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合并血肿的急性期手术治疗策略

时间:2022-09-15 06:21:11

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合并血肿的急性期手术治疗策略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合并血肿的急性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2例AVM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急性期手术方法和疗效。结果 血肿清除+AVM显微全切除术23例;血肿清除+AVM部分切除术6例;单纯血肿清除3例;出院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5分15例, 4分6例, 3分5例, 2分3例, 1分3例。结论 颅内AVM破裂合并血肿形成急性期开颅清除血肿+AVM切除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深部、大型AVM可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二期综合治疗。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血肿;急性期;外科手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36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 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头痛及癫痫, 其中约半数AVM以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 出血后致死致残率高, 首次出血后1年内再次出血的风险高, 目前均主张对破裂出血的AVM积极治疗[1]。本文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4年6月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32例合并颅内血肿的AVM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 男19例, 女13例;年龄9~65岁, 平均年龄29.7岁。所有患者均以自发性脑出血入院, 表现为突发昏迷起病或突发头痛呕吐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合并偏瘫9例、癫痫5例。既往有反复头痛病史4例, 癫痫病史3例, 既往明确有脑血管畸形病史1例。入院GCS评分, 3~5分4例, 6~8分17例, 9~12分例11例。入院脑疝患者10例。

1. 2 影像学检查 患者入院均行头颅CT扫描, 表现为单纯脑内血肿24例, 脑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例, 其中幕上血肿28例(额叶10例, 颞叶11例, 顶叶4例 枕叶3例), 幕下血肿4例;血肿大小为15~65 ml;合并脑积水3例。20例术前行CT血管造影术(CTA)或MRI+MRA明确AVM破裂出血, 12例急诊手术中证实及术后病理确诊AVM出血。畸形团位于额叶7例, 颞叶7例, 顶叶2例, 枕叶2例, 额颞叶4例, 额顶叶3例, 顶枕叶2例, 小脑4例, 基底节区1例。根据Spetzler-Martin(SM) 分级 Ⅰ级6例, Ⅱ 级9例, Ⅲ级11例, Ⅳ级4 例, V级2例。

1. 3 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 术中采取控制性低血压, 根据血肿部位或CTA提示畸形团位置选择合适开颅入路, 如合并脑积水先行侧脑室外引流, 对术前未明确诊断而怀疑AVM出血的选择尽量大的骨窗开颅, 并做好去骨瓣减压准备, 硬膜切开后均在显微镜下操作, 清除部分血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后沿畸形团周边逐步分离切除病灶, 遵循先动脉后静脉的处理原则。如术前未明确诊断者发现AVM病灶巨大则谨慎切除畸形团, 彻底止血后关颅, 二期处理AVM。本组行脑室外引流5例, 术后去骨瓣减压15例。术后复查3D-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及AVM切除情况。

2 结果

23例行血肿清除+AVM全切除, 均为SM分级Ⅲ级以下;血肿清除+AVM部分切除术6例, 4例为术前未明确诊断病例, 术中发现AVM病灶巨大未能全切, 2例为涉及功能区病灶, 其中4例部分切除后二期行栓塞或放射治疗;单纯血肿清除3例, 均为SM分级Ⅳ~Ⅴ级, 术后1例行栓塞治疗。出院GOS评分:5分15例, 4分6例, 3分5例, 2分3例, 1分3例。

3 讨论

颅内AVM是胚胎时期脑血管异常发育形成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约占脑血管畸形的90%以上, 其最常见的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 部分合并SAH。颅内AVM为年轻患者自发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发病高峰期为20~40岁, 出血后病死率, 致残率高[2]。 对于伴发颅内血肿的的AVM患者, 必须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体会, AVM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有以下临床特点:①通常为年轻患者, 无明确外伤病史的自发性脑出血, 无明确高血压病史或其他血液病史;②部分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 或反复偏头痛病史, 或不明原因的神经功能缺失病史;③头颅CT平扫血肿与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位置不同, 通常位于侧裂区周围的额颞叶或枕顶叶, 部分合并SAH, 血肿形状、边界不规则, 呈混杂密度, 血肿周边有条索状或圆形的高或低密度影, 有时可见与血管团相连的迂曲的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血管影;部分可见钙化影。对于高度怀疑AVM出血的患者, 明确病因诊断对指导手术治疗有重要作用。目前诊断AVM 的手段有DSA、MRA 及CTA 等, DSA 是诊断AVM 的金标准, 但DSA 检查为有创检查, 可能引起畸形血管再次出血或加重脑血管痉挛, 而且急性出血患者常不能合作, 限制了其在AVM 破裂出血急性期应用。MRI血管成像效果受血肿影响较大, 检查时间长, 对急危重患者诊断限制较大。CTA 对AVM 急性出血期诊断具有简便, 快速, 无创, 安全的优势, 并且可显示血肿与畸形团病灶的关系, 能够完整的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的三维结构, 及局部相邻颅骨的关系, 便于术前定位,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缩短手术时间[3]。本组20例术前均行头颅CTA检查, 结果显示对指导手术有重要作用。

颅内AVM治疗手段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及伽玛刀放射治疗, 对于AVM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病例, 显微外科手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清除血肿减压同时可切除病灶。医学认为, 脑AVM破裂出血合并大量血肿是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 必须急诊处理, 原则上是急诊清除血肿, 充分减压, 并对术中容易确认的AVM尽可能切除;对明确诊断SM分级Ⅲ级及以下的AVM合并血肿的病例也首选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既往认为术前未明确诊断的AVM并脑内血肿病例, 急诊手术时只清除血肿, 不可盲目切除畸形团, 但许多研究表明, 合并颅内血肿的AVM多为小型病灶, 因为小型AVM引流欠通畅, 更容易出血, 只要具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 术前做好充足准备, 在清除血肿时一并探查并切除AVM病灶是可行的[4, 5]。本组32例显微外科手术中, SM分级Ⅰ~Ⅲ级占81.3%(26/32), 全切率达71.9%(23/32)。

颅内AVM破裂并血肿形成急性期显微手术要点:①根据术前CT, CTA 显示血肿与畸形血管团的关系, 设计最佳手术入路, 骨瓣能充分的暴露血肿及周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 如术前未能明确畸形位置则根据血肿特点及位置初步病变部位, 骨瓣尽量大, 对术前脑疝患者做好去骨瓣减压的切口设计。术前合并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以减轻颅内压。②硬膜打开时注意畸形血管与硬膜的粘连或静脉引流至硬脑膜, 防止出血。硬膜打开后脑压较高可先清除部分血肿减压, AVM 破裂出血多位于畸形团的周围, 血肿部分包绕畸形团。血肿清除从血肿中心开始, 大部分清除血肿后沿血肿外壁寻找畸形血管团。发现病变后沿畸形团边缘逐步向病变深面分离, 避免进入畸形团内部。③准确判断处理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是切除AVM 的关键, 一般引流静脉较粗大, 壁相对较薄, 而且多靠近静脉窦部位, 供血动脉多位于深部, 坚持先逐支处理供血动脉、后处理引流静脉的原则, 待畸形团大部分分离, 供血动脉完全切断后, 畸形团体积明显缩小, 逐支切断引流静脉。④对于大型, SM高分级病灶及涉及重要功能区的AVM, 不能强求全切除, 否则可能引起不可控制的大出血, 或术后出现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而引起严重脑肿胀, 导致不良预后。对于术前诊断明确的SM分级Ⅲ级以上或深部功能区AVM, 如术前判断切除风险巨大, 可一期清除血肿减压, 二期分次分期血管内栓塞AVM[6]。对术前未明确诊断病例, 如探查发现存在粗大引流静脉或巨大静脉球瘤提示病灶巨大, 或病灶部位深、边界不明, 可彻底止血, 明确诊断后二期处理。本组9例术中未完全切除的病例中, 5例术后分别行栓塞或放射治疗, 均取得较好预后。

参考文献

[1] 郭鹏, 赵继宗.脑动静脉畸形3094例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39):2740-2743.

[2] Lezak A, Sulkowska K, Palczewski P, et al. Embolotherapy of recanalized symptomatic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in a patient with Rendu-Osler-Weber syndrome: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Przegl Lek , 2012, 69(7):320-325.

[3] 李建荣, 陈铮立, 王胜虎, 等. CT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救治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9):948-949.

[4] 王加充, 赵建农, 王鹏程, 等. 127例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3, 42(30):3636-3640.

[5] 祝刚, 李志平, 景英朝, 等.自发性脑内血肿的急诊显微手术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14):46-47.

[6] 周涛, 周兵, 马修尧, 等.分次栓塞治疗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总结.介入放射杂志, 2014, 23(7):561-564.

[收稿日期:2015-01-08]

上一篇:后颅窝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临床治疗分析 下一篇: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