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农村实际 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时间:2022-09-15 12:14:03

结合农村实际 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诞生于1979年,27年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累计为基层、农村培养了494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

2004年春季开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承担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契机,把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电大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向农村的途径和机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进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绩突出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该计划目前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

中央电大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10月,31所省级电大、357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已注册学习的5.54万名学生中,80%以上是现职的乡村干部,另外近20%是科技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职工。针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及生产与管理工作现实需要,现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1个专科专业,包括种植类的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 ;突出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的适用性,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证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农村学习者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

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得到增强,品牌得到进一步认可,进一步强化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将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弱势人群,强化了电大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增进动力的补给站”的社会价值。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思路与措施

中央电大认识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电大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抓手”,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教改“特区”,是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为此,中央电大加强质量保证五要素建设,从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方面,探索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把“计划”作为强化电大办学优势的项目精心组织

首先,中央电大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拓展项目列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了具体部署。学校还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小组,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专门成立了“计划”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

其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电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试点县政府的主管县长担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主任,县里各有关局、委、办的领导共同参与,动员农村干部、农村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带头参加学习,带动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2004年秋)的24所省级电大、66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到2006年春季已在32个省的483个县累计招生39187人(2006年秋又招生16151人)。

突出教育重点,构建资源体系

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设,电大采取的第二项措施是,以突出农村和职业人教育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体系。

1.搭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在学校多年开办农科教育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设了近百门适用于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利用学校面向农村的非学历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推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包括了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三大类11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导学VCD、学习指南、考核说明和形成性考核册,教学点配有讲授重点难点的录像带,网上有学习辅导。根据各地需求,课程平台将不断完善,陆续推出更多课程和专业。

2.在资源建设上,适应农村特点

农村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对象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欠缺,但实践经验丰富。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过去比较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状况,课程降低了理论难度,体系结合生产过程,特别是专业课程,针对我国目前生产上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在媒体类型上,较多地使用电视课,有些还配合专题教学片。教学点还提供大量专题讲座、农业技术的VCD,以扩大学生视野。

3.效果显著

各地普遍反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突出职业和岗位要求,按职业要求介绍基本理论,加强了应用性、操作性,学生学了就能用,很受欢迎。

例如河南中牟县电大学员郑公明学习了《农村环境保护》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帮助村民建成沼气池102座,实现了沼气专业村。

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以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毅力差、工学矛盾大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加强了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辅导老师加强课程集中辅导和实验实习指导,组织了学习小组,定期活动。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现在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卫星电视传输网(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人员(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20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五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蹲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坚持系统运作,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电大系统始终坚持系统运作,为更好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央电大和各试点省电大共同筹措经费2400余万元,支持参加试点的国家级贫困县电大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出版社已为此项目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经费约1000万元。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还降低了学费、书费。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得到了各试点省、地、县政府的支持。一些试点省、地、县政府为学生提供了部分学费。例如北京市政府为“一村一”学生提供1/2的学费(三年共3300元),区县支持1/3,学生个人只负担1/6;江西赣州市决定在全市18个县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列入该市“农民知识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学费采取“三级统筹,政府买单”的办法,由市、县、乡分别承担。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从论证到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而且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试点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还会出现很多难题。对此,电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将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响应机制。

上一篇:咫尺天涯一线牵 下一篇: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创新 携手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