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新闻官司的三大法宝

时间:2022-09-15 12:12:47

避免新闻官司的三大法宝

伴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广泛、深入开展,新闻官司也越来越多,这些新闻官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原告都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而被告都是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闻媒体和记者。当然,打官司并不意味着原告有理。但是,官司打起来,总会给记者和媒体带来很多麻烦,那么,怎样才能在批评报道的采写中避免新闻官司呢?

真实性原则不能动摇

舆论监督就是用事实说话,事实本身说明一切,表明态度和倾向,一切主观的推理与想象不但无助于新闻舆论监督力量的增强,相反,它将抵消它的力量,侵害他人的权利,新闻官司也便会如影随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发生在1988年的中央某大报新闻侵权案。1988年7月 20日,中央某大报刊发了《新疆喀什建管局领导软弱无力,奚弘怠工乱告状成为特殊公民》,对奚弘“怠工乱告状”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篇报道出来后,奚弘受到严厉的处分,被开除出干部队伍,身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奚弘认为,告状是因为工人利益受害,她是工会干部,当然要维护工人利益,报道显然失实,侵犯了她的名誉权,于是她状告某报及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法庭调查中法官的调查说明,这篇报道构成了侵权。后来这家报社公开向奚弘道歉,承认给她的人格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赔偿其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20万元。

以下是法庭调查时法官与记者的对话:

法官:你就“上班时间加起来不过100来天”作出解释。

记者:“不过”表示概数。“100来天”指100以上200以下。

法官:你采访时见过奚弘的考勤表吗?

记者:没有,是后来补的。

法官:你文章里讲“她专门告状”,“专门”怎么理解?

记者:我的理解就是专注地干什么事。采访中别的同志称她是“告状专业户”。

法官:你文章讲“她没有告倒谁,便和丈夫离了婚”,请解释一下。

记者:她丈夫与她离婚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她告状。

法官:你将“她没有告倒谁”与离婚扯到一起,是有机的联系吗?你写文章立意是什么?

记者:当时没想这句话的立意。

法官:“喀什不少领导对奚弘都有点怵。怵她强词夺理,怵她撒泼耍赖,更怵她越级上告!”这句话有依据吗?

记者:她无理搅三分。

法官:奚弘的做法是“撒泼耍赖”?大家批评她,她与大家吵,就叫 “撒泼耍赖”?

记者:我以为是。

法官;文章说她越级上告,你认为公民能不能越级上告?

从以上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批评性报道之所以引来官司,并最终被认定侵权,至少包含了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采访作风不深入,一些重要细节未经核实,甚至连基本事实都没查清,报道便急急问世。二是批评者仅凭一家之言写新闻,对事情任意定性,充当“法官”和“裁判”。三是想当然杜撰情节。四是道听途说。这四个因素,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批评报道要依法采写

引发新闻官司的另一个原因,是批评报道的内容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或因作者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常识而造成新闻批评失实。批评报道只有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避免无谓的新闻官司。

如某报记者在采写当地邮电局电信服务问题的系列批评报道之前,反复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当地省政府历年来《关于电信收费的规定》,并先后向审计、物价、工商、检察、纠风办等20多个部门进行法规、政策咨询,力求使批评报道所批评的每一件事都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吻合。为使批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稿子写好后,他们又先后送达审计、物价、监察、纠风等部门认真把关,从而确保了这组批评报道万无一失。

批评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新闻记者在采写批评报道时不仅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攻击对方,还必须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在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中,故意撒谎者、随意夸张者、恶意隐瞒者…… 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稍不留意就会受蒙蔽。笔者曾经根据线索前去调查一起恶意欠债不还事件。采访时,欠款单位的负责人显得很配合,但当说到关键点的时候,他突然表示,笔者手中的录音笔让他感到紧张,影响了他的思维,让笔者关掉录音笔,以使采访更好地进行。看到他态度诚恳,笔者同意了。采访完毕后,笔者回到单位动笔写稿子。谁知就在稿件写成准备见报前,一位好心人打来了电话,说他是负责人身边的工作人员,曾亲耳听负责人得意洋洋地说,他已经做好了被欠款人的工作,让他封口,等笔者的稿件见报后,他就要跟笔者打官司,让笔者吃不了兜着走,反正笔者当时没有录音,口说无凭。笔者惊出了一身冷汗,深感自己的疏忽与不谨慎。这件事让笔者在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将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在批评报道采写之前,在采访中力求做到留下真凭实据,防患于未然。

上一篇:放大传播效果,细化传播受众 下一篇: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认知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