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医学的生命伦理研究

时间:2022-09-14 11:06:32

纳米医学的生命伦理研究

摘 要:纳米医学发展会带来诸多与生命伦理相关问题,毒性问题,隐私问题,生命伦理问题。

关键词:纳米医学;生命伦理

纳米医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应用中却会带来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客观认识,才能使其更好发展。

1、纳米医药给人类健康带来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人造纳米材料已经在医药、化妆品和电子等产品中广泛使用[1]。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现在还是未知数,它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没有成熟的分析方法,虽然现在人们还不知道纳米粒子进入人体并堆积起来会产生何种影响,但是纳米物质应用的安全性早就被那些对纳米研究持谨慎态度的学者所重视。

1.1纳米颗粒的毒性问题

纳米级别的材料与细胞相比是极微小的,它们具有特殊性能,当小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和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效应,即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这些效应可导致异常的吸附能力、化学反应能力、分散与团聚能力等,其特性与大块的材料有明显区别,一些原本无毒或者有毒的颗粒材料粒径达到纳米级时毒性明显增强 [2]。

纳米材料主要通过呼吸系统、皮肤接触、食用和注射及在生产、使用、处置过程中向环境释放等途径向生物体和环境暴露而产生威胁[3]。纳米颗粒通过呼吸系统被生物体吸收。近来多项研究发现,纳米材料可以在动物的呼吸道各段和肺泡内沉积,并且可以致明显的肺泡巨噬细胞(AM)损伤。

1.2纳米医药的不可靠性

伴随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作为纳米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纳米医药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众所周知,食用和注射难溶性药物的消化道吸收率和药效与药物的粒径呈负相关关系。然而,科学家们发现药物制剂的粒径变小而其毒副作用却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大。常规药物被纳米颗粒物装载后,急性毒性、骨髓毒性、细胞毒性、心脏毒性和肾毒性明显增强[4]。

纳米药物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药物有效性的增强,随之而来在定点的局部药物释放的同时,毒性也在增强。其次,纳米药物对人健康的风险表现为一种致癌性。实验证明碳的纳米管装载药物会累积在人身体的肺部而引起肿瘤。第三,纳米药物的风险是潜在的、未知的甚至是迟延的,具有“残余风险”。在纳米药物应用过程中,目前科研人员并不清楚其排泄通道,纳米材料在人体中是降解还是沉积也未知。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问题,由于纳米医药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和贯通,对其安全性的考察需要多个学科综合考察评估,而且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得出确切论断的。

2 纳米医疗器械的风险

2.1纳米诊疗器件侵犯隐私权

随着纳米器件的微型化,纳米技术在医学、社会治安和国防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但同时也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隐私权是自然人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5]通过将纳米设备嵌入对象物(身体或者物件)中,可以监视和跟踪目标,搜集个人信息和行为习惯。而可以储存一个人的全部基因和疾病信息的纳米芯片有可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使个人隐私荡然无存。

纳米医学信息技术会引发关于个人权利的争论,特别是由于纳米材料的微小,肉眼的不可见,可能引发的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和新型化。专家预测,未来可能会有多种纳米传感器集成在一起被植入人体,以用来早期检测各种疾病。以纳米遥感器为例,会在主体未知的情况下泄露个人健康数据,挑战人的自。在原子尺度上制作的纳米传感器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尺寸减小、精度更高,应用的领域十分广阔。据资料报道,美国科学家已经利用纳米传感器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早期诊断[6]。

保护个人“隐私”与合理地使用个人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纳米医学信息技术超越性和利益共同性的表现。这些健康数据会涉及如何使用,谁可以使用,和以什么样的目的使用等一系列相关“隐私”保护的伦理问题。

2.2 纳米智能器官消解人的自我意识

纳米材料具有极强的使能性,能使制作的器件外观更加小巧,性能更加优越,并能减少人体与人工器官的排异性。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纳米智能器官在临床方面越来越有优势。

在现实中,人对于他人的独立性的承认是有限度的。一个人存在的状态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是由外在的相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共同组成的。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是稳定的,尽管可能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连续渐进的,因而不会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但是,纳米技术则有可能通过剧烈的方式改变人的身体和意识。置换成纳米人工心脏或者纳米人工大脑的人,他的意识是人的还是机器的?他是人工人还是现实人?没有人类心脏的人,是人还是机器?人和机器的分界线在哪里?到达何种程度变成机器,保持何种程度仍旧是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 纳米医学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

3.1基因修改和基因优生带来的伦理反思

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增强细胞基因治疗。纳米医学给基因治疗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从伦理角度,纳米医学对基因进行修改,用于治疗目的、治病救人,尚可看作是一种新的医疗方法,不至引起太大争议,但与意识有关的治疗尤其是精神疾病和智力疾病的治疗常常会引发伦理上的争议。治疗后的人与治疗前的人天壤之别,与之相处的周边的人会下意识的感到,过去的那个人死了,而是诞生了一个新的人,那么人们将如何接受这一事实?

基因修改的动机源于基因决定论,基因决定论忽略了人的社会文化特质和精神情感的差异,无论“基因是人”还是“人是基因”都是荒谬的,它使人的整体意义被解构,人被物化再次反应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决裂。

3.2 延长寿命带来的伦理反思

法国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的意义才凸显出来。死亡凝视生命的另一种角度,中国古人的“未知死,焉知生”,也是对生死问题的诠释。

纳米医学能够在细胞老化时克隆制造出新细胞,把人的寿命“无限”延长。人类寿命无限眼延长将带来诸多问题:生存空间变得更加拥挤,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造成代际不公正,使人类后代平等降生的权利受到侵害等。

3.3人类复制带来的伦理反思

纳米技术不仅可以复制人,而且可以对人进行设计与修改,甚至按人们的意愿设计后代。纳米技术对人进行复制,它不同于克隆技术的基因复制,如果说克隆技术仅仅对生命基因进行复制,那么纳米技术复制人更为彻底,它能够复制原体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那么复制人与原形人是否具有一样的思想和意识?这对人的意识发展、传统伦理道德、社会意识的进一步发展都提出各种疑问。纳米技术能够填平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鸿沟,那人的个性特征、性格品质、社会感情、文化沉淀的社会塑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填平吗?纳米复制人与原形人也绝不会具有一样的思想和意识,这种复制人的出现也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制约[7]。就像爱因斯坦说的“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8]

生命的本来意义,就是其自我生成、自我成长的意义。生命都是“生”出来的,并不是被什么东西“造”出来的。生命是自生、自成、自在的,它不是按照某种外在的目的“被制造”的,更不是被某种外在目的操纵着生存的。这是生命的自然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应是一个广义的“主体”,它的生存由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决定的。这种“自我决定论”决定人类不应该像制造、操纵无机物那样来制造和操纵生命。生命的这种自然本性,决定生命具有一种神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Ermie Hood. Nanotechnology: Think before we leap [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4,112:A740

[2] Zhang Q. Kusaka Y. Zhu X. etal. Comparative toxicity of standard nickel and ultrafine nickel in lung after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 [J].J Occup Health,2003, 45: 23- 30.

[3] 白茹.王雯.金星龙.等.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59

[4] 赵春芳.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J].化学教学,2005(5):42

[5]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 M] .2 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684 .

[6] 刘 凯.邹德福.廉五洲.等 .纳米遥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1):10 -12

[7] 孙超.《纳米技术带来的哲学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 《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上一篇:凝汽器最佳真空确定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