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设计动态施工

时间:2022-09-15 08:10:47

弹性设计动态施工

《搭支架》与《造房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与第四课。以这两课为例,谈一谈关于学生在“设计”与“施工”环节实践与思考。这两课有一个共同点:在进行主题活动“搭支架”和“造房子”之前都要求学生经历设计的过程,并画出设计图。即在“搭支架”之前画出支架的设计图,在“造房子”之前画出房子的设计图。

笔者认为画设计图是对即将进行的活动的系统规划的过程。设计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引导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这样,接下去的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由此看来,设计与施工应该是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可是在《搭支架》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搭支架”环节由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了支架的设计,每个小组呈现出的设计图也可谓像模像样。在学生的热情与期盼中,动手搭建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学生们高兴的努力着,就算失败了也会立即重头再来。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小组都成功的完成了一座支架,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叙述了搭建过程中的得与失。

课后,笔者对学生的设计图与作品进行了整理,问题出现了:如果按图施工,那么作品与图纸之间应该有一定关联,可现在竟无法将作品与设计图纸一一对应起来。我不得不将各组组长找来认领各自的作品,才能找到它们相对应的图纸。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发现:每一组的图纸都与其作品有几分相像,但如果将这张图纸放在其它组的作品前也未尝不可。在笔者任教的12个小组中只有3个小组的设计图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较为明确。

那么设计和施工究竟谁更重要、如何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如何保护学生在施工中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及教学中如何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入手研究。

一、问题的成因分析

所谓“设计”是指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的过程。它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从事设计这一活动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基础:1、基本的绘制设计图的美术技巧。2、对即将进行的活动有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将要遇到的困难有合理的预期。

从这两点来看一看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的基础:

1、学生没有绘制图纸的经历。从画画的角度来讲,在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学生进行过绘制房子、景物的学习,但这些更多的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创作,与严谨的图纸的绘制有很大不同。导致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将自己头脑中的设计付诸笔端。有些小组用平面图的形式画出了设计图,但这样的设计图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在组员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同时也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绘画技巧表现出自己设计的全貌和细节,也导致很多设计图出现雷同的现象。

2、对所要进行的活动没有预期。从力学知识角度来看,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结构比较稳固;从操作技巧来讲,学生经历了搭多边形的活动。但是,学生没有搭过支架,所以很多小组的设计都是“想象中的支架”,而不是“可以搭的支架”。有些设计就因为在操作过程中无法实现而不得不放弃。笔者认为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导致教学中设计与施工二者的割裂。

二、《造房子》一课中的教学策略调整

(一)、弹性设计―――动态施工的基础与起点。

具体做法有:1、增强知识基础:带领学生欣赏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并说明这些建筑的建设也是从图纸的绘制开始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设计的意义;复习力学知识:三角形更稳定。2、增强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在建筑中增加三角形的具体方法;讲解简单的设计图绘制技巧。3、在尽可能的通过设计图表现学生的想法的同时,为学生留出弹性空间。比如:在图纸中用文字或符号圈出存在困惑的地方;设计首选方案和备选方案;思考施工步骤等。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弹性预设”不是大而化之的设计,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而是对大量的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作出尽可能多的预测和假设,并思考相应的处理方案,使设计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

(二)、动态施工―――弹性设计的补充与超越。

施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正是因为其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才能够被激发。这就决定了施工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当然,动态施工并非盲目施工,它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来进行,这样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刻意引导学生思考搭建物与设计图(其实是学生当初的想法)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思考解决方案,对发生的困难积极寻找应对方式,对失败教训的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的不断调整和修改是必要的同时更是难能可贵的。施工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操作过程,是整个活动从设计进展到另一个阶段的过程,是使设计走向完善的创造性活动。笔者任教的12个小组中有8个小组成功搭建房屋,成功率为66.7%。比上一学年笔者任教学生33.3%的搭建成功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设计与施工―――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辩证统一体。

博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中提出,教育是一个非连续性过程和连续性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使得预定的效果深受其害。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意味着这个过程具有可塑性。教学“只能创造一种可能的前提”,至于“是否以及何时会产生这种可能则不是教师能决定的”。

就设计与施工这一对而言,设计是施工的基础、前提,施工是设计的提高、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设计,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施工。所以教学中不能将“设计”与“施工”割裂来比较谁更重要,也就是不能片面去思考设计与施工到底“谁主沉浮”的问题。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二者统整起来,帮助学生搭建从设计通往施工的桥梁,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作者:南京市小西湖小学副校长)

上一篇:在“做中学”中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 下一篇:关注作业细节让训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