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11:41:54

论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西方发展模式已经不断被提出质疑,对于城市化更需要有新的探索研究和对策,同时,全球一体化使任何地方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更加成为主宰一切联系的枢纽和节点,日益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城市化成为了新世纪全球变化的主要趋势。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目前,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的速度,可以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以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城乡投资,强大的引擎的整合,加速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影响

一、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

1.新型城镇化定义。新型城市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内涵比较丰富,全面,不仅是从单一的层面来分析把握,而应从其共性及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准则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这是新的城市化特点的一般意义;此外,新型城镇化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不同形式的情况下,这是新的城镇个性内涵。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的,促进企业发展。

2.新型城镇化内容。在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及本质揭示上,提炼出新型城镇化内容如下:

在人口转移的方面上可以分析出未来情况,劳动力迁移与流动人口的规模将扩大。反映在城市化进程的新类型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在于农民向市民的一些外部条件,为农民创造的全面发展;农民向市民的关键是农民是否可以有一个稳定的非农就业收入,收入是否能承担城镇生活成本。

(1)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的经济集聚新型城镇化。集聚要素,不管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方面的资本,都需要不断地集聚于城市;集聚生产,通过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个方面的集聚;三是交换集聚,城市为人们交换行为提供市场方面的体系、便利交通及信息方面条件;集聚消费,也就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交换集聚的结果。

(2)在当前一个时期行业的变化时期内,城市产业或将绿色的高度专业化,集团化,全球化,变换,两个方向发生变化。因此,提高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和品牌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主要任务。

二、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影响

1.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效率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完善区域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国企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基于市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相关信息,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可以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产业化,拓宽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市场环境。工业化的知识相结合,突出比较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集群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推动区域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力。区域经济必须立足于新的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新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的新城镇,新的城市化投资实际上是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第一产业的转型,第二产业,第三,在设置在该镇的人口,这可能在农村土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其次,发展新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大大提高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促进区域中小企业的管理升级,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2.对区域经济发展消极影响。(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协调。城市经济实力薄弱,如县,乡镇工业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低于城市设施指标的平均水平,城市内部功能发展不前,反映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较低的文化,通信,投资。工业化的有效的城市发展水平缺乏,城市本身是没有吸引力。高估自我进化能力的城市,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的不懂管理,没有镇作为真正的企业生存的载体,工业化及城镇化关系失衡。

(2)缺乏龙头企业作先导。农民收入结构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水平达不到吸引的充分就业水平,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不足,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企业规模小,区域的吸引力,提供就业机会不多,只能在一个行业的农民意识到生存的需要,出现虚高城市化率。在该地区的企业不多,使特征。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的领导。政府要站在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基础上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合理有效新型城镇化经济体系。积极发展核心城市,完善中等城市功能,推进小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从而来推进整个经济发展。各类城镇要大力发展城需型产业,加强对城市经济对周边地区产业带动作用。

2.加快制度创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模型如:户籍,金融,科技体制不健全。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户籍制度的相应改革,促进合理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改革金融投资体系,改变单方面的国家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活跃农村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大量金融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3.选择合适的区域支柱产业。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原因可以用“推拉”理论来解释,按照这种理论,农业的发展作为城镇化的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了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可以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粮食和生产资料;二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出现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为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这就是所谓农村的“推力”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地理集中,工业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方面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使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提高区域产业层次及区域产业的关联度。促进区域产业整合、企业平均规模壮大、消费集中度提高以及区域经济要素方面的有效的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4.提高区域人口素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强与教育和农村青年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使许多青年成为能够平等和农业生产者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的对话。鼓励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一部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芬.《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42-43.

[2]赵莹.城市与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1,(7):102-103.

[3]崔红好.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3):104-106.

[4]赵文静.《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3-25.

[5]徐韦.《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5):52-53.

作者简介:李宏伟,佳木斯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人;吕鑫蕊,佳木斯大学学生,本科,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人

上一篇: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