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尔德的内心挣扎

时间:2022-09-20 10:29:22

摘 要:《伟大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巅峰之作。故事主人公盖茨比与作者本人的经历高度的相似性使很多读者和评论家都将之作为菲茨杰拉尔德本人的化身。本文作者则从故事叙述者尼克的角度出发,说明盖茨比其实只是体现了作者较为表面的一方面,而尼克则是体现了作者比较深层的另一面,或者说是内心的一面。他对故事的讲述及评论其实是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做的内心挣扎,通过这番心理挣扎,作者本人最终做出了他人生的选择。

关键词:盖茨比 尼克 菲茨杰拉尔德 内心挣扎

《伟大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最著名的作品。作者从尼克的视角出发,讲述了盖茨比的发迹、对黛西的迷恋以及最后为爱牺牲的故事。由于菲茨杰拉尔德常常将自己的私人生活融入作品中,加之故事中盖茨比与之有着相似的经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都认为小说中盖茨比这一形象就是菲茨杰拉尔德本人,这篇小说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看做他本人年轻时候的自传。但通过对小说以及作者经历的了解,本作文者认为盖茨比只是表现了菲茨杰拉尔德较为表面的一面,而更为内心的一面,则是由尼克表现出来的。两方面相结合,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尼克就像盖茨比飘浮在空中的灵魂,可以纵观全局,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实质以及作者本人的选择。

一、尼克与菲茨杰拉尔德的相似之处

盖茨比之所以会被看做菲茨杰拉尔德,首先是因为两人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但事实上,尼克和作者本人经历的相似度更高,更适合被称作菲茨杰拉尔德的化身。

首先,从家庭出身方面来看。故事的叙述者尼克来自中西部一个富裕家庭,“我家三代以来都是这个中西部城市家道殷实的头面人物。姓卡罗威的也可算是个世家”。( 菲茨杰拉尔德, 2010:2)与盖茨比出身贫寒的境遇相比,这和菲茨杰拉尔德的亲身经历更为相似。菲茨杰拉尔德来自美国中西部,从小寄宿在富裕的外祖父家。虽然寄宿生活对幼小的菲茨杰拉尔德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外祖父家殷实的家境却使他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另外,在故事的开头尼克就谈到他和父亲亲密关系:“我们父子之间话虽不多,却一向是非常通气的,因此我明白他的话大有弦外之音。”(菲茨杰拉尔德, 2010:1)这在盖茨比的故事中并没有重点描述,盖茨比的父亲也只是在故事的最后才出现。而菲茨杰拉德则从小就非常敬重他的父亲。菲茨杰拉德的父亲来自马里兰州,虽后来生意经营失败,却一直是一个行事端正,十分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此外尼克还强调了他父亲经常教导他的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菲茨杰拉尔德, 2010:1)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尼克与父亲良好的关系,更为他在讲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对其他人进行评价和批判奠定了基础。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来讲,这些评论批判又可以看做是菲茨杰拉尔德在内心深处对当时社会普遍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做的判定取舍。

其次,从个人经历来看。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尔德一样,都是在从军时期结识他们的恋人,并且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盖茨比是凭借非法生意发迹的,而菲茨杰拉尔德有时为了维生也会为某些杂志写一些通俗的故事,这使他饱受与其艺术良知的挣扎。他曾写信给爱德门・威尔逊:“那些都是无聊的作品,使我几乎为之心碎”(俄康纳,1988: 132)在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上,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尔德非常相似。但是在更深层的生活选择上,尼克与之的相似度则更胜一筹。例如:尼克在大学时是学习文学的,并在文学领域是小有成就,但是为了赚钱,或者说为了变成一名成功人士,他放弃文学,选择了毫无兴趣的证券行业,从大老远的西部来到东部,这个他一无所知但充满机会的地方。而菲茨杰拉尔德来到东部的原因也是如此,虽然他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但他从事创作的根本原因却是为了赚到更多的财富,得到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从而进入上层社会。从这一点上来说,尼克和菲茨杰拉尔德都是为了变得更加富有和成功才来到东部的,而不是像盖茨比那样,在爱情受挫的情况下才“发愤图强”,他们所拥有的是更加标准的美国梦。

第三,从社会地位方面来看。菲茨杰拉尔德对盖茨比的描写显然是对当时美国上层人士的典型写照,而尼克则真是呈现了菲茨杰拉尔德本人当时的生存状态,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那些为了美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年轻人。其中尼克透露出的对盖茨比的羡慕也可以看做是菲茨杰拉尔德对上层社会的向往。

二、尼克对盖茨比的评论实则是作者当时的内心挣扎

这样的两个人物同时出现在一部小说中,并且是由其中一个来讲述另一个的故事,这就好像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的两个小人。他们往往对同样的事物持有相反的观点,但同时他们的争论也会帮助人们做出选择。就像这个故事的结局,它就好比是两个小人争论的结果,暗示了菲茨杰拉尔德当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首先,尼克对盖茨比发迹史的讽刺实则是菲茨杰拉尔德对当时美国上层社会有钱人的讽刺。在得知盖茨比真正的发迹史之前,通过参加在盖茨比家中举行的宴会,尼克从客人的谈话中,得到了盖茨比若干版本的发迹史:有人说他是德国威廉皇帝的侄儿;有人说他是私酒贩子;甚至还有人说他为了钱曾杀过人。其实这种种猜测版的发迹史不仅是尼克对盖茨比的讽刺,更是菲茨杰拉尔德对当时美国上层社会的讽刺。一战过后,美国大发战争财,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但同时也使拜金主义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许多巨大的财富背后,几乎人人有着见不得光的发迹史。他们用着并不干净的钱,却居于社会的上层,备受人们尊敬和赞美。尼克对于这些版本的发迹史反应平平,似乎司空见惯,但他自己却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依旧努力学习证券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因此功成名就。其实这也是菲茨杰拉尔德本人的选择。当时的菲茨杰拉尔德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尘世乐园》(This Side of Paradise)并且名声大噪,他还因此娶到了他心仪已久的女友塞尔妲。因此他对那些能够得到财富的肮脏手段十分不屑,他完全有信心凭借文学创作为自己带来优渥的生活以及在文学领域声誉。

其次,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尼克与盖茨比也是截然相反。盖茨比在贫穷时遇到黛西,但同时黛西也因为他的贫穷而离开他,选择了富有的汤姆。为了重新得到黛西,盖茨比不惜做一些违法的生意来得到财富。当黛西再次被自己所吸引,盖茨比也意识到,相比他这个有着鲜活生命和灵魂人来说,黛西似乎更喜欢他的金钱。正如盖茨比对尼克所说的:“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菲茨杰拉尔德, 2010:102)但盖茨比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这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司空见惯,在他看来是十分合理,但其实这时的他已经无法分辨真正的爱情与这种披着爱情外衣的拜金主义。尼克显然也知道在这个时代爱情与财富是无法分割的,正如他对黛西的评价:“她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了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高高的在一座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菲茨杰拉尔德, 2010:102)。 因而当他遇到乔丹・贝克时,他也是再三犹豫。乔丹・贝克就像是黛西的翻版,她来自上层社会,是有名的运动健将,但又会为了赢得比赛而作弊。在目睹了盖茨比的死之后,尼克也是幡然醒悟,在电话上与贝克分了手。这次分手其实是菲茨杰拉尔德对这种随处可见的金钱婚姻的批判。虽然菲茨杰拉尔德的妻子是军官之女,向往富裕奢华的贵族式生活,但当时的菲茨杰拉尔德并不富裕,仅仅刚出版了一部小说,前途未卜。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的结合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在小说中,变身财富大亨的盖茨比最终还是没有得到黛西,反而被她和她的丈夫合伙陷害致死。这就更加明显地揭示了菲茨杰拉尔德对爱情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是极其脆弱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而他是不愿苟同这种做法的。

第三,从故事的结局来看,盖茨比的死亡以及尼克的离开其实是菲茨杰拉尔德对社会发展趋势所做的预言。在故事的结尾,盖茨比被黛西和汤姆夫妇陷害。那些每周末来他家里参加聚会的几百名客人,却只有一人来参加他的葬礼,黛西从那以后也消失不见。盖茨比的葬礼在雨中进行,其中透露的悲惨与凄凉让人不禁心寒。但这就是菲茨杰拉尔德对那些以盖茨比为代表的美国新晋上层人士以及整个美国社会的预言。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真情稀少的社会,人类的爱情、亲情似乎成为了人的弱点,淳朴善良的人终会被以汤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社会所扼杀。就像尼克所说:“汤姆和盖茨比、黛西、乔丹和我,我们都是西部人,也许我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缺陷使我们无形中不能适应东部的生活。”(菲茨杰拉尔德, 2010:149)最终尼克选择返回西部家乡,因为在他心中,“我的中西部――不是麦田,不是草原,也不是瑞典移民的荒凉村镇,而是我青年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还乡的火车,是严寒的黑夜里的街灯和雪橇的铃声,是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的灯火映在雪地的影子。我是其中的一部分。”(菲茨杰拉尔德, 2010:149)这些没有金钱气息的温暖情愫给了他生命的归宿感。而此时的东部地区像是一个“喝醉酒的女人,身上穿着一件白色的晚礼服。她一只手耷拉在一边,闪耀着珠宝的寒光。那几个人郑重其事地转身走进一所房子――走错了地方。但是没人知道这个女人的姓名,也没有人关心”。(菲茨杰拉尔德,2010:150)东部地区是个充满财富与机遇的地方,却不是人们的家乡,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往未来,也没有人关心,这样的一个城市纵使金光闪闪也不能给人温暖。因而尼克,或者菲茨杰拉尔德在最后指出:“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菲茨杰拉尔德, 2010:154)他预言,尽管现在金钱当道,可这个冷酷的社会终究会回到过去,回到一个充满温暖亲情和真诚爱情的时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篇小说中,盖茨比和尼克就像是菲茨杰拉尔德内心的两个世界。在盖茨比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有别墅、钱、社会地位……这些都是人们所追求的、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东西。而在尼克――菲茨杰拉尔德的内心世界,他抛去了外部的浮夸,露出柔软的内心,拿一些本质的问题拷问自己。虽然一方面他也羡慕盖茨比能取得如此成就,羡慕着当时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盖茨比”,但同时他通过这番拷问,发现自己还是最为留恋人性中真实的一面: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财富,渴望真正的爱情,眷恋温暖的亲情。鉴于此,他认为其他人在心底也是渴望这些东西的。因而,在故事的结尾,他对这个社会做出预言: 这样浮夸拜金的时代必将走向尽头,社会终究会回归到过去那个温暖的状态,那个能容得下爱情和亲情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故事与其说是菲茨杰拉尔德的传记,倒不如说是他在面对当时社会所做的心灵挣扎,通过这番挣扎,菲茨杰拉尔德最终明白了他内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鲁娅辉.《伟大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身份解读的读者反映模式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6,1(26):93-95.

[3] 王志慧,寇改萍.论《伟大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J].辽宁工业学院学报,2007,2(9):54-56.

[4] 威廉・范・俄康纳.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M].张爱玲,林以亮,叶珊,於梨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上一篇:旅游解说词中的扬州与历史中的扬州 下一篇: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文如其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