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15 06:30:19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改建于1996年,是区教育局直属学校之一。多年来,学校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确定了“强人本、厚人德、夯基础、展个性”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

近两年,学校先后完善了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精品课录播室等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建设。为满足教师远程培训及录制微课的需求,学校特意为每个教研组增加了两台电脑,配齐音箱、耳麦、手机录制微视频使用的支架等设施设备。2015年,又在教室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两间修建了微课录播室。目前,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学校依托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员参与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一站式”平台管理模式设计方案已初步完成。学校“智慧教室”建设项目方案已经通过区、市审核,将于2016年施工。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均已能够基本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助推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信息技术与思想观念相融合

根据区教育“十大计划”,学校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列为五年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采取“三步走”的策略,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

1.外出观摩,感受改革

三年来,学校共外派教师百余人次,先后到重庆市聚奎中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春市树勋小学等多所学校,观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研讨活动,让教师从感官上触碰,丰富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阅历,从思想上触动,激发实践的热情。

2.专家引领,对话改革

学校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发展需要,适时请专家进行诊断式辅导。一年来,我们先后约请吉林省“提升工程”项目办的郑世忠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刘晓中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想软件工程学院钟绍春院长、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校榆树市武龙中学郭立国校长等,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学校依托现有人力资源(省级专家、市信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瑞晶)为任课教师,从理念上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以便在获取信息化教育前沿发展动态的同时,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3.校本规划,切入改革

以校为本是改革的原动力,找准改革的切入口,营造改革氛围,是实现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骨干先行,示范引领的方式,通过技术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从应用技术的误区中走出来。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技术服务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易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相融合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目前,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0岁,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结合这一现状,我们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同时,将技术融于教师培训中,采取“通过网络,线上学习;应用技术,线下实践;平台互动,混合研修”的培训方式,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线下培训环节,学校以微课的设计制作培训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主要采取分层培训方式,完成金字塔结构的培训团队构建。塔尖为省信息技术专家(本校教师),以下依次为:省市级骨干学科组长或信息技术特长教师青年教师、老教师。通过市、区骨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等分层培训,使全体任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单单从理论层面进行培训,还将培训与“自主研创”相结合,边学边做,边做边修。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氛围已形成,教师们在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了微课的录制,丰富了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资源。目前,83%的教师参加了学校的“自主开发微课大赛”活动,30%的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的微课竞赛。(在这个时段解决了“要改革”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是技术层面和课程层面的深度融合,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校开展了“三段式”改革实践。

1.初探改革,发现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的重心所在。为了探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我们从2014年10月份开始,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在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教改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如大班额情况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出现的“大翻转”终端设备不足、“小翻转”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题;微课不能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微课教学与教学课件应用混淆的问题;低年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等等。

2.深入探索,剖析问题

实践中我们确定了两个实验年级、三个学科、四个实验班,采取听思结合的方法(即“专家听课,引领反思组内听课,集体反思自我听课,自主反思”)深入实践,边实践边研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实践探索阶段,教师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二是缺少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三是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四是教师对微课的片面理解和刻意运用的问题。找准问题,剖析原因后,我们对症下药,进行了第三阶段的大胆尝试。

3.创新实践,解决问题

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于今年上半年,适时调整方向,利用微课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特点,确定“微课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将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详尽研究、归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规划出信息技术应用的“点”,即为“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问题找到答案,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这一时段,我们有效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对于终端设备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试点班级全员发动,依托家长,配齐终端的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技能提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大手牵小手、生对生、一对一教学的策略等。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只是起步阶段,但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效。2014年12月2日,在全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上,学校宋晓梅老师执教的一节英语课,迈出了我区小学英语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一步,其课堂教学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12月4日,学校教学校长王晓红在省国培项目阶段交流活动中,代表学校进行了主题为“注重技能培训,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交流;2015年4月,学校有1人考取了全国微课程评优大赛星级评委资格;2015年7月,学校在NOC活动中,分别获得1个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015年,在全省微课大赛评优中,学校有13人获奖;在“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中,学校有三位老师的课被推送参加国家级评选。2015年11月19日,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种子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现场会在我校进行。这一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基地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校。

以上是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有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我们建设智慧课堂,打造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上一篇: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整体优化教学研究 下一篇:眼皮总跳也要看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