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

时间:2022-09-15 10:33:12

浅析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

摘要:简述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及特点,并分析了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区别,展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Abstract: It describ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inquiry teach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quiry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indoctrination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plorative teaching.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性教学;目的;特点;区别;发展趋势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inquiry teaching;purposes;characteristics;differenc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88-02

0引言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探究过程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通过教育的过程应该使学生认识到:

①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

②这些原始材料、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

③这些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定的,这些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

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同他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⑤我们的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因此,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即: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学生,要说明由此得到的材料,还要阐明把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知识的解释。

1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

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广泛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假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学生记录这一过程将手中的信息资料加工处理。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2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可理解为:

①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探究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参加,如: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并解释数据或资料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原理,定律。经过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他们应当用自己的想象力或组装仪器设备或使用药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从而得出推论并通过测试进行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

②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地安排实验室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举例说明课文。如BSCS所指出的:“科学家处理的问题是课文没有提供答案的问题,教师创造一些情景以供学生参与探究。”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自然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作出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进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随着知识的增长,将对他们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这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中“瓜熟蒂落”地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③探究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理科教学的目的――认识自然,不是一跳而就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的。探究教学力求通过活动的过程引出观察与解释,数据与概念模式之间的差别来。

3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区别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比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教学思想上,灌输式教学认为科学概念、结论是经过验证的,法则、定律是完备的,不可变的。探究教学认为科学概念是暂时的,可变的规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目标上,灌输式教学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发展,以学生记忆科学结论的多少为主要目标。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方法上,灌输式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或有关科学原则的教条;探究教学以过程为中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概念。师生关系上,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是师“授”生“受”的形式。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上,灌输式教学偏重于系统化的分科知识,只讲结论,不讲或很少讲得到结论的方法。探究教学精选典型的范例性的探究实验,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根据上述探究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使学生更准确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科学的真实。

②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研究必要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探究教学有它的合理内核和积极的作用,这是肯定无疑的。由此,探究性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最终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4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的学习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学者Schwab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内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应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从探究的过程来讲,中专学生的生物探究活动也未必严格具备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来讲大多是己有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学生们通过问题的提出、假设的确立、实验方案的设计、网上查询、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生物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模式。

5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必然,其发展趋势可概述为:

①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与学究竟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界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论者设计了“讲授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论者设计了“导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发展的过程;“探究模式”更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发挥、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辩证地揭示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各自的特殊地位。这种指导思想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仍将是今后生物教学模式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今人们普遍认识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生物教学的双重任务。但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生物教育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有的则认为发展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有的认为二者并重尽管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在以下两点上意见是一致的:a.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b.知识、能力间有着密切联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基于上述两点共识,今后生物教学模式的设计仍将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③教育心理学变化趋势。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表现的尤为突出。近代赫尔巴特等人将教学论与对学习心理的认识结合起来论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物。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从中专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说,他们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总是伴随着进行的,中专学生认识过程起着接受、加工处理、储存知识信息的作用。情感过程起着调节认知过程,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意志过程起着调节认知、情感过程,确定调整方向,排除干扰,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使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得到协同发展,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和其他改革一样,总是带有时代的色彩。教育改革并非是完全摒弃或重新创造,更多的还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对具体事物的重新认识和重新选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它使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构建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模式源于萨奇曼(RichardSuo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智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旨在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索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组织学习研究综述 下一篇:提高烧结矿强度\减少小粒级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