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出现的"怕"

时间:2022-09-15 03:49:04

浅议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出现的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27-01

政治课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到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不良的现象--"怕"学政治。何谓"怕"?汉字解释为害怕、畏惧、担心之意。在政治学习中,"怕"字当头,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它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提高,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怕"什么呢?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查、总结发现,学生的"怕"表现为三大症状:

症状一:"怕"之厌学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断调整,特别是扩招政策的实行,学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已不再是难事。不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能捡到一根"救命稻草"。实现梦想的便捷,完成目标的顺利,使得学生对学习所投入的热情大不如前。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金钱的魔力、恶劣的人际关系以及目前大学生相对就业困难等实际问题,也对学生的影响颇为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觉得学与不学,一旦走到社会之后,区别并不是太大,从而导致他们认为与其勤奋努力学习,不如混个三年来的痛快。抱着这样的心态,揣着这样的心思,也就有了"怕"学的情绪,实际上就是厌学。表现为不把学习当一回事,不确立奋斗的目标。当然,这不仅仅表现在政治这一门学科里,但在政治课上的表现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也就是它的第二个症状所揭示出来的问题。

症状二:"怕"之懒学

所谓懒学,即不学。换而言之,对它就是嗤之以鼻。为何这样说呢?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良现象造成。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许多丑恶的现象,例如腐败问题、涉黑势力的存在与发展、道德作风的败坏、钱与权的恶性结合、裙带关系以及法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通通向青少年学生扑面而来,再加上电影电视中过多负面的演绎与刻画,已超出了他们脆弱的心灵所能承受的程度,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吸收与继承。譬如,教材中谈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脸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讽刺的表情,是一种不信任。此外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对孩子某种程度上的放纵,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觉到书中所传授的知识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太远。正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他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时候根本无法相信,更别说接受。这些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端正态度,缺乏平常心与科学的观点,导致他们一遇到政治课本的理论知识,就反感、厌恶。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实在令人痛惜。

症状三:"怕"之怯学

所谓怯学,就是真正从心理上害怕政治课。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都知道政治这门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有其独特性:即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形象感缺乏,难于理解,尤其是哲学板块。这些都造成学生在学习、检测的时候,感到困难较大。而这恰恰对当前仍以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的命运现实来说,相当不利(针对那些优秀学校、优秀专业选择而言)。学生对其分数,在一定程度上相当重视。俗话说的好: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凡是利于他的,则努力学;反之,凡是对他不利的,就不学。这一功利性主观标准导致学生在选科时,很少有人敢选修政治这门学科;即使选修了,也是顾虑重重,迫不得已。有了这种思想,怎么可能学好政治,更别谈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试想一下: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存"怕"字,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学习也不例外。

问题的存在固然重要,但如何解决才是关键。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症状,结合较长时间的摸索,探讨与研究,我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1.养兴趣,挖掘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一门课,必须对它要付之于一定的兴趣。在政治课学习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使课堂充满"活、新、实、思"。所谓"活"就是课堂教学手法要灵活,不能死灌硬输,给人一种压抑感。比如高三选修教材中"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如果完全照搬书中知识读一下,这种空洞的教法是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换一种方法,"请列举世界上哪些国家的国家元首,其称谓是君主,又有哪些国家的国家元首,其称谓是总统呢?"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劲头就来了,在讨论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问题的设置既不脱离实际,又不是高不可攀,真正让学生活跃起来。所谓"新"即指教学中所联系的材料要新、要及时、吸引力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讨厌老一套题,老一套材料,一见它就会倒胃。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和搜集各方面的新材料、新发现,由此拿到课堂上,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有耐心去听。所谓"实"即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关心并且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例如,涉及到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格问题,把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费相联系;涉及到银行储蓄问题,把它与老百姓当前的投资方式相联系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讲,有感可抒,有理可说。既利于激发其兴趣,又利于知识的理解、接受。所谓"思"即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讲授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有思索,才能关注,才能虚心,才能倾听。高三选修教材中关于国家暴力机关这一点,以设问的方式给了学生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还有暴力机关存在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了,兴趣上来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当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趣味而趣味,更不能把那些没思想性、低级庸俗的东西引进课堂,否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选案例、寓教与学

政治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太强,缺乏现实感。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理论的学习中,少不了案例的穿插。一个优秀的案例,往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鉴于当前学生这种懒于学习、疏于学习的精神状态,我着手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事例慢慢地加以转变、感化。例如,在上高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一框题时,我选取了"下岗工人再就业"、"大学生开办公司"、"青年志愿者"等一些案例,让他们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新一代青年,有无知识以及知识的多少,对于一个成功人士或有志之士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积极帮助学生做到怎样才能辨证地、正确地分析与处理,而不是一味的盲从、随大流。面对目前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对人才的重奖、对人才的培养的趋势,我选用了"劣质的土豆与优质的土豆哪一个更受消费者欢迎呢?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作比较,让他们感到,在当今时代学与不学,其结果是不一样的:或者适应或者被淘汰。从而促使他们认识到症状存在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3.面引导、反面疏通

青少年学生身上具有特殊的品质,那就是接受能力强、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理解问题、明辨是非则比较极端,思想上极容易发生偏差,特别是体现在面对目前这些不良现象的时候。对于这些更需要我们从正面积极引导,从背面不断的疏通。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这一课时,我选取了"当前党内腐败的有关问题以及我国党和中央对此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对一些大案要案的严厉查处",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在致力于解决腐败问题方面的决心、恒心、信心和成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让他们认识到党的主流是好的,党的性质与宗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透过对大案要案的查处,让学生们认识到腐败这一毒瘤的存在,国家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正着手加大力度进行整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问题就犹如人有时也会生病甚至病得很重这一状况,理清他们的思想,让希望光明重回到他们的心中。

4.重实践、及时总结

实践活动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认识问题、看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和倡导学生尽可能地、有选择性的参加实践。譬如,讲到农业发展的现状时,鼓励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去实地体验;讲到按劳分配制度时,鼓励学生去快餐店打工、卖报纸、做家教等亲身感受一下;讲到银行的储蓄功能时,鼓励学生把自己暂不花的零钱存入银行或邮政机构,体会其程序及作用;讲到企业生产发展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去参观,切身感受一下何为现代化及相关模式;讲到社会保障制度时,组织学生定期去敬老院慰问,献爱心,做公益活动等等。让他们真实地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怕"学政治的重要一点,那就是停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环节,造成盲目的联想。通过这些切身的活动体验,让他们认识到没有一定知识、没有一定技能是不可能在今天这个社会上有真正地立足之地,将来也是如此。一切并不像社会上那些负面现象所反映的情况。并且通过实践又能给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实际材料,加上是他们的自身体验,更能说明问题,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成绩自然也会逐步的提升,精神面貌也逐渐的焕然一新,这就是实践的魅力。当然实践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参与程度和可接受的能力,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其次在实践中一定要及时总结,因为随着活动后时间的延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痕迹"可能逐渐消失,时间越长,消失越多。不过,总结本身是学生知识加工、组织、提高的过程,因此又不能太仓促。一般说来,对那些献爱心、报告会可以当场小结,也可以隔天写出观后感;对于那些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时间可以适当放宽。最后,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的转好,也不能超之过急。

症状虽然有了一定的转机,并取得里初步的成效,但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其实"怕"并不是只有学生才会有,有的时候在教师的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是我们相对与他们而言,更能公正、客观地去理解,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需要发挥的作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知识里面去。

上一篇:高职学生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法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