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措施研究

时间:2022-09-15 07:31:25

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措施研究

摘要: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发展关键阶段,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其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同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依据对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与比较分析,提出八点对策建议,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江苏;自主创新;措施

现阶段,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发展关键时期。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江苏省的省情实际,本项目研究设计了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构成,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评估和检测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状况。根据测算,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值分别为:2002年53.07分,2003年57.40分,2004年58.05分,2005年60.15分,呈现上升的趋势。应当看到,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江苏的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同沿海发达省市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精神,为提高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的,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为切实增强全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大力推进江苏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战略。

第一,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的强度。从政府层面来说,应通过大力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仅位居全国第8位),来增强全社会的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企业层面来说,应通过大力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政府科技投入的主导方向和重点领域应为对战略性关键性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领域:企业财力投入应提高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企业人力投入应重视技术创新各类人才的培育、引进与激励,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与素质提高,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提升。

第三,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选择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批科技成果,尽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及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全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着力发展生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则着力推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重的产业结构的转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制造业的利润链。

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根据江苏的实际,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做到两条:一是扬长,二是避短。扬长就是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避短就是避开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促进工业生产向高技术、高水平、高附加值转变,从而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新型工业化的五条基本特征。

第六,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建设好现有的公共创新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情报所、技术交易市场等),提高它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应尽快创建一批企业迫切需要而区域范围内尚缺乏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如从事风险投资、技术交易担保、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以及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财务、法律、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创新服务机构)。

2 以建立知识产权体系为抓手,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目前,江苏已经成为外商的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和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基地,但江苏的经济国际化,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的资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产业链的低端取得微薄的利润,再通过规模效应取得宏观的经济实绩。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需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

第一,制定并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及相关政策。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政策体系中,产业政策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智力成果产业化;科技政策应注重科技成果的产权化与产业化;投资政策应加强创新资金扶持,细化研究开发的财政投入,对优势产业,应强化财政投入和引导全社会投入;对外贸易政策应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应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的版权化与市场化。

第二,进一步抓好专利工作。一是提高重大发明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调整三类专利的结构,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努力探索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论证。建立知识产权审查工作机制,规范审查论证程序,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知识产权审查,并逐步将知识产权审查论证机制扩大到对所有创新项目的审查。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第四,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多层次知识产权援助机制,定期专利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的分析报告,帮助政府机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及时获得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动态、重点技术分布、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情报以及市场突发性、群体性知识产权纠纷信息等,并尝试建立专利预警模型,提高全省对知识产权风险的抵御能力。对全省重大知识产权侵权、维权案件和遭受国外知识产权诉讼的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援助。

第五,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和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一是提高企业以专利战略、品牌战略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二是将知识产权的试点示范工作从少数试点企业逐步向高新区延伸,向创新创业基地延伸,向特色产业园区延伸。

第六,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要按照通行的国际准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在不违反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条件下,对不同产业实施有差别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帮助有关企业解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辐射全省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采取措施推进专利机构发展,并注重对专利人进行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工作。

第八,继续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最新动态研究,继续开展与国际社会及相关国家进行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邀请外国专家来江苏讲学交流。选派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赴国外培训考察。注重获取并研究分析全省优势产业相关领域中技术发展动态、重点技术分布、主要竞争对手动向等科技信息。

3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推进品牌战略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凝聚在品牌上。据中国品牌研究院2007年初公布的对中国品牌研究的报告,江苏的品牌在“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同兄弟省份差距很大。因此,要提升江苏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品牌战略。

第一,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对推进江苏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加强对企业培育和保护品牌方面的政策扶持。在制定江苏品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全省品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调研,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加强政策扶持。一是帮助省内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品牌发展专项资金及自主创新资金的支持。二是加大省财政对相关企业培育品牌的资金支持力度。三是制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优先采购省内名牌企业的自主品牌产品。四是抓紧制定及完善全省商标、商号等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及办法,形成知名商标、商号的认定、管理、保护的完整的法规体系。五是对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给予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名牌乃至世界名牌。通过政策扶持,在全省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影响、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和“品牌产业群”,争取创立更多省级名牌和国家名牌,为创立世界名牌创造良好条件和打下扎实基础。

第三,加强对全省的品牌管理工作。推进品牌战略。必须加强管理,创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管理模式。一是大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二是大力发展品牌授权业。三是努力同国际接轨。四是在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政绩和业绩考核中必须将其推进品牌建设、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考核内容。

4 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知识创新体系

江苏具有较为明显的科技与教育优势,科技创新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潜能。为发挥江苏的科教优势,全省应大力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领域为重点。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坚持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遵循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的原则,统筹规划,建立并完善江苏知识创新系统。

第一,围绕知识创新的发展重点,创建并完善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和发展江苏既有比较优势,又与江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纳米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创新,创建并完善一批与此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加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科学研究,为增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一是在信息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选择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实施一批前瞻性的自主创新项目,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源。二是根据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和人口与健康、资源、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努力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三是选择江苏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和科学技术前沿方向。紧密衔接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引领全省所有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未来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研究开发的重大成果,重点做好科技产业化的中游链工作。结合江苏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依托江苏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创新领域,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应用开发,从技术创新源头上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使全省部分产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探索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的转化。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尽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大力鼓励企业与高校与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的产业技术领域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从整体上推动产学研向前端延伸,从而建立和形成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要选择若干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点领域,加强集成创新,系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若干重点领域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形成江苏在国内外经济竞争中的新优势。

5 优化法治环境与政策环境,加强政府科技管理创新

全省法治环境与政策环境总体建设良好,但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科技管理创新。

第一,建立健全有利于全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应继续落实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全省的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工作,并加强执法力度,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应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加强地方法规建设,促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着重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地方法规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全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一是按照WTO政府采购招标可不对外开放的规则,应尽快出台有关政府采购政策。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基础。二是在财政、税收、信贷、融资、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制定并落实鼓励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四是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企业有效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政策措施。五是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在境外或合资兴办技术开发机构的政策措施。六是研究制定加速发展和规范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七是研究制定扶持转制成科技企业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八是研究制定鼓励在大中型企业中建设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相关政策等。

第三,加强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一是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二是弱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微观管理;三是转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部分职能。

第四,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一是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实行多元化用人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根据中央关于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三是继续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鼓励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 以建设创新软环境为目的,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全省社会环境建设良好,但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推动全省“富民优先”的进程,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

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障碍,进一步形成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各类资本的融合,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第三,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得到应有的政治荣誉、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舆论宣传媒体应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科研管理部门和单位应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倡良好科学道德的创新文化和人文环境。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全省各派和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社会环境。

7 提高江苏公众特别是各级公务员的科学素养

江苏公众具备科技素养的比例在稳步提高,但发展状况不平衡;江苏公务员的科学素养远高于公众,但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应根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和《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要求,将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作为提升江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江苏的重要举措。

第二,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第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农、科、教”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村各类技术服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文化教育等组织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宣传、咨询、培训和示范等方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

第四,围绕“创业创新创优”,大力提高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养。

第五,注重培训教育,大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养。

第六,完善科普配套政策,为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8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充分发挥江苏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绩效为主导的薪酬分配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要素分配形式,扩大年薪制、期权制、员工持股等分配办法的施行范围。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让江苏高新技术领域薪酬标准达到我国沿海省市的前列水平。

第二,积极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第三,建立便利海外人才来江苏工作的管理制度。凡是在江苏省工作2年以上的外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资较大的外籍人员及其配偶和子女,给予永久居留权,或颁发“长期居住证”。对现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获得外国“绿卡”的中国赴外留学人员,凡是来江苏就业、创业、投资的,颁发3-5年的多次往返签证。推行简便宜行的留学人才身份确认制度和出入境管理办法,让海外人才便利快捷地为江苏服务。

第四,大规模多渠道地培育适用人才。按照创新创业的需要,确立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科和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塑造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业本领上。

第五,加强区域人才一体化。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

第六,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依托行业组织和专业管理部门,分类制订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支持我省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参加国际认证组织,鼓励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在江苏从事职业资格认证业务。

第七,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人才工作实施过程的督察和考核办法,启动政府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做好关键环节的各项工作。包括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准备、资源配置、试点实验、全面实施等,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和宏观管理的有效性。

第八,建立江苏人才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和战略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监测,对各地人才环境建设发挥促进和警示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偏离目标问题。

上一篇:技术预见与专利地图关联研究 下一篇:科技成果及其分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