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价值探讨

时间:2022-09-15 06:12:58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价值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30名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个6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处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给予药物、促进排便、光照治疗等,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结果: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黄疸指数和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效果

所谓的新生儿黄疸通常是指其未满月的黄疸,为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有生理黄疸和病理黄疸之分。生理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对新生儿无明显的影响,而病理性黄疸,常表现为持续不退或加重,若不及时控制,将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1]。本文通过总结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干预措施,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30名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个65名,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黄疸测量方法:采用我院经皮测胆仪,安排固定人员对所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开始进行黄疸的测量,此后每日一次,选择上午10点为测量时间,测量点选择前额、面部和胸部,每个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具体情况根据测量黄疸指数而定。对于24h内TBC>6mg/dL,48h内TBC>9mg/dL,72h内TBC>13mg/dL者要及时给予药物,可选择苯巴比妥口服,50mg/(kg・d),分2次给予,再给予思连康辅佐治疗,每日2次,每次1片。所有的新生儿进行排便干预,在进行此操作前,先向其父母解释排版干预的目的和作用,征得起同意后再进行。具体操作如下:先用注射器(10ml)抽取开塞露+生理盐水各5ml,将其温度加热到37℃左右,后链接小儿一次性塑料肛管,轻轻插入3cm,并将灌肠液注入,拔出后捏紧2min,每日1次,连续使用3d[2]。同时可进行腹部按摩,婴儿润肤油后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5-10min。对于TBC指数比较大,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不明显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mg/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和出生后第1d、3d、5d、7dTBC指数的变化。

1.4统计数据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的比较。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d、3d、5d、7dTBC指数比较。观察组TBC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比较。对照组有10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38%,干预组有2例,发生率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机制。新生儿患有黄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3]。当处在胎儿期时,胎儿主要是通过胎盘提供血和氧,而此时的胎儿体内是低氧环境,需依靠足量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以满足胎儿所需。在胎儿分娩完成后,所处的环境改变,新生儿需通过自主的肺呼吸以获得氧气,伴随此改变,其体内低氧环境也随之改变,对红细胞的需求量降低,导致多数的红细胞破坏、分解而产生胆红素。但由于此阶段的新生儿肝功能尚未成熟,酶系统也还不完善,无法及时将产生的过量胆红素排泄出去而堆积于血液中,并会随之血液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导致新生儿皮肤和巩膜变黄,表现为新生儿黄疸[4]。

3.2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意义。新生儿黄疸对患儿危害很大,大量病例研究证实:胆红素超过警戒线的新生儿90%以上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异常,研究还证实:病理性黄疸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困难、统和失常等病症发病率呈正相关。而最大危害是发生胆红素脑病,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导致脑损伤[5]。另有研究表明,对新生儿出生后每日进行胆红素动态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的出来,能够明显减少肠肝循环和感染机会引起的黄疸加重,有效的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比以往只有胆红素超过205μmol/L时才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干预效果明显提高,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大有必要。

3.3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一般在出现后12h内首次排胎便,4d左右排换便,但若早期母乳不足,喂养次数少,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影响胎便的排泄,从而导致胆红素符合增加。而胎粪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如果未及时排出,便会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6],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我们采用灌肠和腹部按摩进行排便干预,通过加快胎便的排出速度,从而降低胆红素含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和首次排黄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因此其TBC指数控制也优于对照组。对于胆红素含量比较高的新生儿,还可利用光疗控制血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同时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另外,由于新生儿个体的差异,不能用固定的界限作为干预的指标,要结合其日龄、胎龄和体重等综合考虑,对超过干预推荐标准的新生儿,可给予苯巴比妥,诱导肝酶,增加胆红素的排泄,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而达到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7]。思连康可直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在肠道形成生物屏障,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促进肠道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口服后可在肠道内不同部位繁殖,从而形成益生菌环境,致使肠道pH值下降而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下降,减少肠道中结合胆红素水解,加快其排泄[8]。通过以上早期干预措施,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再次证明早期干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1.

[2]姚云行,祝秀凤.排便干预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效果观察.护理与康复2009,8(8):678-679.

[3]杨俊玲.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2):62.

[4]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2(10):120-122.

[5]崔忠,孙媛.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8(1):47-48.

[6]祝秀凤,吴华英,等.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41-2142.

[7]马菲,任亮,等.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5(22):5392-5393.

[8]许扬.思连康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儿科学杂志,2008,5(1):50-51.

上一篇: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 下一篇: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