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常用抗感冒复方西药药剂的应用隐患研究

时间:2022-09-15 08:01:36

针对常用抗感冒复方西药药剂的应用隐患研究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01

感冒是一种轻微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现象,感冒的潜伏期在1至3天不等,根据病毒的性质及程度发生变化,腺病毒及呼吸道合并胞病毒较长,肠道病毒最短[1]。临床中一般采用西药进行感冒治疗,西药对于感冒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快速缓解患者因感冒出现的发热、咳嗽及流鼻涕等症状,但常用的抗感冒复方西药药剂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有效的合理用药方式对于感冒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感冒患者160例(常规用药)及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感冒患者160例(合理用药)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常规用药的160例感冒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88:7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0至75岁之间,患者年龄均值为(49.12±5.06)岁,患者的感冒病程集中在1至6天左右,平均时间为(2.39±0.56)天;合理用药的160例感冒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86:74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0至73岁之间,患者年龄均值为(49.10±5.02)岁,患者的感冒病程集中在1至5天左右,平均时间为(2.31±0.52)天。患者除了感冒疾病之外不存在任何心脏功能、器官损伤及皮肤疾病等。

纳入标准[2]:临床确诊为感冒患者、同意进行此次观察的患者及不存在任何器质损伤的患者;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同意此次观察的患者及合并多重基础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针对收治的感冒患者进行常用抗感冒复方西药治疗,针对常规用药组进行常规的感冒药治疗,针对合理用药组进行合理用药治疗,治疗后三个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及记录,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感冒患者有无出现各个方面的不良反应现象及治疗效果的差异,如:肝脏方面、过敏现象、消化道方面及其他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2.1 不良反应现象

两组感冒患者在经过常规用药进行治疗及合理用药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

2.2 治疗效果的差异

两组感冒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

3.讨论

临床中针对感冒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常用抗感冒西药药剂,临床中虽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接受治疗后少数患者会出现部分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采用有效合理用药的方式进行不良反应的降低及避免[3]。

感冒药物主要分为镇痛清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让毛细管充血减轻的药物(盐酸伪麻黄碱)、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止咳药物(右美沙芬)、抗组胺药物(马来酸鲁本那敏及盐酸苯海拉明)、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咖啡因)及其他药物(人工牛黄)等[4],感冒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为药物对病变部位的环氧酶进行压制,减少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现象;对患者下丘脑环氧酶进行抑制,抑制及阻碍前列腺素E的合成,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中枢神经起到一定安静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中不合理使用感冒药物会导致肠胃黏膜损伤、肠胃黏膜出血,引起患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呼吸急促及呕吐等症状[5]。因此,有效的合理用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应加强安全健康知识教育的培训,提醒临床医生进行合理用药,减少临床中联合用药、重复用药及不必要用药的现象,避免患者出现不可良反应。

综上所述,抗感冒常用西药药剂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为了减少或避免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应积极采用合理用药方式进行治疗,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会平.我院常用抗感冒药物解析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房,2016,27(3):323-325.

[2]郁哲淇,张广求,张筱萌等.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害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102,108.

[3]王芳.常见抗感冒药成分分析及合理使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2):4340-4341.

[4]李文华.中西药复方制剂抗感冒药的合理选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3):90-91.

[5]左营.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5):207-208.

上一篇:为什么留学生选择了东南亚? 下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社区医院糖尿病患者健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