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相遇

时间:2022-09-15 02:39:38

当文化相遇

意外

当一切繁华散尽,当滇东的铜都早已归于平静,当一切有形的东西变得无用的时候,就如同水落石出一样,那支撑了几千年的文化现场就像狂欢过后来不及收拾的舞台,定格在那里。那曾经的阵势,那破败后的矜持,那捣碎后的形状,让人感慨和长叹。

那个叫会泽的地方就这样直入我的眼底,拔动了我寻觅已久的心弦。

一直以来,在我的意识里,会泽是一个盛产七色洋竽和山羊的地方,是护国名将唐继尧的故乡, 与唐继尧捐资创建东陆大学而今叫云南大学的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有点关系。

因为机缘,我遭遇会泽,并被它深深感动。这块土地贫瘠而丰饶。因为地处滇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但是这里的人总有一种气质,一种宽容和大度,一种骨子里的优雅。到过会泽之后,我很肯定地判断,是因为有一种文化在起作用,那种沉淀在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生存方式。

当年因为东川一带盛产铜和铅而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这些商人都带着自己的神灵和祖先而来,他们在这偏远的小镇上建庙修馆,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商业宣言。据说在最鼎盛时期,小小的会泽城竟然有一百零八个大小会馆庙宇。

所有对文化和历史有兴趣的人到了会泽都有一种惊喜。

繁荣

当年,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们不惜千里万里翻山越岭而来,目的只有一个,淘金。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会馆应运而生。每一个省或文化相近的几个省一起修建文化堡垒,这就是所谓的国中之国,省中之省。这些会馆就如同今天跨国公司的办事处,有统一的形象标识,各自都有代表人物,宣扬各自的乡土文化,就如同今天的企业文化。

因为铜业兴盛,这里通往京城竟形成一条“驮铜的马帮道”,因为铜业兴盛,建成了全国第二大铸币厂。因为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

走过那些断垣残壁,我拼命想像当年盛景。小小的会泽县城形成一个国际都市,会泽人少,外地人多。孔子、耶稣、关公、财神,共处一地,观音、如来和大禹,以及各种地方的神圣成了邻居,这是一种怎样的景况,让人浮想联翩,恨不得穿过时空回到过去,那一定是激动人心的时刻。

江西会馆又叫万寿宫,供奉的是得道为善的许逊,他活到一百三十五岁成了仙,带领全家四十二口人,拔宅升天,鸡犬相随。

这个故事所含的意味很多时候都是贬意的。在会泽,倡导的却正是这种精神,它变成一种共赢共富的经济理想,成为商业文化共同追求的境界。

市场竞争讲究的是竞争中合作,讲究做大格局共同分享。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个人的胜利演变为组织的胜利。这就是企业文化对内的作用,在大家一起发展的承诺中,还有谁不以厂为家,全力以赴呢?

走过中国的很多庙宇,看到的观音,不是千手千眼神通广大,就是送子送福无比慈祥。而且多半都是一手拿着净瓶,一手拿着杨柳枝,高高在上等待着苦难众生来求。

在会泽,颠覆了我对观音的认识。会泽江西会馆里的观音,手中拿着的净瓶是朝下的。面对有限的资源,任何一个人或组织都不可能独享,竞争使观音从有求必应变成了主动“普渡众生”。资源是众生分享而非一人独有。

对于哪里有钱哪里就是家的江西商人而言,赐福天下人的观音形象其实正是他们对外的企业文化,体现了江西商人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在江西会馆的戏台两边,有这样一副楹联:

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

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

得失又怎样呢?生意场上有赚有赔。没有永远的财富,也没有永远的地位。人生如戏不仅是感叹也是自我安慰。看看别人,看看自己,终于明白不要太认真,太苛求。把富贵看得轻一点,把自己看得轻一点。

富人冷静,穷人心平。这些远离故土的商人们的豁达,只能是一种存在的人生态度,总是在这样的时候,在有限和无限之间,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得到一种满足。

秩序

当年东川铜业开采之所以兴盛,据史载是因为清政府害怕矿采完之后矿工挺而走险造清庭的反,所以内地的矿石不准开采,宁可到外面去买,足见这个北方民族政权的虚弱。但是政府还是需要铸钱,铜成为政府的稀缺之物,于是天高皇帝远的云南东川才一时成为特别的矿区,会泽成为全国第二铸钱局,并留下了那个获得吉尼斯记录的“嘉靖通宝”钱币,才留下那一地的文物。

那蜂涌而至的各省开矿的队伍或官或商或半官不商,多半以宗族为核心,老乡为纽带的组织。它通过一种自格和内修的形式,把所有的人都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一时超越这个位置,自然就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把你摔得粉身碎骨。

在这片人人皆为利来,个个都为利往的土地上,利益终究是一件冷酷的事,就算想用温情默默的面纱来回遮盖,就算有各自的文化宣言反复表白,还是不能改变争利的本质。所以除了文化圈地行动之外,还要有规矩或以法的形式加以界定和固化。

行有行规,家有家规,会泽的商人讲究规矩。

在湖广会馆,供奉的代表是大禹,展示的二十四孝图,一句话还是说师徒父子。所有的故事都刻在窗格上。因了这些经典的故事,在会泽,湖广会馆的格子很出名,把经典的“孝道心经”雕在格子上充满了象征意义。

大禹宫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了理想,拜师学艺,经历人所能想到的各种艰难困境;为了家业常青,学禹的创业精神,永远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治好水之后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出门在外的商人们自比治水英雄大禹,时常自警自励。

二十四孝图中历历展示的卧冰求鲤、孝感动天、扇枕温衾、埋儿奉母……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动感画面,把个漂流在外的人们牢牢地拢住,在一个没有宗教可以寄托、物欲横流的凡尘世界建立了心灵秩序。

与包容的文化理念不同,会泽铜业的行业控制秩序是非常严格的。七长制是行之有效的铜矿厂管理模式,即每一个铜矿厂由客长、硐长、炉长、炭长、镶长、课长、锅头等七长组成,这些长由各方面的人推举产生。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清晰的分工。这种对内重在内修、自格约束,对外重在等级、位序的文化,互为补充、互为依存,成功地内化和规范了会泽商人的行为,法不到的地方有德去监督,德不到的地方法去维护。

来自中华大地风俗各异,口音不同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相处的办法:以存在作为目标,求同存异。物质利益共赢共享,精神文化不断融合的同时最大限度保存自己的特色。

从当年会泽经济繁荣和文化的丰富性可以看出,越是经济一体化,越是要强化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最容易与别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只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说只有建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组织和组织成员才能最快的找到归属感。

对一个离开自己生长的土地的人而言,文化就是身份,文化就是路径和生存方式。

向往

不管是人与自然相处,还是人与人相处,最终都会形成文化,归根结蒂,文化就是人化。广而言之,大人物碰着就是主流文化,小人物碰着就是民间文化。

所以文化形成非一日之功,更不是某个人策划或意想出来的。如此,一个文化的改变也并非随便就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上百年的破破立立,修修改改,以为他早已变了模样,没有想到在中国的乡村、县城,起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在复苏。

费孝通关注了一辈子乡村中国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文化,他由此引申全球文明之间相处的一个理想状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境界!会泽曾经存在的多元文化状态对和谐相处进行了探索,而且曾经开出过无比绚丽的花朵。最后夭折和僵硬的结局,是经济衰败后文化无所依托最终结局。文化和经济是肉体和灵魂,是精和神,是形和质的关系。单从经济和文化一个角度来谈文化和经济都是不全面的。

会泽文化,使我对费老的文化相处之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文化是一个过程,文化的融合也是有阶段性的。

各美其美,是文化存在的最基本状态。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而骄傲、自豪。如果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祖国自己都不爱,不认同,那么要求别人尊重你其实也是一种奢望。

美人之美,这是文化提升的根本途径。肯定、确认、赞美、尊重别人的文化,是开放的时代是最根本的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世界也就无法对话。多少年来,因为太过于各美其美,互不相容,冲突不断。生活在一个全球各种文化激荡、融合的今天,入乡随俗,重礼等于重人。

美美与共,文化生存的优化选择过程。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包容优秀的文化,吸取多元文化的养分。

天下大同,这是文化融合的终极理想。所有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却不坏别人的存在,不仅如此,各文明之间互相促进,互为支撑,以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为前提。

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资源争夺逐渐演变为经济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时候,文化将义不容辞地担任起超越政党、超越民族的作用。如何找到一条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路径,成为全球有识之士和国家关注的问题。

会而泽之,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理想,也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世界,同时也唤醒了我们自己。会泽文化是一座中华文化的宝藏,蕴藏着极大的能量,需要有适当的方式激活。

会泽曾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远在夜朗国的边上,但还是太成熟了。更是因为承载体的消失、破坏,曾经的文化成为遥远的回忆,让人怀想。

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被传统文化滋养了千年的会泽城会鲜活起来,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夜明珠,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一个范本。

(作者单位: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女职员须孕检,遭遇歧视 下一篇:开家水晶坊,放飞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