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范儿 第4期

时间:2022-09-15 04:20:09

青年范儿 第4期

几个月前,网友“大仙”在豆瓣网发起“普通青年VS文艺青年VS特二青年”的活动,短短几天便吸引了十几万人参与,并成为开心网、人人网和各网站微博等社交网络的热议话题。网友们纷纷用五花八门的对比图和五光十色的段子诠释着当下青年们在生活中的典型区别。

普通青年用杯子喝水,文艺青年用小碟,犯二青年则抱着暖壶直接灌下去;普通青年用阿迪达斯的香水,文艺青年用CK,犯二青年则用六神花露水;普通青年穿普通内裤,文艺青年穿蕾丝内裤,犯二青年内裤穿在秋裤外……任一生活内容可以用这三种姿态生动地演绎出不同的特质——普通青年是正常、低调的代名词,文艺青年偏向浪漫情怀,而犯二青年往往直白坦荡、特立独行。

在这场热热闹闹的“普文二”分类活动里,大家都甘愿“自毁形象”对号入座,并没有将中性、褒义、贬义的内涵赋予这三个词。以这样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方式去宣泄情绪,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聊和幼稚,通过寻找同类,年轻人消解内心的纠结、困惑和压力。而当天下青年被三分,他们所热爱的新奇、潮流也爆发式地展露在创意无限的“普文二”分类中。

普通青年 平淡背后的轻松自在

标签“爱旅行、爱一个人、从容一生”

不吃肯德基,崇尚中餐。

爱旅游,不爱游乐场;爱风景,不爱喧闹。

走路慢慢吞吞,因为走快了容易崴着脚。

喜欢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反感加班加点的忙碌日子。

躺下就能睡着,梦里只有她。

两个人其实不用吃一碗面,因为可以再叫一碗,我付钱。

这就是普通青年胡建国,26岁,媒体从业人员。

关于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犯二青年的故事,窃认为无非是有些好事之徒,在网上发些搞笑图片而已,实质上是娱乐大众所用,并不具备任何科学性和代表性。但是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人走进你的生活圈子,抱着娱乐全民的心态,总是忍不住用这三个标准去套用,往往得出特二青年其实就是自己的结论。因为身边的人看起来都太普通了,那自己只能“二”了。

跟胡建国是多年的朋友,在我看来,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的确很普通。他喜欢杰克琼斯的衣服配耐克的鞋子,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买一样,就可以用很多年了。”这等平常心,于都市青年中,真是少见了。

“我这个人很普通,你采访吗?”老胡对于我的来意,表现得有些出乎意料。不过话匣子一打开,他还是透露出了自己沉稳老练的一面。

“我不喜欢酒吧和KTV,都太闹了。你别看我身材魁梧,可我喜欢安静。有时候累了,开车出去兜兜风,陪女朋友去西湖边喝喝茶,这才是我喜欢的休闲生活。”老胡最喜欢开车兜风,他那辆雪弗兰科鲁兹跟他一样,属于外表成熟,内心狂野的“稳重派”。老胡说车子是他除了女朋友以外的“命根子”。“以前没车的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闷了,每天朝九晚五,有些无聊。有了车子,我就跟它相依为命了,不论去哪都随着它。”

对于生活,老胡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看法,“生活不就是该让自己轻松自在一点吗?自己觉得舒坦就得了呗。”老胡喜欢旅游,可他外出旅游的主要内容除了拍照,还是拍照,回来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只会呵呵傻笑,“还好,还好。”紧接着就上网摆弄起个人“美照”。

老胡告诉我,那就是他想要的。“旅游就是记录下自己走过的点滴足迹,拍自己,不是为了臭美,就是想跟朋友分享自己的每一个变化,那不是很好吗?”

谈起女朋友,老胡则是一脸的幸福,在他看来,感情事业是一定要双丰收的,“过几天还准备带女朋友去一趟厦门呢。”他说,“那里是浪漫的地方,心容易安静下来。”跟老胡聊天很轻松,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幽默的话风,丰富的肢体语言,老胡的对白简洁而又深刻。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胡突然走近我身边,悄悄告诉我:“哥们,杂志出来了,给我一本,送我女朋友,她肯定喜欢。”这一刻我顿时醒悟过来,真正的普通青年,不就是专心爱一个人、安静却从容过一生的那个人吗?

普通 星 青年

@张一山

《家有儿女》中的他机灵搞怪嘴皮溜,就像普通人家都会有的那么一个调皮鬼。年纪轻轻便成了影视明星,张一山在观众眼里是不普通的,但是生活中他更愿意表现自己普通的一面:和同学一样,桌子上铺满练习册和辅导材料;休假了睡懒觉,饿了就在床上吃饭。看过千般风景保持平常心,这样的普通也是难得的精彩。

@文 章

说起文章,总是会想起文章清新的外表,没有棱角。或许因为自然,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有人问他为什么安静的时候眼神显得有些忧郁,他会羞涩得像个大男孩,傻笑着看着你。喜欢文章,喜欢他不拘一格的穿衣方式,喜欢他平平淡淡的生活追求。空了,会带着家人去超市购物,也会去公园玩耍。文章的普通,让人过目不忘。

文艺青年 不文艺就没法正常过日子

标签“LOMO相机、帆布鞋、海魂衫、豆瓣网、岩井俊二”

喜欢和有趣的人喝酒,所谓有趣的人就是有鲜明个性的人。不喜欢那些每天过着早九晚五生活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十个有八个每天做着一样的事情,吃着一样的东西,你吃过的,他也吃过,没有意思。

喜欢自己做菜,什么菜都会做,很有天赋。

不是品牌控,去旅行背个包穿个布鞋就能走。

我家的猫醒着的时候,我醒着,我家的猫睡觉的时候,我也睡觉。

这就是野少,真名黄勇斌,1981年生人,设计公司掌门人。

在我第一次询问他名字的时候,他说“可以不问名字么?你可以叫我野少。”野少,81年生人,爱好音乐,爱好旅行,爱好喝酒,爱好认识各种有趣的人,九岁开始执着的要学画画,如今靠设计工作养活自己与两只猫咪,却热衷于文创策划,和朋友一起做着一个厂牌,为独立音乐人制作专辑,有一家自己的设计公司,名为——犬马实验室。

野少自嘲为宅男,但是不同于普通的宅男,这位文艺宅男的生活却异样声色犬马(这也是他给自己的设计公司取名犬马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家里随时都会上演一场场私人派对,最多的时候一晚上会汇集20余号人,他们有的喝茶,有的喝酒,有的听听黑胶,有的各自聊天,“最夸张的一次,我很累的回到家,发现自己家里有十几号人在聊天喝茶,而且很多面孔我都不认识,还有人跟我打招呼说‘Hi,哥们过来坐’。因为我以前的家里,配了好几把钥匙给朋友,他们随时都能够上来,哈哈……”

而现在的野少,即使有设计工作,也是在家里完成,用个时髦词形容可以叫soho一族。不过在此之前,他开过两个酒吧,还开过一家小店,他管那儿叫“研究所”。“很多朋友刚认识的时候总是会问一个标准性的问题,‘请问,这里是干什么的?’是一家小店?一个手工作坊?一个设计工作室?亦或是一个酒吧?好吧,这个问题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说,这就是那么个地方,一个可以实现一些小梦想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人放松,让人高兴的地方,一个可以谈情说爱的地方,一个有很多设计作品的地方,一个有独立音乐的地方,一个生产派对的地方……”野少自己曾经这样记录道。

或者在旁人的眼里,这个略显消瘦的年轻男人,始终在做的就是一场盛宴,他策划过各种地下派对,比如圈内名噪一时的Dream Party。他的周围总是聚集着各种各样的文艺青年。他向往北京,但还是选择回来杭州,因为他希望在这里为一些怀揣着理想的艺术青年们铺开一个小小的舞台与空间。

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野少来说,似乎每一场旅行都是如此。今天你也许还在他的私人派对上与他把酒言欢,明天他或者就把钥匙丢给朋友,自己踏上旅程了。“去年我就有四个月在旅行,没有什么计划,想到了,或者某个朋友说起了,正好时间合适就走了呗。”就这样,轻描淡写,一走却可以是三分之一年的时光。

每次,如果不是因为朋友的召唤,他或许就会一路这样没有预设目标的走下去。在某一个城市的青年旅社里认识一群有意思的人,然后开始一段有意思的新旅程。他说,“我的旅行方式与别人的不一样,我不去什么景点,我是到了一个地方,然后就在这个地方呆着,生活一段时间,待腻了,就去下一个地方。每一次我只有在从这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的途中是一个人,其他时间,我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都有许多朋友,在旅行中也能够认识许多新的朋友,有趣的人。”

在野少的言语之间,“有趣的人”经常出现,组织私人派对是为了与有趣的人聊天,旅行也是为了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他说这就是阅历,你能够从不同的各有故事的人身上学到那些你经历不到的事情,然后转化为自己的阅历。“去年在旅行中遇见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一个朋友在内蒙古一个聋哑学校里开画室,他说你来玩吧,我就去了,而且就住在聋哑学校的学生寝室里,很安静,住了有一个星期我才离开。”

我想,野少的每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只是为了遇见更多有趣的人,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文艺 星 青年

@林宥嘉

将林宥嘉列为文艺青年的典型人物,恐怕鲜有异议。林宥嘉的歌曲多以描述文艺范儿的生活感慨和感情经历为主,被大批文艺青年与伪文艺青年追捧簇拥,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我就是什么东西都想要。我一到舞台上,你可以说我是流行歌手,也可以说我是摇滚明星,因为我是野兽派的文艺青年。”

@陈绮贞

一众的文艺青年们亲热地称呼她为“陈老师”,她不仅给大家提供音乐,也提供文艺范儿的生活范式。总之就是上行下效,上下氤氲,文艺女偶像和文艺男女青年们成为了现今流行文化领域里的一大景观。碎格裙,帆布鞋,小清新,木吉他,这些都是辨识她的标签。无论是《爱尔兰画眉》还是帕格尼尼,她的风情总是带着最“文艺”的腔调。

犯二青年 无限的乐观、的可爱

标签“无厘头、恶搞、拧巴、永远是青年”

吃完肯德基和麦当劳一定会自己收拾干净去倒掉。

如果在饭里发现了虫子,会拣出来,用餐巾纸盖住,继续吃。

走路必须走得飞快,因为感觉慢慢走很累。(实在太累了!!)

喜欢游泳和泡温泉,最喜欢在泡温泉时游泳。

吃泡面时一定要找部好看的电影看着才吃得香。

入睡前总会不由自主地幻想,幻想一切美好的事,实在睡不着,就会想想恐怖的事情被自己吓睡过去。

这就是若愚,23岁,非职业摇滚乐队主唱&职业玩家。

“我被采访了,标题是犯二青年的特征。还好没被分到文艺青年的特征,不然装得太大,让我想自杀。”晚上十点多,看到好友栏中@若愚神奇小姐的一条微博,我只得幽幽地评论道,“其实那只是个主题,不是标题。你果真够二,看来我没有选错人啊。”

择日采访,见着了手MIUMIU,身喷CHANEL的若愚小姐,想起采访栏里“喜欢的品牌是?”刚准备为她填上,她却严肃的回道:“其实我最喜欢老干妈、虎标万金油这些品牌,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用着很靠谱。”我顿时一愣,默默地翻出关于特二青年的特征一一比对,果真一样一样的。

“讲笑话的时候我经常被别人数落说一点都不好笑,不讲笑话的时候倒是常常被人笑死。”说完这个话之后,若愚又认真地补充了一句“内心总涌动着一股力量,总觉得自己以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靠这个念头支撑活到了现在。”看来这个“樱木花道”似的犯二青年的世界观,果真塞满了无限的乐观与的可爱。

而这样的盲目乐观,也体现在若愚的穿着上。据其朋友爆料,一日,若愚上身着一件红色花式大棉袄,下身直通牛仔裤配高帮匡威,大摇大摆地走在路边,引得路人频频侧目,不知情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是“秋菊”打官司穿越到了现代。但若愚却毫不在乎,反而一脸疑惑:“穿什么衣服都被人说很复古,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人长得比较复古吧。”

就像“我喜欢穿大红棉袄就穿大红棉袄”一样,若愚对于自己的每一次旅行,也从来都是随性和随心的。比如,突然想开心一下,反正呆在家中也没事,就二话不说的和朋友打着飞的去了远方。而喜欢享受当下快乐的若愚,更是不喜欢在旅游的过程中,盲目在镜头前摆POSE而忽略了旅行最本质的休闲真谛。

犯二青年若愚就这样与同伴狠狠吵了一架,最终决定自己一个人夜游陌生的城市。在丰富多彩的夜生活里,若愚挖掘出了好多好吃好玩的东西,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半夜回酒店,发现同伴得了胃病,神经大条的若愚不计前嫌,第二天一早就匆匆起床为朋友买药。

买着买着,突然又想起自己还没有吃到一家知名沙茶店的沙茶面,于是带着药,又赶过去狠狠地吃了一顿。“所以我现在对厦门最深的印象,只有在日光岩顶上和小贩砍价的劲爆场景和那碗香浓的沙茶面,什么时候一定要再去吃一次!那个鱼丸真是绝了!”

末了,若愚还不忘补充一句,“余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后要是再遇上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真是打死我也不跟她一起玩儿了。生活么,不是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就好了。”

【评点】

脱胎于东北方言的“二”本有傻乎乎的贬义,甚至被用来骂人。但是在“普文二”分类中,不少青年满心喜悦地加入“二”的行列,他们的直率坦荡、内心强大博得了不亚于文艺青年的用泵者数量。“文艺青年鸭梨大,犯二青年快乐多”,犯二青年的搞怪让他们的行为在外人眼里永远显得那么出位超脱,这样“二”出来的快乐,大家也不妨尝试下。

犯二 星 青年

@张歆艺

一部《北京爱情故事》让张歆艺终于尝到了大红大紫的滋味。而剧中她饰演的林夏,因为性格率真,对爱情执着到“一根筋”的状态让观众看到了“二”的现实版,因此张歆艺被网友们戏称为“二姐”,这个听似骂人的称谓,张歆艺却欣然接受了,在

她看来“二”是种单纯的快乐。而生活中的张歆艺,不会故作姿态,见到陌生人也没有洒狗血式的热情,一旦遇到自己的原则问题,更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誓将自己的特二态度坚持到底。

@卢广仲

大学一年级时因意外车祸住院而开始接触吉他并尝试作曲的卢广仲,被称为“被公共汽车碾过的音乐鬼才”。背着迷你的夏威夷吉他,顶着蓬蓬的西瓜头,超大片的黑框眼镜,穿着快拉到膝盖的各式彩色足球长袜,是卢广仲的标志造型,甚至从出道至今就从未改变过。再配上他憨憨的笑容,卢广仲总是能“二”到让歌迷在任何时候都能在人群中迅速地将他辨认出来。

观点

“普文二”你随意

几乎是一夜之间天下青年被三分:普通、文艺、犯二,这三种青年的“恩怨情仇”为我们平淡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尤其是那一组组神奇的图片和一个个段子,以小见大地呈现三种青年的生活状态,让人一目了然、顿生同感。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始终站在潮流前沿的青年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更为多样,甚至是创新、颠覆传统。如同胡适所说,青年的精神并不是别的,就是逻辑和人生观。倘若能够在这一场“普文二”的狂欢里真正找到“青年”的意义所在,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你选择了跨越,那么年轻就意味着越过怯懦,让青春的火花将愚钝鲁莽燃烧成利剑,挥斩顽敌。这种年轻,跨越自然年龄的界限,不因额头的皱纹和眼角的鱼尾而衰减,不因肌肉的干瘦和骨骼的缺钙而老化。这种年轻,跨越自然年龄的障碍,不因时间的推移而老化,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化。

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只要灵魂始终向往美好,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凝聚力量,你就是永远年轻的青年人。你可以选择做普通青年,做文艺青年或者做犯二青年,甚至“一天之内,可以普通,可以文艺,更可以范二”,自由地听从心灵的表达。

盘点青年潮流群体

从今日普文二青年分类的集体狂欢回首,短短十几年里,各种不同特质的青年群体涌现,形形的身影重叠出当代青年多元的文化诉求。

[愤怒青年]

愤怒青年,英文The Angery Young,中文称谓发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指某个躁动社会种群,或指个人一生之中的某个阶段,通常与荷尔蒙相关。

词能断人。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用什么词。人们通过用词来判定说者为何方人士。愤怒加青春成为这个群体的崇高称谓或混世名片。从上世纪初第一代革命家算起,愤青经历了至少N代人。不同时代不同愤青,80愤青是摇滚青年,90愤青是顶鸡冠头的朋克,新世纪愤青为网络拍板块者。

[文学青年]

现在,若称谁是“文学青年”,往往含有贬义,而当年,“文学青年”则是一种光荣而又时髦的称呼。

既然又光荣又时髦,爱好文学的青年,也就不必掩之盖之,走路时腋下夹一本小说或诗集(当然要是名著),或是手里拿一本权威文学刊物,比如《人民文学》、《收获》之类,昂昂然招摇过市。与友相聚,言必谈文学,说起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大诗人,如数家珍,谈起某某作品,头头是道。成千上万的人做起了作家梦,梦想靠一支笔、几本纸改变现实、改变命运,乃至名扬天下。

[技术青年]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狂热地热爱各种IT产品、追求新奇潮流、爱钻研折腾、甚至有点爱好上的偏执狂,同时又乐于与人分享,他们全身都充满了“技术”的细胞。穿着内衣坐在电脑前,直到凌晨,一如既往;情愿坐在电脑前吃方便面,也不愿出去约会;能够修好任何东西;打字比你思考还快;比和人们在一起花更多的时间上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能从头到尾装起一整的电脑来;不相信有图形的WEB浏览-Lynx始终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需要;使用文本编辑器,而不是文字处理软件来回所有的信件;从不,决不,绝对不穿西装;相信只有Sucker才付费,用IP打电话。

技术青年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科技高度结合的特征,这些青年人一般是受过教育的、知识丰富的小群体。因为这种技术青年的风行,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中,许多与电脑和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或商业传奇都刻下了他们的烙印,比如微软的Bill Gates、比如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等等。

[小资青年]

所谓的小资青年首先要有个硬件水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小资青年的。 首先要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夹带几句。 其次,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一般工薪阶层。但也没超过中产阶级的上限,在这个边缘的人最多。最重要的软件就是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

小资青年们一般都会有些固定的喜好与习惯,有些人喜欢咖啡,有些人喜欢鸡尾酒。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喜好通常固执而与众不同,“我只喝那种放冰块的苦咖啡”,“这种Pizza我只在一家店里才吃”,这是小资青年常用的句式。

[艺术青年]

他们喜欢珍藏经典的DVD,喜欢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声的,绝不看中文配音的。资深的小资青年则只愿意谈谈黑泽明,说说《红》《蓝》《黑》三部曲,讨论一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片,而不屑谈好莱坞。对畅销书和大众艺术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谈村上春树,怀旧的会翻出梅里美和玛雅文化。他们未必懂歌剧,但他们总爱说起《公主彻夜无眠》,他们总是站在主流与大众的边缘和角落里踯躅独行。

[经济适用青年]

身高一般、学历大专至本科,发型传统,相貌过目即忘;性格温和、不吸烟、不喝酒、不关机、不赌钱、无异性知己;月薪2000~10000元,有支付住房首付的能力;一般从事教育、文化创意产业、IT、机械制造、技术类行业的青年人。

经济适用青年通常是理工科出身,他们的衣着品位很可能还停留在大学阶段,即一件简单的T恤衫+牛仔裤,有被误认为是在读研究生之嫌。他们喜欢衣着简单自然的异性,如果你的发型过于标新立异,或者衣着打扮时髦到让他们觉得你们是两个世界的人,那么亲爱的,恐怕你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上一篇:千灯 梦回昆曲原乡 下一篇:刘恺威 站在背后呵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