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庄村向前看

时间:2022-09-14 11:13:58

小庄发展旅游侧重于宣传土族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土族,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彩虹的故乡欢迎你,洁白的哈达献给你,青稞美酒也敬给你,祝远方的客人吉祥如意”,“风吹桃花满树林,喜鹊枝头喳呀喳喳叫。远方的阿哥你走了桃花运,姐妹三个都看上了你”……一曲曲用土族语演唱的土族敬酒歌将“农家乐”气氛推向炽热。

对于这种盛情,不会喝酒的游客也一口气喝干了满满的三杯青稞酒。游客们还主动和土族妹子们开始了你来我往的拉歌赛。歌声、掌声、笑声透过窗棂萦绕在院子里、小巷中以及整个村庄的上空,乐在游客脸上,喜在村民心里。这就是我们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所看到的情景。

小庄村的致富之路

小庄村位于互助县城西南,紧靠宁互公路,距互助县城1公里,距省会西宁市也只有30公里,是一个土族聚居的城郊村,区位和地理位置优越。一直以来,来小庄村旅游、研究或体验土族文化的人络绎不绝。

但是,单纯的区位优势并没有给小庄村打开富裕之门。90年代初期,小庄人还是以种植油菜、土豆、小麦等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地少人多,小庄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600元,是比较典型的穷村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庄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1992年以来,在一部分有市场经营头脑的能人带领下,小庄村人办起了“农家乐”,发展以土族文化为特色的民俗旅游。

很快,小庄村变了,小庄人日渐富裕起来。“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卖粮食。现在粮食不卖了,主要用来搞旅游。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从其他村子买一些土产品回来”,小庄村村民席玉秀高兴地向我们讲述这些年家里的变化。以前,她家有8亩山地,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遇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话,收入就更少了。现在搞“农家乐”,每年大约有3万元的纯收入,而且不会受天气影响。2004年家庭纯收入超过了5万元。

也就是2004年,小庄村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小庄村村主任湛永清向我们介绍说,目前,小庄村95%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全村共有44户“农家乐”,约占全村总户数的1/3,平均每户通过旅游每年大约有两万元的收入。全村一天可同时接待2000多名游客,湛永清家最多的一次就接待了130名游客。另外,席玉秀告诉我们,他们和全国各大旅行社还签有协议,可接待大的旅行团。在寒暑假等旅游旺季,她家平均每月要接待700到1000名游客。游客人均消费大约30元左右,除了国内游客外,很多游客还是从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远道而来的。

传统民俗的复兴

“最开始,很多游客过来,我们给他们免费跳舞,顺便卖点刺绣等手工艺品。后来,很多人把餐饮、农活体验等项目加进来,逐渐发展成了现在形式多样的 ‘农家乐’”,湛永清说,“近年来我们意识到游客看中的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后,在小庄村逐渐恢复了很多传统民俗,‘农家乐’也有了一套独具土族特色的程序”。游客来到小庄村后,首先观看由阿姑、阿吾(姑娘、小伙子)表演的轮子秋、安召舞、土族婚礼等土族传统民俗展演。舞蹈队由本村村民组成;表演也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原汁原味。看完表演被请往家里时,游客在家门口还会切身体验敬美酒迎客等传统土族待客之礼。之后,游客可以参观土族传统民居,也可以在院子里浇花、去地里挖土豆,切实体验一把土族人的生活方式。当然,坐在炕上尝农家饭、在祝酒歌声中品青稞酒是“农家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了。

在刺绣工艺里,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现在虽然盘绣做的头饰、衣领、衣胸、腰带、围肚、荷包等都是土族姑娘出嫁时的必备,但由于费时费力,做盘绣的人越来越少了。近些年,随着旅游业在小庄的兴起,盘绣成为很多小庄人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制作盘绣和其他刺绣品在小庄再度兴起。刘新索是小庄村做刺绣最好的手工艺人之一。她说,以前她给女儿做嫁妆时才会做盘绣,现在几乎一有空就做,一年可以通过刺绣赚2000多块钱。

湛永清向我们介绍,接下来小庄村将继续加强有土族特色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建立具有土族特色的煨桑台,为展现土族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席玉秀的女儿祁先红今年22岁,在西宁一所中专读旅游管理专业,暑假回家帮家里招待游客。她说,小庄村是个土族聚居的村子,土族风情纯粹,这是小庄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小庄发展旅游侧重于宣传土族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土族,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上一篇:香港在哪里 下一篇:福星耀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