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耀州窑的新发现

时间:2022-09-14 08:50:43

黄堡镇位于铜川市区(原铜川城区)西南,南与耀州区(原耀县)接壤,漆水河自镇东北向西南流过,进入耀州城后汇入沮水。这一带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交通便利,是关中通向陕北等地的必经之地。这一带还盛产煤炭、陶瓷粘土,森林资源丰富,是烧造瓷器的理想场所,唐代及其以后著名的耀州窑遗址就分布于这一带。沿着穿过古镇的漆水河两岸,分布着密集的窑炉、作坊等烧瓷遗址,即所谓“十里窑场”。发现于窑址区的元丰七年(1084年)的德应侯碑记此处:“青峰四回,绿水傍泻……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其釉色“往往清水盈匀”,纹饰“昆虫动活”。

黄堡镇是耀州窑瓷的创烧之地,始烧于唐代的耀州窑,经晚唐五代时期的大发展,宋以后,窑场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宋代晚期到金代,窑场的范围扩大到铜川北部的立地坡、上店和陈炉一带,铜川玉华、耀县塔坡和陕西句邑也发现有宋代耀州窑风格的瓷器。

继上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发掘后,1998年,为配合铜(川)黄(陵)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对公路经过的遗址区进行发掘。发掘探方或探沟31个,发掘面积1612平方米。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时期制瓷作坊20座,瓷窑3座,出土可复原器物上千件,其中有的器物属第一次出土。

这次发掘难能可贵的是清理了5座五代时期的瓷器作坊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五代时期精美的瓷器标本。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新出土的部分瓷器标本。

青釉葵口碗(图1)粘合完整。内底有粘疤。造型仿金银器,稳重、大气。敞口,有六个葵口,斜弧腹,外壁的六个凹痕与内壁的六条凸棱及口沿上的六葵口一一对应,裹足。内外通体施青灰釉,釉面光滑,有条形冰裂纹,光泽较好。外壁有流釉,釉面多小黑点。足底牯满砂粒。足底、口沿釉泛褐色。深灰胎,质较细,结构紧密。通高8.1厘米,口径20.0厘米,底径8.2厘米,壁厚0.4~0.6厘米。

青釉盏(图2)敛口,圆弧腹,小平底,裹足。通体施青釉,釉色泛白,釉面光滑、莹润。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足底有三团砂粒支烧点。深灰胎,质细腻,结构紧密。通高5.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2厘米,壁厚0.4厘米。

青釉划花牡丹纹盘(图3)可复原。敞口,尖唇,浅圆弧腹,平底,窄圈足。足底擦釉,余处施泛蓝的青釉,釉面光泽好,釉层厚,釉莹润,多气泡,内底起泡。内壁划云纹,内底划牡丹纹,划花自然流畅。内壁沿下有细线条的凹旋纹。外壁有粘疤,足底粘有细纱。白胎,少气孔,有较大的白色颗粒,质细,结构紧密。通高5.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7.2厘米,壁厚0.2~0.6厘米。

青釉划花团菊纹盏(图4)可复原。敛口,卷唇,圆弧腹,平底,卧足,系矮圈足斜旋足底而成。内施满釉,外施釉至近卧足处。釉色粉青,多冰裂纹,釉面有水碱现象。外壁近足处有火刺,足内呈粉红色。内底划有团菊纹。自胎,有气孔,质略嫌粗,结构较密。通高4.6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3.3厘米,壁厚0.2~0.3厘米。

青釉划花盘(图5)可复原。敞口,尖圆唇,斜腹弧收,平底,裹足。通体施青绿釉,釉面多气泡及冰裂纹,富玻璃质感。内底划有团菊纹。内壁划有云纹。上下边缘各有凹旋纹一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足内有三个支钉痕。灰胎,多黑点,质较细,结构密。通高5.2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10.6厘米,壁厚0.3~0.6厘米。

青釉划花花草纹盘(图6)可复原。敞葵口,圆唇,斜腹弧收,平底,裹足。通体施青釉,外壁釉色泛灰,内壁泛绿,釉层薄厚不一,有玻璃质感,多气泡,少冰裂纹。内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外壁的凹痕、内壁略凸处及口沿上的葵口分别对应。内壁及内底划有不同的花草纹。内壁沿下施双周凹旋纹,下腹饰一周凹旋纹。底有裂痕。灰胎,多小黑点,有气孔,质稍粗,结构密。通高6.6厘米,口径24.4厘米,底径10.6厘米,壁厚0.4~0.6厘米。

青釉划花盘底标本(图7)平底,圈足。足底面擦釉,余处施青釉,釉色略灰。有冰裂纹,光泽明亮,多气泡。足内釉色褐红。内底划有心状纹饰。釉下施白色化妆土。深灰胎,质较细,结构密。残高2.3厘米,足径8.9厘米。

青釉划花飞凤纹盘标本(图8)残存盘底,足已残去,内外施青釉,釉面光泽明亮,富含气泡,内底划有飞凤纹,不完整。灰胎,多黑点,质较细,结构密。长8.2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

青釉划官帽人头碗残片(图9)残片为碗的腹近口沿部分。直口微敞,方唇,稍有弧度,施青绿釉,光泽明亮,富含大小不一的气泡,外壁釉面有黑点。器内壁划有一戴官帽人头像,官帽残。画面线条简捷传神,寥寥数笔,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釉下施化妆土。深灰胎,局部起层,质细,结构密。长7.4厘米,宽7.0厘米,壁厚0.3厘米。

青釉盏托(图10)可复原。盘状,葵口,托中心凸起后又略下凹显出一浅池,便于承盏。沿面有凹旋纹一周,外撇圈足。足底擦釉,呈铁锈红色,余处内外施青绿釉,釉面洁净,光滑莹润。灰白胎,少缝隙,颗粒细小,结构较密。通高3.2厘米,口径16.4厘米,盘内托口径5.2厘米,足高1.0厘米,足径8.6厘米。

青釉柳斗杯(图11)可复原。直口、圆唇、圆弧腹、底内凹。外壁模印柳条编织纹,逼真写实。通体施青釉,釉面多小黑点。土白胎,质粗,结构密。通高2.9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2.0厘米,壁厚0.2~0.4厘米。

青釉执壶(图12)可复原。直口,圆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颈肩之间有扁条形长环状柄,对应的另一侧肩部安有一较长的直流。足底刮削无釉,余处内外施釉,内颈以下釉呈褐色,余处釉呈青灰色,釉质莹润,有乳浊感。外施化妆土至腹足相接处。深灰胎,较纯,质坚,结构紧密。通高17.6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10.4厘米,壁厚0.4~0.8厘米。

青釉渣斗(图13)可复原。花口外撇,鼓腹,内底下凹,裹足。内施釉至下腹,外施满釉,足底有擦釉,釉呈土白色,内壁釉亦呈土白色,余处釉色青,泛天蓝色,釉面光滑,多网格状冰裂纹。施白化妆土。灰胎,多气孔及小黑点,质略粗,结构稍密。通高8.55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4.5厘米,壁厚0.3~0.4厘米。

青釉盒(图14)可复原,缺盖。子口,直腹内收,坦底,圈足外撇。腹中央有凸棱一周。子口内外及平沿处无釉,呈褐红色,余处釉青,有淡黄色荤块。青灰胎,多气泡。通高4.5厘米,子口径6.5厘米,腹径7.8厘米,底径4-8厘米。

青釉灯(图15)可复原。直口,平沿,螺旋式直腹,平底、矮圆柱形台座。足底刮削无釉,余处内外施粉青釉,釉面多冰裂纹,光泽较亮。釉面多白点。足底粘有砂粒。白胎,多气孔,颗粒粗,结构略嫌松。通高5.6厘米,口径4-8厘米,沿宽1.4厘米,底径3.4厘米。

青釉划花壶盖(图16)可复原。柱形顶钮,半圆顶,平沿,直壁,母口。内局部有稀薄釉,外施粉青釉,釉面多网格状冰裂纹,光泽好,盖顶划有细线条的团菊纹。白胎,颗粒较大,质略粗,结构较密。通高5.0厘米,口径5.4厘米。

青釉器盖(图17)边缘残损,可复原。盖面呈斗笠形,沿下有子口。盖面施粉青釉,釉面光滑、莹润,釉层较厚,有冰裂纹。白胎,颗粒较粗,多气孔,结构略嫌松。通高2.6厘米,子口径3.3厘米,直径4.9厘米。

青釉划花团菊纹器盖(图18)可复原。小平底,伞状,凸圆顶,宽沿微起翘。沿下有空心子口。盖面施青釉,微泛蓝,色浅,釉层较厚,多气泡及冰裂纹。盖面划团菊纹,盖顶有漏釉,釉面光泽亮。沿下露胎处呈砖红色。白色略灰色胎,多气孔,质粗,结构稍疏。通高4.6厘米,子口径7.1厘米,直径10.8厘米。

五代耀州窑瓷器造型上一改唐代稳重厚朴的风格,精美轻巧的造型让人耳目一新,部分器物仿制金银器;釉色在唐代青、白、黑等各种釉色均尝试的基础上,开始以青釉为主,釉色成熟稳定,温润典雅,出现了天蓝色等浑然天成的精妙色彩,施釉摒弃唐代半釉的特点,大多器物内外通体施釉;烧造时一器一匣钵,以沙粒或三角形支钉支烧;胎土加工更细,以灰胎为主,白胎次之。基于烧造技术的革新,五代耀州瓷出现卜批精美绝伦的陶瓷精品,不仅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精彩的一页,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

(责编:雨岚)

上一篇:艺无止境 陶人心语 下一篇:领略凝固在时光中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