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护理体会

时间:2022-09-15 03:37:13

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是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护理中最易出现的并发症,因下肢活动受限,血液的凝结性增强,滞留于下肢静脉腔,阻碍回流。患者年龄为疾病的相关因素之一[1],高龄患者通常伴有其他老年疾病,体质差,血液状态不佳,由于长期休养制动这部分患者危险系数更大。若因此产生肺栓塞将威胁生命,后果严重。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高龄患者26例,整理资料,分析总结形成风险和护理体会,以提高护理预防效率,避免术后产生下肢血栓。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高龄患者26例,女12例,男14例;年龄60~81岁,平均67.38±9.76岁。骨科手术10例,妇科手术2例,外科手术12例,其余2例为其他手术。其他老年疾病:9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

引起患者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

通过对临床症状的分析,发现引起患者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为以下3点:血管壁受到损伤,血液具有高度凝结性,静脉血流瘀滞。①血管壁受到损伤,手术操作中损伤到血管壁是很难避免的,而因此血管壁上会附有大量血小板,凝聚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凝聚程度增加[2],易造成下肢静脉形成血栓。②血液具有高度凝结性,高龄患者通常伴有其他老年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还有些患者因吸烟或因曾经其他部位产生过血拴,血液状态不佳,具有高度凝结性[3]。本文26例患者中,9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说明其他老年性疾病也是引起患者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原因之一。患者在手术中因失血或脱水而使血液变成浓缩状态,手术中产生的应激反应使血小板数量增多等原因也可引起血液的高度凝结性。③静脉血流瘀滞,因为伴有其他老年疾病,存在脏器病变,心输出量较正常值低,回流的速度下降,静脉血流相对瘀滞,尤其是下肢。由于手术影响体质,而术后的活动量减少,肌肉较平常松弛,也是引起静脉血流瘀滞的原因。

护理及预防

术前护理和预防:①状况评估:对患者住院治疗中的情况总结评估,并结合仪器检查结果作具体的状况评估,积极预防治疗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使患者的身体指标适合实施手术。②心理护理: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加强交流,使患者了解手术过程、术后的护理、并发症种类和程度、预期的手术疗效,利于患者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同时提醒患者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患者的锻炼意识,掌握锻炼活动的要领和方法,利于术后身体恢复。③饮食护理:叮嘱患者注意低盐饮食,加强高蛋白、膳食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确保排便通畅,避免排便力度过大影响腹压阻碍回流。

术后护理和预防:①监测患者病情及体征变化:密切监测能够反映患者病情的体征变化,需要记录的指标有皮表温度、刀口渗血情况、肢体肿胀情况、皮肤颜色、疼痛程度、活动情况。测量患肢的周径,间隔时间为2小时,部位为大腿中下处和小腿出现肿胀的地方。通过比较直径记录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肢体变粗的情况,若出现肢体变粗则汇报处理,积极治疗。对诊断为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疑似患者进行肢体热敷、穿刺和肌肉按摩。②肢体功能锻炼:高龄患者的血液具有高度凝结性,回流的速度下降,静脉血流相对瘀滞,肌肉萎缩松弛。通过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以加快回流的速度,缓解血流相对瘀滞的状态,降低凝结性,发挥预防作用。肢体功能锻炼需先将下肢抬高,督促患者有频率的深呼吸,6分钟1次呼吸活动,加强膈肌的活动利于加快回流,并加强肌肉收缩。不能自主锻炼可提供被动锻炼(间隔10分钟休息),按时辅助翻身,也利于加快回流,缓解血流相对瘀滞的状态,为预防护理中的主要方法。③症状处理:患者在手术中因失血或脱水而使血液变成浓缩状态,所以除了为患者增加饮水之外,还需要增加电解质的补充,使用镇痛药止痛,避免引起血液的高度凝结性。输送药物时对存在刺激性的药物先进行稀释,以免血管壁受到损伤而使血管壁上附有大量血小板,凝聚在一起,产生血栓。

高龄患者在手术以后因下肢活动受限,血管壁受到损伤,血液的凝结性增强,滞留于下肢静脉腔等原因易产生下肢静脉血栓。通过术前的状况评估、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恢复状态,通过术后的监测患者病情及体征变化、肢体功能锻炼和症状处理有效的预防了下肢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甓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2):1092.

2 陈东峰,余楠生.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亢气加压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823.

3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19.

上一篇:肿瘤放疗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 下一篇:护理程序在预防肿瘤患者跌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