳穴穴注等,无论何种取穴,都不能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

与毫针针刺选穴比较,穴位注射更注重精选穴位。由于本法是将药液注入穴位,通过腧穴对药物的逐渐吸收,药物对腧穴产生缓慢而持久的作用,并通过经络而到达病所;此外,穴注针较普通毫针粗,其作用强度亦强于普通毫针,故穴位注射选穴宜少而精。否则,不但会使临床操作复杂、繁琐,累积用药量势必加大,且疗效未必会提高,也就失去了穴位注射疗法的优势。

3 穴位注射用药原则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制剂、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也有2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选用者;用药剂量上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 ml,多者可达每穴4 ml。这就存在着一个药物的选择和用药的剂量问题。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李氏用赤芍注射液降低中风患者血脂水平[3],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有些临床医生喜欢将多种药液混合使用,认为可起到药物的协同作用,加强疗效。但这必须是在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性质基础上才能使用,否则有可能使混在一起的药物药性产生变化,使药物的效用相互抵消,反而使临床疗效下降,甚至有副作用。有报道在内关穴注药2 ml致腕管综合征[4],故必须遵循小剂量用药的原则,用药的剂量应小于肌肉注射用药的剂量,或在与肌肉注射用药量相等时,疗效优于肌肉注射。如若不然,穴位注射疗法则无优势可言。

4 操作方法的规范化

临床在使用普通毫针针刺时,常配合使用一些手法,如提插、捻转等。一些临床大夫在进行穴注疗法时也习惯施用一些手法,认为可提高疗效,但这些手法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部位都能施用的。有临床报道指出,在某些部位刻意施用手法以求得气,易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甚至导致局部形成瘢痕或挛缩[5]。由于穴位注射用针多选用齿科针头或肌肉注射用针头(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有穴注专用针),针体较一般毫针为粗,在有较多神经、血管部位反复多次提插易伤及附近的神经、血管、肌腱等,造成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当针体刺入穴位后,针感只是得气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根据有关报道,针刺得气有隐性得气和显性得气之分[6],只要取穴准确、进针角度正确、深度适当,均能够得气。在穴位注射时,当药液注入腧穴后,穴位对药物的吸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药液对穴区可产生一个较长时间的刺激,类似于久留针的作用,应能产生得气感应。所以,在操作中可不必强调施用手法。

由于穴注所施用的穴位包括体穴、耳穴等遍布全身,作用部位远较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及局部封闭的情况复杂,因此,在操作方法上应当更加规范化。除与其它注射方法一样要注意严格消毒外,还应熟悉解剖位置,针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针头刺入穴内后,应回抽无血后方可将药液均匀、缓慢注入穴内,如有回血应调整针头角度,注药时不可过快、过猛而增加药物对机体的刺激性。如为自家血注射,则应做到动作迅速、准确,以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如为蜂毒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物,则应先进行皮试,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穴注。

5 小 结

穴位注射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快捷的治疗方法,有关报道以临床类文章居多,对其作用机制,目前多认为是药物与腧穴经络的复合作用,虽然已有一些有关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等的基础研究,但远不够深入,在操作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对如何提高本法的临床疗效,一些同道在以下3个方面已进行了尝试:精选药物、配合手法(如合谷刺、深刺或浅刺等)、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如与针刺、耳穴贴压、艾灸、外敷等)。是否还有其他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要使穴位注射疗法真正成为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快捷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6 参考文献

1 王伟,章卓林.定喘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26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1):667

2 邵政一,凌祥,周爱玲,等.经穴类半导体特性的药理学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98;18(2):121

3 李家康,焦扬.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对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中国针灸,1999;19(7):429

4 刘锦丽.内关穴药物注射致腕管综合征2例.中国针灸,1999;19(10):639

5 刘文俊.水针合谷穴致手部挛缩畸形1例.中国针灸,1996;16(7):407

6 田道正."隐性得气"还是"隐性针感".中国针灸,1997;17(10):602

(收稿日期:19991113,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针刺配合纤维胃镜检查的体会 下一篇:截根治疗乳腺增生症64例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