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时间:2022-09-15 03:07:52

小组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然而,事实上,目前的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多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较少。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执一词;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不懂得倾听,也不会倾听,甚至自以为是而不乐于倾听;学生展示,接下来小组点评,但很少出现准确的高屋建瓴的点评;教师偶尔点评,要么不能做到适时、相机,要么过于宏观而缺少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很多问题的探究,其实仍然是肤浅的甚至是明显错误的,或者是严重违背科学的,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老师并未作出科学的结论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缺少良好的合作习惯,诸如善于倾听、懂得尊重、学会包容等等。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运作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不是自己不动脑筋了,或者是一味地等待,甚至是窃取,而是对身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要求更为严格了,包括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深入交流,至少是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事实上,我们的学生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我们还要善于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使学习者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其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敢于交流与表达,善于接纳与己不同的意见,甚至学会分析,学会整合,学会创新。

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要想成功地开展合作学习,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

(1)分工。例如学习“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我们在听课或者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或者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很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理会,不参与,无动于衷。这样的讨论或者合作,其实是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可见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的重要性。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能带来视野的拓展,甚至思想的升华。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但这点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在活动中学好英语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所需要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