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原因探讨

时间:2022-09-15 08:15:42

明清时期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原因探讨

【摘 要】明清时期广东省嘉应州的大量客家人东移到台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宗族和家庭又有不同的原因,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嘉应州镇平县陈氏为例,探究其入台原因。主要从生存环境的恶劣,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客家人的冒险与探索精神着手进行简单探讨。客家人的迁台对于台湾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

台湾的客家人遍布于台湾各地,据“行政院”客家委员会1997年度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指出:客家的人数多达427.6万人,在台湾2300万人口当中,台湾客家人口比例高达18.6%。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客家人移民台湾进行垦殖,根据研究,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从福建和广东移民过去的,其中广东居多。陈运栋先生所著《台湾的客家人》一书就有记载:古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台湾客家人口的)二分之一。[1]显而易见,嘉应州的客家移民当属最多的。笔者以广东省嘉应州的陈氏为例,主要探讨嘉应州的客家人移民入台的原因。

陈氏,原居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坊社横龙岗,祖堂称为“新屋下”。他们是在清乾隆年间渡台,定居于台湾北路淡防厅竹南一堡隆恩佃番婆莊(今头份蟠桃里)陈凤逑派下一系。

在明清时期,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特别是在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观念就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为何广东和福建籍的客家人愿意选择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一片未知的土地上进行垦殖呢?笔者在前人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陈氏为例,简单分析总结出几点原因。

第一,广东嘉应州的田少山多、人稠地狭的生存环境使得客家人不得不另迁他地。

王东教授在他的《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一书中引用施坚雅教授的“区域系统理论”,解释,即“传统的中国可以分为九大宏观区域。每个宏观区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节律,就是由这九个宏观区域的共同发展所决定的。当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高峰时,就会吸引其周边的人口,导致“边际区”的人口向“核心区”迁移”。[2]由施坚雅教授的这一理论可以推出,当时的客家人移民到台湾是由广东和福建的发展周期所决定的。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收缩,由于生存资料的竞争开始加剧,生存环境也变得恶劣,就不得不进行迁移。

嘉应州(今梅州)的地形现在从地图上仍可以一目了然,有80%为丘陵山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一情况造成了当地居民的可耕地非常的少,造成了 “虽有健耜肥牛,苦无可耕之地”的尴尬处境。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居民以佣工种田为生赶赴台湾。镇平县的陈氏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迁移入台的。乾隆年间陈家迁台前的陈家锡亿四子分产,第四子华摽所分的家产:1.粉林子楼房下间一间,两层横屋合面一截;2.屋后松树下屋一间;3.田租,土名麦坵第三份二斗五升,大小二坵,古井右边蕉头园地一块。[3]由此可以看出,陈家的家产已经是越来越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发展。而清朝初期的台湾一府四县,土沃人稀,尚可容纳一些人口。闽粤两省与台湾一衣带水,移民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生存环境的改变是首要的原因也是根本的原因,若不是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是不愿意远离家乡的。

第二,政府的政策对于客家人迁入台有重大的影响。客家人大量迁移台湾,据文献记载应该是康熙二十年以后的事,在这以前也有但是却非常的少。为何康熙二十年以后能有大量移民进入台湾呢?我们都知道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其势力一直盘踞在台湾与清廷形成对抗,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平定台湾以后,在清政府对台统治之初,由于担心台湾在成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故而一直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统治政策,很严格的管制人民间的往来。其政策如下:1.大陆人民渡台需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再得台湾海防同知验可,始许放行;2.来台谋生的移民,不准携带家眷;3.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4]由于第三项的规定,渡台的客家人惠州和潮州的很少,大多是嘉应州属的客家人。这就是台湾的客家人嘉应州属的居多的原因之一。但初期入台的客家人多是春时往耕,秋成回籍,只身去来并不携带家眷。但清朝后期,又由于海禁渐严,归来再去就变得越来越难,而使客家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田园迁往台湾定居。这仍然是政府政策而导致的结果。

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关于康熙二十五、六年间广东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民渡海赴台的叙述,一直为学者广泛引用,其内容如下:“熙二十五、六年间开始,广东嘉应州之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民,渡海来台湾,企划于府治附近从事拓殖时,发觉已归闽人占有而无余土,仅于东门外边垦殖菜园。正求活路时,于下淡水溪东岸流域发现有未拓草地,乃相率移此,协力从事开垦,田园渐次增大,生齿日繁。本籍民闻之,接踵移来者倍多。”[5]陈氏也是其中的典型例证,陈氏中的第十三世祖华標传有五子,分别为凤起、凤超、凤遊、凤逑、凤逵都在政策的影响下前往台湾,最后第四子凤逑同兄弟族人渡台定居于台湾北路淡防厅竹南一堡隆恩佃番婆莊。

第三,客家精神中所具有的一种开拓的野心和冒险的精神促使了客家人东移。台湾在当时是的环境下可以是冒险家的天堂,也是穷人的乐园,渡台的人也会有许多的险恶和艰辛,如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械斗频繁,同时还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如一句歌谣所言“打拼一世人,免想要娶某。娶某娶番婆,算汝福气多。”但是即便是那么多的困难客家人仍然渡台者源源不断,究其原因,除上述所言,还有就是客家先民在辗转流徙和长期为生存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特征,即开拓的野心和冒险的精神。客家人特性的研究罗香林教授早已经做过不少研究,他把客家人的特性归纳为七个方面:(1)各业的兼顾与人材的并蓄;(2)妇女的能力和地位;(3)勤劳与洁净;(4)好动与野心;(5)冒险与进取;(6)俭朴与质真;(7)刚愎与自用。[6]其归纳的非常的全面了,其中客家人的好动与野心,冒险与进取正好促成了客家人不断的探索,寻求更为理想的生活条件。这才促使了客家人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迁移入台。

总之明清时期嘉应州的客家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移民台湾,入台后对当地进行垦殖,这对于开发台湾,促进其农业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把客家文化带进台湾地区,促进了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3][4]陈运栋.台湾的客家人[M].台北:台原出版社,1985:164;166;95.

[2]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5]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142.

[6]罗香林.客家的特性[A].世界客属人物大全[C].北京:崇文出版社,1915:50.

【作者简介】

金璐洁(1988— ),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任小芳(1987— ),女,宜春奉新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

上一篇:浅谈隐喻下的一词多义 下一篇: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