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中文明礼仪素养培养

时间:2022-09-15 07:12:15

感恩教育中文明礼仪素养培养

一、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1)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每个人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指对某一事物及现象具有的崇敬和畏惧的心态。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开拓和改造大自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教师要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教育手段渗透入日常教育之中,让学生知道,那些破坏大自然的、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做法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例如,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孩子与动物互动来培养感情。敬畏自然是贯彻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大多数学生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意识非常强,然而相关的感恩意识品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的交流日益减少,不能做到主动关心父母,欠缺向父母表达爱的能力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很少主动联系,有主动的想法但缺少机会实现,即知道感恩但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同时缺少情感体验的感知,并不清楚自身具体做过什么,应该做什么,表现非常迷茫。

(3)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师长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引导者。教师应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4)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古训,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地,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对社会常怀仁爱之心。一个敦厚的和谐社会,其基础是建立在善良单纯的善意上的。为什么教师要经常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这不仅是中华社会的传统美德,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

(5)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利用有意义的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外出参观活动。例如,到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组织观看爱国电影等,通过这些途径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教育意识培养途径,在校园范围开展活动。首先,在小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办班会主题活动,教师组织观看爱国影片、回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的点滴温暖小事等。其次,配合学校举办大型感恩活动,邀请当地为人熟知的民间英雄作演讲,如杭州地区可以邀请最美妈妈等。同时,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活动,如举办作文比赛等,征集优秀学生的作文,对“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感恩”。在发现身边感恩事迹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自身素质拓展,如开设校长信箱或者学校电台等,以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以“我”的感恩故事为基础进行投稿,并选取十佳真实的感恩故事进行嘉奖。最后,针对“感恩”,在关注自身对于感恩的基础认识的同时,师生之间应当进行针对“感恩”的交流。

三、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学生往往将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不曾关心和理解父母的负担。通过感恩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逐渐打开了心扉,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两者之间更加宽容和相互理解了。学校也可以利用“给父母洗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老师是学生除父母、亲人以外接触最多的成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向老师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劳动、教诲尤为重要。如可以开展类似“感恩老师,我为老师送贺卡”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懂得学会感恩,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知恩、懂恩教育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集体社会实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不断增强感恩思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比如校园内常会出现践踏草坪、破坏植被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学校应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通过劳动明白绿色的来之不易。

四、结束语

不管是对人对物,心存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自身持有感恩之心,自尊自爱,才会对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心存感激。“知恩、懂恩、报恩、施恩”,当学生对感恩有了充分认识后,才能把感恩的行为化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

作者:李悦新 单位: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

上一篇:支撑座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下一篇: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