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激活教材实验,提高高三复习实效性

时间:2022-09-15 03:42:42

立足教材,激活教材实验,提高高三复习实效性

2013年广东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延续了广东卷一贯的风格、特点,追求命题的科学严谨性和规范化,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难度梯度设计合理,整卷没有出现任何偏题、怪题。从考点上看仍然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与理论、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融合。与2012年化学试卷相比,今年试题又积极创新,在试题立意、内容选材、思维角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使今年的理综化学试题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如下:进一步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考核力度,一方面,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立足教材,几乎所有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题或“痕迹”;另一方面,以教材知识为基本素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精细加工,注重相关知识点的关联和对比,锐意创新,考核灵活应变的能力。下面以第II卷第33题的综合实验题为例,从试题考察的角度,命题的立意,评卷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简要评析,并对高三复习提出“有效备考”的建议。

一、第33题整题评析、均分及难度概述

第33题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核,又精细加工,体现创新,从命题形式上完全改变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第33题固有的探究或验证形式,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验题型命制。从内容上看,试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收集装置、氯气的相关性质实验及基本操作,具体考查了氯气的收集装置、氯水中氧化性粒子、氯与溴置换反应及萃取操作;第二部分则考查原电池设计、原电池反应中实验现象及原电池原理分析,内容取自中学必做实验,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但在实际评卷过程,笔者发现,学生解答的效果非常不好。

1. 整题得分情况分析,该题满分17分,各分值分布如下:

从表1分析,该题评分基本满足数据正态分布,7分至9分分数段考生人数占绝大比例,但0分人数较多,是该题在评卷中热议话题,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今年理综试题整题难度较大,导致一部分考生时间分配不科学,而第33题处于理综II卷,位置靠后,学生“无暇顾及”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基础年级教学和高三备考教学都存在“过度使用学案和课件、教辅等”而“脱离教材”的严重问题,以及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落实不到位等现状。尽管该题几乎完全取材于教材,难度较小,但最终考核结果不理想,0分考生较多,得分率较低,满分考生寥寥无几。

2. 笔者参加了2013年高考化学第33题评卷,笔者在另外两位同事的帮助下,以自己第三天下午所评试卷的其中500份为样本进行分析。

从表2分析,该题7个小问得分都不理想,排除时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因素外,评卷教师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目前教学现状导致,其一教学中学案的大量使用,导致学生完全脱离了教材,调查发现,高三一部分学生教材丢失,大部分学生教材非常干净整洁;其二教学课件的泛滥,尤其是脱离教材的课件使用也导致了学生以课件为主线进行学习和复习,以上都诱使学生形成“教材无用论”,其三是中学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的不规范,不成功,或不明显,导致学生对演示实验“轻描淡写”,而直接进行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记录,对一些真实的实现现象却不以为然,其四大部分学生分组实验太少,实验感受几乎是零。因此,今年突然改变前3年实验题的命题风格,立意深远!

二、试题评析及教材来源分析

33.(17分)化学实验有助于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第⑴题:在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取Cl2并进行相关实验。

第①问:下列收集Cl2的正确装置是 。

本小题主要考核常见气体Cl2收集装置图识别,涉及到防倒吸、有毒气体环境污染及防治等知识考点。该题2分,答案为C,属于基础知识,得分相对较高,但也只有0.69。但在评卷中发现约有6%考生此问空白,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考场时间不合理分配,今年生物试题较难,学生没有时间解答此题。从教学上看,必修一教材第四章第2节第83页及课后习题第88页14题均涉及到氯气物理性质、收集方法、有毒气体等考点。从命题上看,此问并未设置典型的审题或解答障碍,而得分率并非理想,主要原因之一还是教材生疏,基础不牢固。在教学中,氯气制备的原理、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等基本知识不做过多讨论,但常见气体收集的原理,有毒气体的处理等考点都属于重点复习备考内容。

第②问:将Cl2通入水中,所得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粒子是 。

主要考点是新制氯水中具有氧化性微粒的识别,涉及到的考点有: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弱酸电离平衡,具有氧化性的微粒。该题3分,答案是Cl2,HClO,ClO―,各1分,得分率仅有0.36,得分率很低。但该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核,属于常规考题,且新制氯水成份一直都是教学热点。必修一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第84页及课后习题第87页第1题,选修四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52页第2题,第53页第9题都涉及到该知识点。得分率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实行多写扣分评分标准,即多写含氯元素但不具备氧化性或氯水中不存在的微粒,如HCl、Cl―、HClO3、HClO4等,总扣1分。在评卷中发现,除空白卷外,此问典型的错误如下:

第③问:设计实验比较Cl2和Br2的氧化性,操作与现象是:取少量新制氯水和CCl4于试管中,

此问的主要考点如下:Cl2和Br2氧化性强弱比较的基本实验设计考核,涉及到基本实验操作设计及科学描述,非金属性强弱比较,萃取,分液等基本知识点。此题3分,评分标准如下:滴加适量的KBr溶液(1分),振荡(1分),溶液分两层,下层为橙红色(接近红色等颜色也给1分)。该题属于基础题,但以实验设计和描述的方式呈现,难度和区分度都很大,得分率仅有0.303。从命题上看,此题几乎取自教材,命题者立意是引领高中教学重视教材上的基本实验,关注基本操作,重视操作和描述的规范性,在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第8和9页有关于此问完整且完全吻合的介绍,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9页,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第91页资料卡片和第93页课后习题第5题第1问也涉及到该知识点。在评卷中,大多数教师很“惊诧”,但都得出共同结论:高中教学,尤其是基础年级,学案的泛滥、课件的过多使用、教材的淡化、实验的轻描淡写等直接导致了“此类怪相”。除空白卷外,还存在以下典型错误:

第⑵题: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电解食盐水制备Cl2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两种类型的原电池,探究其能量转化效率。

限选材料:ZnSO4(aq),FeSO4(aq),CuSO4(aq);铜片,铁片,锌片和导线。

第①问:完成原电池的装置示意图(图2),并作相应标注。

要求:在同一烧杯中,电极与溶液含相同的金属元素。

本题以绘图的形式考核原电池的基本组成,试题给出了基本试剂,也给出了局部图,要求考生在局部图上进行补充绘图,主要考核原电池的基本组成以及学生实验绘图的基本能力。该问3分,评分标准如下:在所给局部图上(参看图2)两个烧杯中绘出正负两个电极,可以是Zn―Cu组合,Zn―Fe组合,Fe―Cu组合中任何一种,可以是金属块,金属片,也可以是金属丝,但必须加以标注,给1分,在烧杯中绘出电极Zn、Fe、Cu所对应的电解质溶液ZnSO4(aq)、FeSO4(aq)、CuSO4(aq),给1分;整个电路闭合完整给1分,参考图3。本题属于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身难度不大,但实际得分是整题中得分最低,可能与考点呈现的形式有关。学生对原电池的学习,更多倾向于原理分析,多以选择题训练为主,忽略了最基本的实验作图训练,但更多的是学生对教材不熟悉,在课堂教学中未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或未认真完成分组实验。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第71页有该问几乎完全吻合的介绍,教师课堂上一定会做该实验,并详细讲解,部分学校可能还会组织分组实验。在评卷中发现约10%考生此问是空白,还有以下典型错误。

第②问:以铜片为电极之一,CuSO4(aq)为电解质溶液,只在一个烧杯中组装原电池乙,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负极 。

该题本是一道常规的基础实验描述题,难度理应很低,本题为2分,均分0.80,难度只有0.40。设置了两个得分点,其一是负极溶解类似语言描述,1分,其二为负极表面上析出红色铜,1分。后者在考生及评卷教师中都引起了热议,焦点问题是应该还是不应该答“负极出现红色铜”这一现象。此题在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第41页有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图、现象描述等在内的详细介绍,做过该实验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作为负极的锌片逐渐溶解,而作为正极的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这是正统的归纳。但实验中也不可避免的看到作为负极的锌块表面上也有无色气泡产生,很多老师在讲解时尊重客观事实,也解释了这一现象,大多数都解释为“作为负极的锌块含有杂质”。其实对此现象,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比较合理的解释如下: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同时发生着两个还原反应过程,其一是H+在正极铜片上得电子被还原成氢气,其二是H+在锌的表面上得电子被还原成氢气,尽管通过控制条件可以削弱后者,但它客观存在的,因此本题也就给出了两个得分点。此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勘误”功能,在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尊重客观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不回避“怪现象”。在评卷中,除空白卷外,典型错误如下。

第③问:甲乙两种原电池中可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其原因是 。

该题来自于选修四第四章第1节第71页,难度本不大,属于常规考点,分值为3分,但评卷结果令人惊诧,样本均分只有0.96,难度是0.32,几乎第二问“全军覆没”,要么是空白,要么未答出要点,多分值较高的考生在该问上也失分,本题评分标准如下:第一问为甲,1分,正确率很高,第二问, 只要答出甲装置中避免负极和电解质溶液CuSO4溶液反应,能量转化效率高,而乙装置无法避免,类似语言即可得2分。其实从命题的角度上看,此问也是第②问的进一步考核。除空白卷外,典型错误如表9。

第⑶问:根据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原理,为减缓电解质溶液中铁片的腐蚀,在⑵的材料中应选 作阳极。

此题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第86页有详细的介绍,在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教学中,这是重点和难点,学生都比较关注。难度不大,分值1分,答案是锌或Zn,均分0.76,主要的问题是空白卷较多,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解答此题。之外,典型的错误如下。

三、高三学生一轮复习建议

综上述分析,今年实验试题素材取自教材,内容取自中学必做实验,主要考核如下:以氯气收集为设问考核常见气体收集装置图识别,以氯水中氧化性微粒为设问考核基本原理和物质基本性质,以Cl2和Br2氧化性比较考核基本实验设计、操作和描述,以原电池组成绘图形式考核学生基本学科素养,以描述原电池负极现象为形式考核学生对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关注的力度,同时该问也具有“勘误”特性,以两种原电池装置比较形式,对单液电池、双液电池效率高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出题角度新,内容源自教材但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挖掘,是该题的最大亮点,对中学化学复习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难度比去年要容易。但该题有近6%的零分卷,平均分6.72分。得分率不高反映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生疏,学生备考时没有关注课本。针对该题答题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回顾课本,关注教材。

在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比如实验探究等,但教材中有些文本的介绍、关键词的提示、科学视野等都可以帮我们突破难点。比如在探究新制氯水主要成份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关于氯气性质介绍,备考中就容易突破该难点。事实上中学教材应该是高考复习的主要载体,但现在有一个不好的趋势,很多高中学生用各种教辅学习,上新课时学生只关注知识点、填“学案”,导致阅读、理解能力下降,这样导致考生遇到表述不一样的试题时就抓不住要点。如本题的第(3)问“甲乙两种原电池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因是”学生就不知怎么答了。

2. 备考要以考纲和教材为依据,不能只盯着上一年的高考题。

本题有近10分是课本上最基础的知识,对这类题,若考生在备考中有过练习,得分应该不会低。比如高三学生阅读选修四,必修二关于原电池的介绍,并做好比较性归纳,做好摘录,那么原电池绘图应该得满分,双液电池设计的优点就明确了,牺牲阳极保护阴极的基本原理就应该清楚。但从得分情况来看,考生对这种基础实验题倒不适应,空白卷多。这可能与考生重点练习前几年的高考实验题灵活性不够,遇到命题形式变了,不会答了。

3. 尊重实验事实,分析实验合理及异常的现象。

要求学生描述铜锌―硫酸铜单液电池在工作时负极现象,正确答案是“有红色固体生成,电极被腐蚀”,但很多考生漏掉一项或两项,漏掉“有红色固体生成”尤其多。很多学生及老师在实验时看到的是这种现象,但在解释时却无意或有意忽略了这一合理现象,认定为“一种异常现象”,在学习时大多数学生就把“这一异常现象”作为结论记下了,导致考试时不敢写出该现象。其实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一定都有它的原因,一定要尊重事实,具体解释可能与学生的掌握的知识有关,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要求解释的角度不一样。

4. 教学中设计探究实验,激活课本实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功能应立足教材,以教材为纲要进行学习及备考,主动探究,认真归纳。尤其是在高三一轮备考复习中,更要灵活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形成自然、生动、富有灵性的备考素材,创造一切条件对教材“显性实验”及“隐形实验”进行设计,归纳提升,必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命题。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上一篇:解读高考化学试题中信息方程式考查方式与备考... 下一篇:试论生活情境化教学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