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时间:2022-09-15 03:50:13

温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83 Ol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1 一般资料

89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1992年10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青岛)诊断标准,均有x线摄片或CT磁共振扫描,其中男62例,女2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平均35.5岁;病程1周~7年,平均0.67年。

2 治疗方法

针具选用0.30 mm×25 mm弹性良好的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姜片切成2.5cm×2.5cm×O.15cm,中间刺孔,将药物艾条切成2 cm长的艾炷备用。取穴:第1组取C3、C5、C7夹脊穴;第2组取c2、c4、c6夹脊穴。患者取俯坐位,穴位局部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颈夹脊穴进针时针尖微朝脊柱方向,刺入13mm,针刺得气以病人有酸麻胀重,医者针下有沉涩、紧滞感为度,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用隔姜温针灸,灸1壮,每日1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应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治愈为经治疗后眩晕消失,旋颈试验阴性,计83例,占93.3%;好转为眩晕从重度转为中度,旋颈试验阳性,计2例,占2.2%;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计4例,占4.5%。有效率为95.5%。

4 体会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目前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颈椎间盘衰老或颈椎力学过载的结果。现代生物力学理论及研究证实,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的破坏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余家阔等研究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异常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与颈椎骨和颈椎间盘一样不容忽视。正常颈椎由于长期低头工作可引起颈肌痉挛,久之颈肌肌力减弱,使动力平衡遭到破坏而影响静力平衡。笔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以外伤、劳损、诸邪侵袭为诱因,导致人体生物力学的不平衡,颈部软组织损伤、粘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而产生本病。因此,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本病的治疗原则,而颈部软组织损伤、粘连处的颈夹脊穴是本病的首选穴位。

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从经络的分布角度来看,颈夹脊穴夹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是督脉和足太阳经经气重迭覆盖之处,取颈夹脊穴能够联络沟通督脉及足太阳经,具有调控督脉和足太阳经的重要作用,针灸颈夹脊穴时能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解剖角度来看,颈夹脊穴的分布位置与颈脊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颈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的后支,还可涉及前支,而前支又与交感神经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影响脏腑活动功能,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说明颈夹脊穴与腑腑气血的关系密切。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节作用,能改善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态。针刺颈夹脊穴不仅可以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还能改善颈部软组织的损伤及粘连状态,改善脑部的供血状态,从而治疗眩晕症状。

(收稿日期:2006-09-26,马兰萍发稿)

上一篇: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生长因... 下一篇:银质针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