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05:34:58

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胃癌患者14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88)和对照组(n=61)。研究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而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7d的免疫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腹腔镜根治手术;胃癌;术中出血量;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11-05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主要有放、化疗及手术切除三种。其中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随着我国麻醉技术及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腹腔镜根治手术以其微创、可控等优点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有关腹腔镜根治手术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49例早期胃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149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8例,其中男50例,女38例,平均(52.5±12.3)岁;对照组61例,其中男38例,女23例,平均(49.7±14.2)岁。所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胃癌的诊断标准,胃癌分期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协会公布的2009年胃癌国际分期,且均不超过T4a期,肿瘤直径≤6cm,浆膜受侵面积均不超过10c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此外,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术前活检确诊为胃癌;(2)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见病灶肠转移、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或盆腔转移。排除标准:(1)晚期胃癌;(2)凝血障碍;(3)恶性肿瘤;(4)肝肾功能不全;(5)有物过敏史或药物过敏体质者;(6)患有其他慢性病而不能耐受手术者。

1.3方法

全麻,术前24h内禁食禁水。研究组:88例,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经肚脐下1cm处切口放置腹腔镜,并在左右上中腹分别穿刺置入四个穿刺套管。进行淋巴结清扫,并根据患者病灶情况选择胃切除方式,其中全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35例,远端胃切除20例。同时,适当扩大胃体部及以上部位的癌变切除范围,以防漏切。对照组:61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暴露病灶并按常规手术步骤操作,其中全胃切除21例,近端胃切除29例,远端胃切除11例。另外,所有患者在术后恢复的适当时间均给予抗凝及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1.4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7d的免疫功能情况,采用贝克曼流式细胞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活性,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IgG含量(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咽痛、发热(体温>37.5℃)、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2.2两组术后外周血CD3+,CD4+,CD8+活性及免疫球蛋IgG情况比较

与术前相比,手术治疗后7d,研究组外周血CD3+,CD4+,CD8+活性及IgG含量改变均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数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2.3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比较

组内比较:研究组术后1、3、7 d白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d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术后1、3d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研究组(P

2.4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腹痛腹胀0例,咽痛5例,恶心2例,体温>37.5℃者0例;对照组:术后腹痛腹胀2例,咽痛6例,恶心1例,体温>37.5℃者2例。其中,咽痛为全麻气管插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般无需治疗1~3d可自行缓解。

3.讨论

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在我国所有住院的胃癌患者中,90%以上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到20%。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治逐渐受到重视。早期胃癌病变多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在肉眼下大体可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凹陷型及混合型四种。目前,有关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高亚硝酸盐的摄人、亚硝基化合物及二羰基化合物、真菌及遗传性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胃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因此癌胃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进行可切除性评估,给予放疗、化疗或立即切除治疗。其中,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部分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胃癌切除手术变得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另外,多篇文献表明,腹腔镜根治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一种可行、短期疗效好及安全性好的手术方式。

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根治手术对胃部病灶进行切除,使得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P

此外,有研究指出腹腔镜根治手术中建立的气腹对患者的内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Kaier TE等认为:在体液免疫中,IgG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Kaier TE指出,IgG主要存在于血清及细胞外液中,是抗感染的主力军。同时,Bhasker AG等也发表文献指出: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是反应机体手术后内环境是否受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变化较小,表明行腹腔镜根治手术对患者机体的内环境影响较小。此外,王枫等通过对102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得出:行腹腔镜胃癌切除术的患者,其术后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均较采用常规疗法的开腹组低,说明腹腔镜胃癌切除术可将术后的免疫抑制最小化,减轻术后急性期反应。另外,还有研究指出,以T淋巴细胞改变为主的细胞免疫,是术后机体产生可逆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变的主要表现。T淋巴细胞主要包含CD4+和CD8+两个亚群,正常情况下这两个亚群处于平衡状态,只有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这种平衡才会被破坏。毛新彦发表文献指出:患者行腹腔镜手术7d后,其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均迅速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而行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术后7d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持续走低,直至术后14d才恢复至术前水平。因此,毛新彦认为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危少华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7d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下降均不明显,进一步表明腹腔镜根治手术对患者机体的近期影响更小,患者术后自身免疫功能损伤较小。另外,对照组术后1、3d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对照组术后1、3d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研究组(P

随着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普及,其手术并发症也逐渐受到关注。胡祥等认为,手术的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技术、机械设备等问题相关,把握腹腔镜手术的技术要点,正确认识其特殊性,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术式,在不断提高手术技术的同时强化并提高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本研究在关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对比中,研究组术后腹痛腹胀及体温过高者(体温>37.5℃)均为0,而对照组术后腹痛腹胀者2例,体温>37.5℃者2例,进一步说明腹腔镜根治手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稳定机体内环境。另外,赵永亮等通过对2004年1月~2009年6月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346例远端进展期胃癌患者和同期行传统开腹手术的3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生存率及术后复发方面无显著差异,且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开腹组的13.1%,(P

综上所述,腹腔镜根治手术由于是微创的,因此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又由于其对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影响较小,因此对患者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更有利于患者尽早出院。此外,患者与临床医生的术前、术中的配合,对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术后恢复也至关重要。然而,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部分患者在出院后未能达到有效随访,因此对于腹腔镜根治手术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正说北平大盗“燕子李三”(中) 下一篇:《甘草酸制剂肝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