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痰湿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时间:2022-09-15 03:07:25

【前言】小议痰湿性眩晕的治疗方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头重苔腻缘痰饮,治法尚须详细分 笔者诊断痰湿上犯型眩晕时,常以头重和舌苔厚腻作为辨证要点,且屡试不爽。其表现为:患者主观感觉头晕而沉重,如有物裹,这正说明痰饮等有形实邪上蒙清窍;同时舌胖大,甚者有齿痕,舌苔厚腻,一派水湿之象。此外患者还可以伴有胸闷...

小议痰湿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摘要:眩晕是临床多发疾病,其病因多端,其中痰湿上犯又分为寒湿和湿热两种情况,本文就痰湿型眩晕的发病、辩证和治疗结合临床病例阐述个人体会。

关键词:眩晕;痰湿;治疗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发。如血压异常、脑动脉硬化症、贫血、脑中风后遗症、颈椎病、内耳性疾病等。但是,临床上由于其病因复杂,多种病因互相错杂交织,再加上很多眩晕症状很难找到其确切病因;同时,即使是病因明确,西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往往停留在对症治疗上。而传统的中医学以其独特的诊治疾病理论体系,通过辨证论治,常常能在西医不能完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将疾病治愈。特别是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学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优势。笔者治疗辨证为痰湿上犯型的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一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1眩晕病因非一端,辨证施治是关键

眩晕之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早在汉代《素问・至真要大论》[1]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确的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宋代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 2]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可谓较全面的概括了眩晕的病因。其后丹溪的主痰说,景岳之主虚说,都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补充。验之临床,常见的多为痰湿饮邪上蒙清窍,气虚无以升提清阳,肝阳亢盛上犯清空,肝肾阴血精血失养以及瘀血阻于脑络等原因。因此,在临床上,要求我们医者必须审察病因,补虚祛实,方可收到较好疗效。

2头重苔腻缘痰饮,治法尚须详细分

笔者诊断痰湿上犯型眩晕时,常以头重和舌苔厚腻作为辨证要点,且屡试不爽。其表现为:患者主观感觉头晕而沉重,如有物裹,这正说明痰饮等有形实邪上蒙清窍;同时舌胖大,甚者有齿痕,舌苔厚腻,一派水湿之象。此外患者还可以伴有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四肢沉重酸懒的全身症状。对于其治疗,自然当以化痰涤饮为治疗大法,然其具体方法有大有讲究。《丹溪心法・头眩》[ 3]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丹溪之说可谓将痰湿眩晕的治疗论述的十分明确:首分寒热,再参兼证。因为痰湿当分寒痰、寒饮及痰热两种病因,治疗起来则要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方法。同时虽然痰湿致病多属实邪,然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失健乃其产生原因,因此痰湿眩晕不可能不夹杂有正虚的因素,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正气的不足,视邪正关系,攻补兼施。

3寒性痰饮须温化,多方并用建奇功

3.1经方温化应用多《金匮要略》[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句经文,可以看做是治疗寒性痰饮的纲领性指导。对于寒性痰饮引起的眩晕,燥湿祛痰,温化涤饮是治疗的根本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基本方,但是并不要拘于本方。事实上,翻阅《伤寒杂病论》,有很多方剂可供我们借鉴:如治疗“心下有痰饮,其人苦冒眩”的泽泻汤,名医李士懋教授常用原方不经加减治疗单纯饮邪上犯引起的头晕(其经验诊断为患者脉弦主饮)而收效。再如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起则头眩”,真武汤可以治疗下元阳虚,水饮上犯之“头眩”,就是五苓散也有治疗“癫眩”的记载。当然,更加常有的一个方剂吴茱萸汤可以治疗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以干呕为主症,伴随有头晕痛者。

纵观上述诸方,多采用桂枝通阳化气以温行水饮,同时,桂枝尚有一定降逆之功,因此对于单纯寒性痰饮在不虑其化热情况下,多可应用。而白术健脾、泽泻、茯苓、猪苓渗湿之品应用也较为普遍,可以将痰饮直接排出体外,均值得仔细研究。

3.2后世法多可借鉴联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于上方中适当加入白蒺藜、白、钩藤等平肝祛风之药物,配合天麻加强熄风之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根据“清阳出上窍”的理论,处方时还可适当加入一些荷叶、葛根之类的升举清阳药物,使得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眩晕得除;同时,尚应借鉴后世温病学家的一些经验,比如可以加入杏仁、藿香以宣通上焦气机,蔻仁、佩兰芳化中焦湿浊,通草、滑石渗利下焦水湿,不但给邪以出路,尚含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当然对于湿浊蒙上之重证,还可借鉴菖蒲郁金汤之意,予菖蒲、郁金开窍醒神。由于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一般均有肝肾精血不足之象,因此在不留邪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入沙苑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清补之品。总之,临证立法之时要注意权变,依据不同情况灵活添加药物,以提高疗效。

案1:周某某,女,52岁。近日家中频繁来人作客,忙于招待劳累过度而致眩晕,表现为头沉而晕,目眩且花,时时泛恶,伴有轻度耳鸣。头部静止时稍减,运动则症状加剧。平素有高血压病史,既往眩晕多次发作,西医怀疑梅尼埃病或良性位置性眩晕,未能最终确诊。舌稍红,苔白腻,脉弦而有力。辨证为痰湿上泛,清阳不升,浊邪害清。处方:清半夏10g 茯苓15g 泽泻25g 生白术18g 陈皮12g 郁金10g 潼白蒺藜各15g 石菖蒲10g 荷叶10g 天麻10g 钩藤12g 柴胡6g 黄芩12g白参6g 吴萸6g 12g 生姜四片 通草3g 木香3g。3剂后症减,继服3剂痊愈。按:本方乃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金匮泽泻汤合方加减而来,其中泽泻一药淡渗水湿,应当重用。同时患者伴有恶心症状,乃饮邪上泛所致,故参以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具有通利三焦之功,有利于水邪之下导;通草利小便,给邪以出路。此外,方中注意平肝熄风,升清降浊,故收效显著。

案2:李某某,男,56岁。前日感冒将愈时出现头晕,西医诊为前庭神经元炎。刻诊:患者头晕而重,体倦乏力,四肢酸疼,不伴耳鸣耳聋,舌淡,苔滑白腻,脉浮滑。以微汗除湿、运脾化湿兼提升清阳为治。处方:羌活10g 苍术10g 藿香10g 荷叶10g 升麻6g 陈皮12g 川芎6g 藁本6g 防风10g 石菖蒲10g 郁金12g2剂后,诸症大减,嘱继服藿香正气水而愈。按:河北省名老中医刑月朋先生认为前庭神经元炎由于多见于外感夹湿,湿浊上犯清空引起。治疗上应遵《金匮要略》治湿之旨,微发小汗以除湿邪,常选用羌活胜湿汤予以加减化裁。笔者师先生之意,在此基础上加入清震汤以提升清阳,收效迅速。

4清热化痰用温胆,临证尚须巧化裁

众所周知,温胆汤具有清化痰热之功,临床常用于痰气郁结化热之证,可用于治疗眩晕、呕吐、虚烦、不寐、惊悸等多种疾病。但是在具体处理疾病时,尚须灵活加减化裁,方能收效。如《证治准绳》[3]中的十味温胆汤,加入了人参、远志、五味子、炒枣仁等补益安神之品,从而取得攻补兼施之效。

案3:张某某,女,70岁。自诉头晕时间较长,四肢沉重倦怠,胃脘部胀满,血压稍高。观舌红,苔极黄腻,脉滑数,两关尤甚。考虑为痰热上干清窍所致头晕,遂予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共开5剂。后15d患者复来,云前药未曾见效。不得已只得重新诊治:观其舌仍红,苔黄腻,脉之滑数,两关尤甚。因思伤寒有“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遂直书本方予之。没想到,患者服药三剂后症状大减,继服数剂竟至痊愈。按:此乃笔者误治医案,故特意提出。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本是治疗热痞证的处方,书中并未云起可治疗头晕。然而从方证对应的理论来看,本例患者确是伴有心下痞,关脉浮滑之证。笔者联想到著名经方学家胡希恕老先生曾经应用本方治疗中风后头晕而获佳效,因此本着“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予原方而获愈。

综上所述,痰湿上犯型眩晕的治疗,《中医内科学》[1]上明确的指出首辨寒热,并分别给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及温胆汤两个参考例方。临证时,我们应以此为基本方,法中求法,法外求法,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化裁,方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闻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3]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上一篇:手术室专科护理技术的发展 下一篇: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内涵及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