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5 12:48:17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74-02

教育家朱小曼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她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撇下种子喂麻雀。”形象地说明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注重情感,讲究情感,使整个教学弥漫着一种和谐、融合、振奋、饱满的情感,才会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谐化。

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关键在于学生乐意学并且坚持不懈,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创设愉快的情感氛围,在换位思考中考虑学生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信心十足。

一、以平等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激发其正效应

语言学家乌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的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英语学习是语言的交流,同时更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心中将孩子放到与自己相等的位置,和孩子一起学习,以孩子的心理看问题,吸引学生学习。

例如,英语教学中有些重点句回答较容易,提问则难一些,学生在进行语言练习时常因某些较长的问句感到灰心,这时可以师生换位提问,回答,让学生考考老师或自己选择同伴提问,将语言的主动权放到学生手中。他们忽然感到自己要作“主人”了,都积极练习,踊跃发言,想考考老师,想和朋友在课堂中表现一番,语言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我们应该走到孩子身边,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亲近的心态与他们沟通,共同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师生和谐相处,双向互动,激发学习的强劲动力,加强教学活动中反馈的正效应。

二、情感赏识,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自信

自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化平庸为伟大。我们常常说要充满自信才能迎接挑战。其实自信对孩子而言一样重要。他们还不太了解世界,对人生也没有把握,对周围世界的变化也常产生疑惑,所以经常会有学生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说英语、运用英语交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人们渴求受到他人的重视是入主体意识的觉醒。成年人需要赏识,喜欢被人赞美,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生活因为赏识而变得积极。孩子也是如此。儿童同样是一个主体,虽然不够成熟。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求也同成年人一样,渴望被尊重,被赞美。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

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后进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欣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他们改变错误的勇气。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充满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三、培养兴趣,活化主体,内化学习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意志力较差,注意力不易持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教材难度增加,其趣味性相对减少;二是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来设计课堂,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成功体验,没有充分体会到学习的愉悦。针对这种情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优化教学,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期间能始终保持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促使学习动力不断内化。

1、实施“愉快教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将音乐引入课堂。音乐与英语的“联姻”,可使英语课变得奇妙而富有魅力,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课前,师生同唱一首“Good morning to you.”,“Glad to seeyou.”活跃气氛;一首“Ten little Indians”则让学生愉快地理解英语中单、复数名词的微妙变化。

其次,尊重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游戏。如在学习了句型“Is it--.?Yes,it is. No,it isn't.”之后,我就准备了文具,水果等物品放在布袋中,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对猜中的学生进行奖励,再变换袋中的物品,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复习了单词,又巩固了句型。

再次,创设真实、活泼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欲和表演欲。如在教学“At the zoo”(PEP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时,我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动物园,创设出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在学习完句型“Look at---/lt has---/lt's so”后,又让学生充当小小讲解员,介绍动物园中的动物这一活动,使整堂课贯穿在动物园这个场景中进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纷纷主动参与到学习与表演中来。

2、课堂引入竞争,加强合作与交流,增加自我实践,触发学习的内驱力

小学生大都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适当的竞争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内驱力,维持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竞争活动,包括小组竞争、个人间竞争、师生间竞争等,并辅以适当的精神性激励或物质性奖励,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精神抖擞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合作交流在英语课堂学习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对英语口语学习来说,它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常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由合作等方式来练习对话,表演情景小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组内成员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在交流中,在实践中真正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在表演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开放评价,善于肯定,形成积极情绪

语言学告诉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哪怕是第一语言,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而小学生的心灵又是如此敏感,当他在课堂上表现不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这种情绪很不利于英语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应具备循循善诱的教法,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

除此之外,小组间的集体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评价方式都是很好的方法,无论何种评价,都要求学生先看到他人或自己身上的优点,善于肯定他人,肯定自我,再找一找不足之处。这样做,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其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也能很快向积极向上的情绪转化,形成乐学的情绪场。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极其丰富而又脆弱的心灵,只有全身心地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发自内心的爱关注他们的成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在情意融融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赢得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其最终目的从小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质量。

上一篇:妙计“诛心”,巧德服人 下一篇:小班幼儿开展“快乐跳跳”活动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