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爱情模式及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01:23:54

《牡丹亭》的爱情模式及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摘 要:明清文人传奇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爱情模式符合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但其中的人鬼交替、生死还魂还是对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尤其是在主题“至情”思想的延续上都对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牡丹亭》 爱情模式 才子佳人小说 影响

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明清文人传奇的代表作,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尾与人鬼相恋的故事情节是《牡丹亭》爱情模式的一大亮点。作为明代爱情题材戏剧的代表作,《牡丹亭》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牡丹亭》的爱情模式

《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后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它套用了儒家传统的大团圆的创作套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柳梦梅的掘坟,杜丽娘的还魂,他们的爱情历经腐朽家长的阻挠、生死的离别、人鬼的交替,最终连皇被他们的至情所感动,他们以“奉旨成婚”的完满结局告终,这样的结局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是传统戏曲的爱情结构模式。

自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各样人鬼间的际遇,各种小说中也时不时地出现这样的故事,人鬼相恋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小主题。而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因果轮回”说很是盛行,同时作者也将人物的某些想法在虚构的情节中加以描写,使得文学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文本中杜丽娘在读《关雎》后内心的欲求就开始“激荡”,在遇见了年轻、儒雅的男子之后,梦中的杜丽娘唤醒了自己内心的渴望。然而现实与虚幻是有着本质差距的,杜丽娘相思而病,到了《冥判》一,杜丽娘在阴间地府里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内心。之后二人鬼魂相恋,这一切都是在讲述人鬼之间的爱情纠葛。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恋情是穿越了生死的至情,这种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在现实与虚幻、人鬼相恋中表达一种内心诉求无法实现的矛盾与挣扎,这也是对社会压抑人性的一种讽刺。在《魂游》、《幽媾》、《冥誓》等几折戏中,作者对人鬼相恋进行了集中描写。“《回生》这出戏可谓是点睛与高潮,正是这出戏,连接起了作品的前后两个部分――‘由梦到真’。”[1]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既有离奇虚幻的境界,又有现实主义的场景描写,在虚幻中又不失真实,“而‘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2]

二、《牡丹亭》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明末清初的各类小说中,才子佳人小说可谓是独树一帜。这个文学创作传统可以追溯至唐传奇、宋元话本以及元杂剧,更是明代“主情”思潮的体现。鲁迅曾概括:“《金瓶梅》、《玉娇梨》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事,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3]192

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与戏曲是同步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就以戏曲《牡丹亭》为例,它对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形式上,对情节结构、人物安排上有一脉相承性

才子佳人小说以“才子”、“佳人”的相遇交际为线索,一般是以一见钟情、苦难折磨、大团圆为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化的创作影响了后代的才子佳人小说,“这种模式显然受到戏曲中‘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模式的影响。从《金瓶梅》开始,古代小说的网状叙事结构已经成熟,但才子佳人小说并没有沿袭已经成熟的网状模式来结构全篇,而是采用了戏曲中常见的流动的线状结构”。[4]《金云翘传》中金重与王翠翘在踏青时相见并钟情,之间又穿插卖身救父、二入青楼、从贼等情节,最后金重中进士得以团圆。《牡丹亭》与《金云翘传》在结构、人物安排上是有着共性的。

(二)至情论的延续是“纯情”与“痴情”

《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寞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谓之有情之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为了梦中之情,杜丽娘不惜一病而亡,一鬼魂之身,苦侯三年。”[2]这种生生死死的“至情”,其内涵是真实的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坚贞。而之后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情”的内涵。《红楼梦》中所渗透的“情”,不是《金瓶梅》中所表现裸的“”,而更多地类似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是人本之内心。这种“至情”论是明清“主情”思潮的集中体现。

(三)喜剧意味深受古代戏曲的影响

关于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陈惠琴女士曾指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用的是传奇的创作方法,它具有唐人传奇小说的某些特征,但更接近于明清传奇戏曲与西方传奇的艺术精神。”[5]明清传奇戏曲的喜剧风格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戏曲大多以大团圆终结,就连《窦娥冤》、《赵氏孤儿》这些悲剧色彩浓郁的戏曲,也有一个较为光明的结尾。相反,唐传奇、明代拟话本中的很多作品都以凄美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喜剧效果也常常表现在机缘巧合之中,例如《牡丹亭》中柳梦梅掘墓还魂,最后奉旨成婚都是作者安排的巧合情节,而剧中拨乱小人也是借着巧合来实施阴谋的。

传说明清时期的俞二娘、金凤钿、冯小青、商小玲等多情女子都因《牡丹亭》感伤殉曲以死。曾有冯小青写道:“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听到哀婉的曲调就知道是《牡丹亭》中的名句,足以见得《牡丹亭》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柳.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J].安徽文学,2010(06).

[2] 高芸.《牡丹亭》新探――魔幻现实主义的古典乐篇[J].名作欣赏.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A]//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高雅芳.《牡丹亭》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J].运城学院学报,2010(01).

[5] 陈惠琴.理想・诗笔・启示――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方法[J].明清小说研究,1996(03).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上一篇:人性主题的魔幻演绎 下一篇:女性文学教学与女大学生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