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与“习”的关系

时间:2022-09-15 05:43:49

试论“教”与“习”的关系

教育,人类永恒的现象,最初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各项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同各类活动中生命个体的自发学习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混沌不分,因此,也就不存有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但是,当教育教学行为从其他门类的活动中逐渐地独立出来,尤其在制度化的学校体制诞生之后,教育活动同她母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为一个问题。并且,“20世纪上半叶,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以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命题影响力为深远。历史进入21世纪,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①在这场教育教学与生活关系的争论中,有人提出“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②确为真知灼见!

“教”与“习”之关系,究其实质,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个永恒话题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反映与表现。明确区分科学世界的“教学”与生活世界的“习得”,正确认识与处理语文课堂的“教”与“习”的关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科学理性的一面,彰显语文课堂教学“学得”的特征,对语文教育能否摆脱“误尽苍生”指责,能否远离“自我放逐”的局面,防止语文课程改革出现偏差,找回自身的学科属性,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一、“习得”在语文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基础价值与意义。

“习得”是个体在日常生活环境里获得经验并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语文能力是母语能力,其“习得”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自然而然进行的,从人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虽然“习得”的过程随意、程序混沌、内容零杂,但是“习得”贯串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即使个体进入学校,处于“科学世界”的教育环境,也依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首先,通过生活世界的“习得”活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听、说”口语交际能力,对汉字也有了相当的视觉感知,为此后的汉母语教学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教学的起点。其次,学生接受的教学,即专业教育环境中的语文“学得”,也笼罩在母语“习得”的整个背景之下,并随时与生活世界的母语“习得”辉映成趣,丝缕难断。否则,语文教学会演变为伪科学主义的封地,干枯僵硬,而“学得”即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生活气韵的涌动。

何况,学校生活只是人生里程的一个阶段,个体最终要走向生活世界,“学得”只是在特定时间中提升母语能力的特殊方式。离开这个特定的时空区域,个体依旧步入“习得”状态,在非专业教育情境中继续语文能力的增进。因此,“以习得为基础,通过以训练为核心的学得推进习得,不断提高学生的习得水平,并为今后终生的言语习得运用打好基础,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职责,就是语文课、语文教师存在的依据”③

二、科学世界的语文教学必须精细分析与把握生活世界的言语“习得”。

首先,“教”与“习”之关系体现为科学世界的语文“教学”对“习得”内容的精细分析与把握。教师熟知学生的日常生活,熟知学生日常状态中可能接触的言语现象,即充分知悉学生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并随时根据课堂教学状态,采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课文教学相连相通。在以文选体例为重要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不可忽略对“习得”内容的精细分析与把握。因为选入课本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历经时空淘洗,与学生现时的生活必将出现一定距离的隔膜,或时空或心理,或长或短。这样,其生动丰富的内容和深远隽永的意蕴易成隔山之音,难听难闻;假设只是局限于选文进行教学,局促于狭小的课堂情境,一方面可能使学生不容易理解选文意义,不容易辨析选文的言语形式特点,另一方面也会逐渐令学生失去语文兴趣,有谁能够对远离自身的事物发生浓厚长久的兴趣呢?

其次,“教”与“习”的关系体现为对“习得”行为方式的分析与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习得的行为方式的分析与把握上,利用学生惯常的行为方式来为课堂教学服务,或沿用,或纠偏,或提升,使之化为一项项有目的有意识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学生才能改变单纯依靠“摸索自悟”的局面,体现语文教学的优越性。

三、科学世界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超过生活世界的言语“习得”活动。

现实生活中的“习得”穿越了时空束缚,只要个体生命存在着,就尽情地展翅高飞。因此,“习得”活动在言语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习得”活动运行于灌木丛般的生活世界,其目的朦胧、指向模糊,因此极易造成方式的无序、方法的随意、途径的分散;加上它还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缺乏显著的系统的集体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很可能耗时费力,低效无效,以致大大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语文教学则不然,“语文课应该成为加速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④。虽然限制于特定的时间长度与空间区域,但是语文教学是目的明确的活动,是途径清晰的活动,是集体智慧结晶的活动。它充分把握了学生成长的特点,施展于生命个体成长的黄金期,并能够形成科学高效的训练序列,是“‘由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的教学”⑤。所以,经过对“习得”活动的精细认识和把握,科学世界的语文“教学”扬其长,避其短,效用远远超过生活世界自发的“习得”活动。

四、语文能力提升的完美路途应该是以“学得”规范、同化、超越“习得”活动的历程。

“学得”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得经验并促使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科学世界内的实践活动。在个体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中,“学得”以其独特的优势,即活动来源的生活性,活动目的的明确性,活动途径的清晰性,活动经验的集体性,活动方式的序列性,活动时机的恰当性,活动对象的针对性,必将规范、同化、超越“习得”,令学生体验到“学得”的快乐,令“习得”之路更为宽阔通畅:因为源自生活的“学得”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甚至达于他们的心灵底处,不是无法横渡的彼岸,因为科学世界内的“学得”摆脱了生活言语世界的混沌迷离,快速的进步让他们咂摸着生命成长的滋味,没有“习得”路途中无谓的曲折、辛酸和苦涩。

可以这样说,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正确处理了“教”与“习”的关系,因而科学世界的课堂教学,在生活气韵的流溢中,促进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快捷提高。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正确处理了“教”与“习”的关系。前面韩军的课堂实录也较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①②《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5日第3版

③④⑤余应源《“学得”――“习得”的推进器》,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2

上一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 下一篇:重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