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旅行者的冈仓天心

时间:2022-09-15 01:49:58

作为旅行者的冈仓天心

冈仓天心(1862-1913)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天心一生致力于日本美术事业的发展,并曾前往美国、中国、印度多地进行美术考察、探究日本美术的发展道路。

一、欧美之旅

1886年,冈仓天心与芬诺罗莎一同前往欧美进行美术考察。这是天心的最初的海外之行。在这次欧洲、美国的航程中,天心写下了如下诗歌:“高风万里一帆浮,明月荒凉绝海秋。西望扶桑云暗淡,碧天无际黑潮流。”

天心的这次欧洲视察,首先是由于开设东京美术学校之需,从而视察欧美的美术教育行政。1886年10月2日,从横滨港出发,次年的10月11日回国,旅程刚好一年有余。作为这次旅程的记录,天心写下了“欧洲视察日志”。其中美术考察、人物访问是其主要内容。

这次的欧美之行,成为了冈仓天心大开眼界的契机。1887年,在给基如特夫人的书信中,天心讲述了自己的“不逊”和“迷茫”,同时还承认“欧洲的美术逐渐让我诚服”。其中,天心指出东西方美术各自的特点:“西方和东方的近代美术,似乎都局限于各自过于狭小的目的。欧洲的美术是在具体的自然中自我结晶,而东方的美术是漂浮于形态的抽象之中。前者诸如岩石、山脉;后者诸如风和水”。天心认为他们都强调“一方面”,将来必定“两者合而为一”。换言之,天心的开眼,即开始意识到了东方和西方各自的“不完整性”,他认为将来随着世界的统一,必然会合而为一。欧美之旅作为一大契机,使开始感觉到作为一名东方人的使命和责任。

二、印度之旅

为了探寻日本美术的源头,冈仓天心于1901年开始了其印度之行,此次印度之行历时11个月。

来到印度的天心,首先走访了宗教古迹,并深深的感触到了宗教之美。其中,给天心留下了强烈印象的还是要属从远古的印度流传于中国、日本的宗教之美。从1893年初次中国之旅到印度的实地感触,天心更深刻的意识到,日本沐浴于从中国和印度传来的宗教和美术的恩惠之中。

亚洲是一体的。喜马拉雅山把两大文明相隔开,拥有孔子共同主义的中国文明和拥有?个人主义的印度文明,它只是为了强调两者各自的特色。白雪皑皑,对亚洲民族来说是共同思想遗产,并具有极致性的、普遍性的事物相对的是伟大的爱情。正是这种爱情,使亚洲名族诞生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它和一位执着于个体的地中海或是?海的海洋民族不同。

天心在《东洋的理想》――序章“理想的领域”中如上所述。它以文化的两大发祥地中国和印度为中心,高度讴歌了蒙古、东南亚、中东等广阔领域内的亚洲文明。换言之,通过这次印度之旅,天心树立了亚洲一体论的理念。

三、中国之旅

冈仓天心一共有过四次中国之旅。

最初的中国之旅,是明治1893年的7月至12月约5个月的旅程。那时,冈仓天心是东京美术学校的校长兼教授,受宫内省的委托为对中国美术进行实地考察而进行的一次中国之旅。这次的中国游从长崎出发,经过仁川,中国的塘沽、通州、北京、开封、洛阳、西安、成都、上海,最后回到神户。借助这次中国之旅,天心写下了《支那美术》《支那旅行――幻灯说明》,以及《支那旅行日志》等。

第二次前往中国,是明治39(1906)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天心受波斯顿美术馆的委托,前往中国收购藏品。天心以北京的琉璃厂为中心,经过洛阳、西安,入手了大量的挂件、铜镜、铜器等艺术品,然后返回日本。

第三次的中国之旅,并非直接以中国为目的地,而是经过伦敦、巴黎、菲律宾、莫斯科,然后再由经中国的北京、天津等,从而返回日本的旅行。根据《欧洲旅行日志》(明治41年),我们可以发现经常被遗忘的一部分,即天心确实于6月26日(星期日)从满洲站进入中国,并写下“中国人越来越多”。但是,据记载,在这次短暂的停留期间,天心访问了琉璃厂,在雁丰购买了200件中国艺术品。

第四次的中国之旅,是《九州・支那旅行日志》中所记载的明治45(1912)年的短暂的中国之旅。根据记载,“5月8日上午上午11点”抵达大沽冲,“5月9日乘坐上午上午4点40的火车,于12点抵达北京”。因此,这次的中国之旅是从5月8日起,至6月10日抵达“门司”的约一个月的中国之旅。这次旅行的目的,毫无疑问,也是搜集古代美术品。但是,由于当时的北京正好处于辛亥革命之中,所以天心的记载可谓是非常珍贵的笔记。

先后四次游历中国的冈仓天心的笔下,究竟是何种中国认识。事实上,不仅留有大量的艺术品、美术品,天心最引人注目的一篇文章页完整的保留下来了。继《中国研究》之后,冈仓天心指出中国的价值在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忍耐力・购买力强大,以及和日本的关联”。换言之,冈仓天心对中国的认识即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吃苦耐劳、购买力强大,与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有着文明之源。

四、总结

明治以来,与既远又近的西欧相比,在日本人的心中,中国总是“既近又远的国家”。只是,对于冈仓天心,这种评价或者说是心理基准,并不是最初就拥有的。

冈仓天心绝对不是为了探究美国或欧洲是怎么样的国家,而前往欧美的。倒不如说,欧洲之行唤起了天心的美术觉悟,从而致力于美术院的建设。而后,印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此天心发觉到了宗教的意识、亚洲的美术,并从“欧洲的光荣是亚洲的屈辱”转向“亚洲是一体的”。

再者,在与日本、朝鲜、欧洲、中国的历史关系中思考亚洲,进而提出“亚洲是一体的”这一理念。

上一篇:让工匠精神焕发时代光辉 下一篇:科学用好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