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清白蛋白,短期血糖“风向标”

时间:2022-09-15 02:16:33

糖化血清白蛋白,短期血糖“风向标”

张先生出院3个月后,带着最新复查的化验单来到门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皆正常,糖化血红蛋白 8.8%,糖化血清白蛋白17.0%。翻开张先生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档案,上面记载着他3个月前首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11.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8.5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12.4%,糖化血清白蛋白34.0%。对照前后两次化验报告,张先生一脸疑惑:“为什么其他都正常了,糖化血红蛋白还这么高呢?”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长期控制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糖化产物,因红细胞的半衰期为120天,故其检测值可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在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医生会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来判断患者血糖控制的程度,作为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血红蛋白生存期较长,所以它对调整治疗方案后的评估常常存在“延迟效应”。张先生复查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还是远远高于正常,并不能说明他这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而是因为他前期的血糖水平实在太高了。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3个月后必定会拿到一张满意的“成绩单”。

糖化血清白蛋白――短期糖代谢指标

使张先生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糖化血清白蛋白从先前的34.0%降到了17%,达到了正常水平。那么糖化血清白蛋白有什么临床意义呢?糖化血清白蛋白是葡萄糖与人体血液中的血浆白蛋白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因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约17~19天),故其检测值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糖化血清白蛋白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疗效的评价,比如短期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可能比糖化血红蛋白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长”“短”结合,全方位监测血糖

临床医生常常在糖尿病患者测定即刻血糖的同时检测糖化血清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因为这两项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以指导诊治。若两项均明显升高,提示糖代谢紊乱严重且已持续至少3个月,需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若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而糖化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说明前期血糖控制得不错,主要是近期2~3周血糖失控,进一步要采取的措施就是积极寻找近期血糖升高的原因,去除应激因素;若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而糖化血清白蛋白接近正常(如同张先生的情况),则说明糖代谢紊乱正在逐步纠正,此时无需加大降糖药用量,甚至可略减少药物用量;若糖化血清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且没有低血糖,那就是一张完美的答卷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血红蛋白代谢异常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会受到影响而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清白蛋白的结果则不受影响。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贫血患者、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糖化血清白蛋白较糖化血红蛋白更能反映血糖控制的情况。

(作者每周三下午有专家门诊)

上一篇:青壮年猝死的“三大罪魁” 下一篇:新发现:维生素D能改善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