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水果生产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15 03:22:53

当前我国水果生产与发展趋势

近年,我国水果业经受了市场的考验,结构渐趋合理,栽培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品种组成更加优化,苹果、梨、柑桔三大水果比重明显降低,小杂果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苹果和柑桔优势区域规划正稳步实施,优质示范基地普遍建立,水果生产区域化、名优化更加突出,优质果率普遍提高。国家重视外向型果业经济,促进果品出口,当前水果加工品(果汁、果干)出口剧增,形势喜人,前景广阔,果区经济和果业生产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1 栽培面积

1.1 2005年水果栽培面积稳中微升

2005年全国水果栽培面积为10035.2千公顷,比2004年9768.6千公顷增加2.73%。大部分水果面积均有少量增长,只有荔枝园和葡萄园减少1%左右(表1)。说明经过前几年积极调整,现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1.2 三大水果比重

过去我国三大传统水果比重过大,最多时达67%,近几年逐渐减少,2000年降为60.4%,2004年降为46.91%,2005年稳定在47.3%,基本上达到农业部规划指标,说明当前水果面积调整到位,结构渐趋合理,更加符合国内外需求。

1.3 各主产区水果栽植面积分布

全国水果生产大省中,2005年排到前10位的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河北(1115.1千公顷)、广东(996.9千公顷)、广西(865.2千公顷)、陕西(817.5千公顷)、山东(767.9千公顷)、福建(550.7千公顷)、新疆(477.0千公顷)、四川(462.0千公顷)、湖南(430.8千公顷)、河南(416.6千公顷)。

1.4 各主要树种栽培面积前7位排序

各树种主产区基本稳定,但随着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区域化的强化和优势区域的开发,2005年与前几年相比,也有个别调整,如苹果栽培面积变动较大。2005年各主要树种栽培面积(表2)。

从树种来看,苹果园的调整力度最大,2005年的栽培面积1890千公顷仅是1996年2987千公顷的63.3%,即减少了36.7%。其中,山东省苹果面积减少最多,从最高的650千公顷减至2005年的342.5千公顷。即减少47.3%。与此同时,陕西省苹果向渭北高原优生区集中,由原来的250.0千公顷,2005年扩展到426.3千公顷,增加了70.5%,位居全国首位。甘肃省也跟上来了,从2000年的167.6千公顷扩展到2005年的183.8千公顷,而超过河南、山西居第4位。这再次表明,苹果生产重心已有环渤海湾果区向西北黄土高原果区转移之势。由于西北黄土高原果区具有海拔高(800-1500米)、紫外线多、果实着色好、含糖量高、风味浓、耐贮藏,而且环境污染轻、打药次数少、成本低、易管理等诸多特点,而成为同时发挥地域和苹果品种优势的良好基地。其他树种也正在走苹果的区域化之路,将我国果树生产推向一个新阶段。

1.5 人均果树面积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必须有足够的果树面积来保证。据资料,世界人均果树面积为83平方米,1999年我国人均果树面积为79.5平方米,为世界平均的95.8%;2003年,我国人均果树面积为72.0平方米;2005年为76.75平方米(表3);如果各树种产量水平接近先进国家的话,我国人均果树面积基本够用。面积过大,生产量超出需要,也会给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实际上,果园面积常受市场制约,每年都有调整,最终稳定在适宜的面积上。如苹果园人均面积就经历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就是符合客观的需要,过于宏伟的规划是不现实的。

2 水果产量

2.1 在世界上的地位

从1993年我国水果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1水果生产国的位置。据FAO资料,2004年,我国水果总产量达到83941335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7%。其中许多树种居世界前列,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苹果、(占世界36.4%)、梨(57.1%)、桃(41.6%)以及李、柿等;居世界前5位的还有柑桔(13.0%,居第3位)、香蕉(8.5%)、葡萄(8.5%)以及菠萝、猕猴桃等。

2.2 近年产量稳中有升

2005年水果产量与2004年比,主要水果类表现增产,除苹果外,均为5%-7%(表4)。其中增产较多的是红枣、橙类、猕猴桃、柿子和红富士苹果等,减产的只有荔枝、国光苹果和雪花梨3种水果,减产幅度为4.8%-7.4%(表5)。

近年,多种水果增减产幅度渐趋平稳,这是个好的势头。一种水果增产过快,其中孕育着供过于求的风险,产量越多,将来价格跌的越快、越多。在水果调控时,值得重视。

2.3 三大水果产量比重

三大水果占全国水果比重已由2000年的62.3%降至2003年的58.7%,2005年则降至58.01%,这是一个稳定适宜的比重。估计,这一比重还会维持一些年。

2.4 水果产量分布

2.4.1 水果产量分布从2000-2005年,水果主产省区前4名没有变化,前5-10名次稍有变动(表6),这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和大小年现象所制约有关。

2.4.2 各树种2005年主产区产量排名各树种主产区2005年产量前8名排序见表7。实际上排在前3-5位的产量具有绝对优势,几乎是后几位。

近年,多种水果增减产幅度渐趋平稳,这是个好的势头。一种水果增产过快,其中孕育着供过于求的风险,产量越多,将来价格跌的越快、越多。在水果调控时,值得重视。

2.3 三大水果产量比重

三大水果占全国水果比重已由2000年的62.3%降至2003年的58.7%,2005年则降至58.01%,这是一个稳定适宜的比重。估计,这一比重还会维持一些年。

2.4 水果产量分布

2.4.1 水果产量分布从2000-2005年,水果主产省区前4名没有变化,前5-10名次稍有变动(表6),这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和大小年现象所制约有关。

2.4.2 各树种2005年主产区产量排名各树种主产区2005年产量前8名排序见表7。实际上排在前3-5位的产量具有绝对优势,几乎是后几位产量的4-10余倍。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各年都有一定的变化,这也是很自然的。

2.5 单位面积产量

在一定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可代表生产水平。我国苹果近年平均单产为10.66吨/公顷,已超过世界近4年平均单产10.48吨/公顷的水平。当然与国外先进生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各树种单产列入表8中。由表可见,各树种单产都在逐年缓慢提高,单产高低受限于自然条件,生产投资能力,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但我国水果生产已进入质量效益阶段,产量到一定程度就会稳定下来,如苹果667平方米产量控制在2000-3000千克,近年又提倡控冠改形、疏果、套袋等,多数果园注意调产,着重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单产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2.6 人均水果量

为保证人体正常营养需要,每人每年应有75千克水果供应。世界人均水果量为76千克左右。我国人均水果量逐年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水果量为58.1千克,达到世界人均的77.5%,2005年,我国人均水果量为67.57千克,达到世界人均的88.9%。各类果品人均占有量列入表9中。从表9中可见,各类果品人均量都在逐年增加,尽管增幅不大,正向世界人均水平靠近。估计再过几年,会超过世界人均量,逐渐接近先进国家水平。

3 结语

以上用详实的数字分析了我国近年果树生产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果树生产经受住了人世后国内外果品市场的考验,经历了严酷的结构调整,各类水果向优生区集中,实行区域化栽植;品种向良种化、多样化发展;果园向集约化、合理化改进;面积、产量稳步增长;果品质量明显改善,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许多水果生产又恢复了活力,走出了低谷,果农务果积极性明显提高,水果生产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一切预示着,我国水果生产已经步入可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上一篇:几个无核葡萄品种比较试验 下一篇:2007:百姓将得哪些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