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小说

时间:2022-09-15 11:07:0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小说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探究题要求考生对作品或作者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时须在文中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的分析与评价。探究追求的是见解力求独到,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深入一点。

二、答题方法

解答探究性题目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表述答案要有层次性。探究性的题目,问题往往设计成: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谈谈你的理解等。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符合题目要求,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其次,有序地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不管从哪个“角度”和“层面”来讲,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地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提示,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如2015年新课标卷Ⅰ《马兰花》第4小题: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本题题干的表述很具体:“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确、具体。考生在组织答案时也应如题目所要求,层次清晰,表达有序。

2.以文本为思考的出发点,适度拓展延伸。文本是探究的根本。但要答好探究题除了要立足文本,同时也要跳出文本,深入剖析文本主题的社会根源,指出作品的现实意义。“文本内+文本外”是探究题的常规思考模式。文本内的探究一般从内容、主旨、情感、章法等几个因素的相互联系入手;文本外的探究就是要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社会意义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究看似在文本之外,其实恰是作品深层内涵的体现。如2015年新课标卷Ⅱ《塾师老汪》第4小题: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这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入到高考试卷中,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和他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的形象特点,和他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降低答题难度,提高准确率。

3.深入思索,精心组织词句。探究题分值大,评分时按点给分,答案要点必须条分缕析;即便找准角度,分清要点,在叙述语言上还要精心雕琢,力争表意完整准确。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5题: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的意蕴。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对于这篇小说,选择的审视角度很多,联系文本,本句可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应当结合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剧团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成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选自《汪曾祺小说经典》,有删改)

汪曾祺的小说追求“融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答:

上一篇:滚滚红尘,痴心一片 下一篇:惯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