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体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的初步观察

时间:2022-10-04 06:03:57

斑马鱼体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的初步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斑马鱼是否存在类经络与类穴位结构。方法:将成年斑马鱼活体经10μmol/LDiA水溶液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DiA荧光标记物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簇状,有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在躯体部,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4条线,背侧线、背外侧线、外侧线和腹侧线。在高倍镜下观察,又可依据其神经联系的不同将外侧线分为外侧上线和外侧下线,将腹侧线分为腹外侧线和腹侧线。结论:斑马鱼体表感觉器官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若干感觉器官聚集在一起形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主题词]斑马鱼;经络研究;穴位研究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117-03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识码:A

针灸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经络理论形成也已两千多年。针灸疗法已为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其疗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在近百年来,人们虽然对经络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然没有发现经络和穴位存在的形态结构。因此,笔者设计了本实验,以期运用比较生物学的方法,探讨经络穴位存在的生物学证据。

1 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成年斑马鱼(购于观赏鱼商店)12条,雌雄不拘,购回后置于鱼缸中喂养2 w。然后将其放人10μmol/L荧光染料DiA[4-(4-diethylaminos-tyryl)一N―methylpyridinium iodide,Sigma 13-3418]水溶液中12h,再放入自来水中1h,然后经10%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Nikon E600)下用B-2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在模式画图上记录荧光标记的部位及数量,其中部分动物显微镜下拍照,每例所有照片进行二维重组,得到荧光标记物在整体的分布图。

2 结果

在4倍物镜下,荧光标记的感觉器官呈亮圆点状,若干个聚集成一簇,左侧一簇比较模糊,由此可知三簇不在一个平面上。10倍物镜下,荧光标记的感觉器官又由若干小的亮点构成,一个小的亮点为一个毛细胞,一个感觉器官由若干个毛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支持细胞相连,这里只显示毛细胞。标记物有规律地分布于体表各个部位(见图1、图2)。将照片重组后得到荧光标记物的整体分布图(见图3)。在一侧动物体上,标记物在头部的分布围绕眼眶呈一个串珠样的圆环状和一个半圆环状,腮盖上亦有一排与腮裂边缘平行排列的标记物出现;在躯体部,可观察到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4条线,背侧线(dorsal line)、背外侧线(dorsal lateral line)、外侧线(1ateral line)和腹侧线(ventral line)。仔细观察或在高倍镜下观察,又可依据其神经联系的不同将外侧线分为外侧上线(1ateral superjor line)和外侧下线(1ateral inferior line),将腹侧线分为腹外侧线(ventrallateral line)和腹侧线。尾部的标记物形成3条比较恒定的线,背外侧线、外侧线和腹侧线。这3条线与躯体部相延续。尾鳍上标记物多数呈现4条线(10例),少数有3条线和5条线(各1例)。

背侧线从背侧腮裂后部起始到背鳍的尾侧,都有荧光标记物呈簇状分布,不同的动物标记簇的数量从9~13簇不等,每簇中感觉器官的数量1~3个不等,簇与簇之间的距离亦不均等。

背外侧线从背侧腮裂后部起始到尾部与尾鳍的延续部,都有荧光标记物的簇状分布,不同的动物标记簇的数量从7~11簇不等,簇中感觉器官的数量3~6个不等,比背侧线为多。

外侧线从背侧腮裂后部起始到尾部与尾鳍的延续部,都有荧光标记物的簇状分布,不同的动物标记簇的数量从11~25簇不等,簇中感觉器官的数量1~7个不等。

腹侧线从胸鳍后部起始到尾部与尾鳍的延续部,都有荧光标记物的簇状分布,其数量最多,不同的动物标记簇的数量从21~26簇不等,簇中感觉器官的数量也是最多的。以胸鳍后第1簇感觉器官数量最多,可达9个,从前向后逐渐减少,最少者为3个。

在20倍物镜下,可见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荧光标记的神经纤维与其相连,一簇中多个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又集中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纤维束,其传导方向趋于深部和嘴侧(见图4),亦可观察到从尾侧到嘴侧若干簇的神经纤维连接成断续的线状,形成上述的6条线(见图3)。身体双侧结果相似。

3讨论

3.1 实验动物

成年斑马鱼体长约4 cm,原产于东南亚和印度,其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从发育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进化过程中有过从鱼类进化而来的阶段,人类胚胎的早期阶段也确有鳃和尾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用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揭示经络和穴位的实质,有充分的生物学依据。

3.2 阳性标记物标记的是什么

DiA是一种荧光素,它是感觉器官中毛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同时也可以标记神经纤维。毛细胞是构成动物机械感受器的主要细胞成分,因此,本文中的荧光标记物即为毛细胞。毛细胞形状类似花瓶,若干毛细胞平行排列聚集在一起成圆锥形,其基底部与支持细胞相连,构成一个感觉器官,又称神经丘,每个神经丘有一束神经纤维与其相连,笔者观察到其传人方向朝向嘴侧。经典的生物学记载鱼类和部分两栖类幼体存在侧线系统,多数种类的鱼每侧躯体有一条侧线,而两栖类成体后侧线系统消失了。神经丘是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观察到的标记物是经典生物学所记载的侧线系统,但过去记载的为一侧躯体一条侧线,而笔者所观察到的是多条,且感觉器官也要多得多。

3.3 与穴位和经络的关系

笔者观察到,DiA荧光标记的机械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在一起形成有规律的簇,而若干簇又有规律地在躯体一侧排成线,形成有规律的6条线。它们与传统经络与穴位有以下相似之处。

(1)我国有最早记录经络和穴位的著作,但穴位和经络的结构是什么?迄今为止尚无报道。穴位主要功能是感觉,针刺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痛、热等针效均表现为感觉器官的反应。本研究观察到的感觉器官在躯体的有规律的集中分布,其功能上类似于穴位。新的研究表明,所标记的感觉器官在多数鱼类具有多种功能,如感觉平衡、水流方向、速度、信息交流、群体活动、、捕食和逃避被捕食,部分鱼类的此类器官还可以放电和发光。

(2)祖国医学对经络的经典描述在躯干部分与本研究所观察到的感觉器官所形成的线有相似之处,都形成若干条线。

3.4存在的问题

高等动物和人类皮肤感觉器官是否存在和斑马鱼类似的现象?这类感受器是否和脏腑有特异性联系?是否有其他更多的功能?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3.5从本研究结果笔者得出的推测

(1)斑马鱼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

(2)斑马鱼皮肤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在一起形成有规律的簇,而若干簇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臭氧穴位注射治疗下腰痛临床观察 下一篇:围针加围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