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中的晚唐五代女性服饰研究

时间:2022-10-11 10:06:59

《花间集》中的晚唐五代女性服饰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花间集》中女性的襦,袍,衫,裙,F,b等服饰进行举例,分析与考据,从中展现出晚唐五代时期在服装方面崇尚华贵,精致,性感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花间集》; 晚唐五代女性; 服饰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编定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以春花秋月,闺闼绣阁,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的《花间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更是我们了解晚唐五代女性闺阁服饰装扮生活的资料库。据王兆鹏先生的《唐宋词史论》一书统计,《花间集》500多首词中,描写女性的多达410多首,超过总数的80%。通过这400多首词作,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晚唐五代女子所穿着各种华贵,精致,性感的服饰。

在《花间集》中女性的上衣款式提到过一种短衣,称为“襦”。唐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在晚唐五代时期多为妇女着装的一种,衣身狭窄短小,既可以当作衬衣,也可以作为外衣,其形制也分为“单”与“夹”,单者称为“衤单襦”,夹者称为“衤夹 襦”,夹有棉絮的称为“复襦”,晚唐五代时期,多采用对襟,穿着时将衣襟敞开,不用纽扣,下束于裙内。晚唐五代时期襦衫袖形日渐宽大,甚至超出了服饰的制度,晚唐文宗皇帝就曾下令妇人襦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然而竟然很难得到真正实施,民间女子的袖长有时甚至达到4尺之长,至五代时期长袖更成为一种风气流行开来。对于襦衣的材质,《花间集》中有提到一种细罗制成的罗襦,如薛昭蕴的相见欢的词作:“罗襦绣袂香红,画堂中,”而装饰工艺方面则主要采用了刺绣,如顾傅牧俳仙(其三)词句:“ 绣襦不整鬓鬟欹。”在花间集中更提到了一种晚唐五代时期独特的新帖绣罗襦的工艺,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一)词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句向我们展现出穿着新帖绣工艺的贵族妇女襦衣是如此的奢华精致,金色的鹧鸪跃然于罗襦之上。据沈从文先生的研究,新帖绣工艺称为堆绫贴绢法,把彩色绫绢照需要的图案剪成并用金线绣好花样,再贴缝于衣服上的一种工艺。这种加工技术在晚唐五代时期更多应用于帷帐,坐垫类的家居用品上,在衣裙上作为装饰的并不多见。除了刺绣工艺外,还有在襦上作画的装饰方法,称为“画襦”。正如顾冈诰迫子(其七)中的词句:“画罗襦,香粉污,不胜愁。”

《花间集》中有一处提到了袍。和凝的临江仙(其二):“披袍@地红宫锦,莺语时啭轻音。”袍是一种长衣,与襦不同,袍的长度通常在膝盖以下,而从词作中可以看到,晚唐五代时期女子已经长袍@地,在长长的披袍之下,往往会登一双翘头履以将长袍勾起,方便行走。而这种曳地长袍只适合于贵族女性,普通女子为了便于要劳作,不得不选择更适合行动的短袍。从袍装面料的选择上,我们得知这是一位宫廷女子。宫锦为宫廷所流行的彩锦。由宫廷内监制,民间专为官府或宫廷制造。这种锦制成的衣物极其贵重,非贵戚不得穿用。宫锦区别于民间锦的是纹样与色彩。一般情况下,宫锦纹样较大且色彩较鲜。唐代宫锦纹样多是缠枝花纹,造型饱满,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而在当时宫锦的色彩以红色居多,这与词作所描写的情况一(下转第32页)致。

《花间集》中有5处提及了衫。与襦一样,衫也是晚唐五代时期女子的有代表性的上装之一。衫是大袖单衣。晚唐五代时期的衫有三大特色。一、无衬里。 汉扬雄《方言》卷四:“偏裨谓之R襦。”晋郭璞注:“即衫也。”采用轻薄的纱罗制为单层,不用衬里。因此衫更多的是作为夏衣。二、采用对襟式。晚唐五代的衫一般多做成对襟式,中间用襟带相联。亦可不用襟带,两襟敞开。三、袖大无。衫的衣袖以宽博为主,袖不施。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未无袖端也。”衫在南北朝时期受胡服的影响,穿着者逐渐减少。晚唐五代时期则再度流行起来。晚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更喜欢用薄罗材质制作的衫。 这些薄罗主要是“鲛绡”或“轻容”“花纱”等薄型罗纱,质地轻薄如蝉翼,透明见肌肤。正如欧阳炯在浣溪沙其三中的词句:“绮罗纤缕见肌肤”。而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花蕊夫人在《宫词》中也有:“薄罗衫子透肌肤。”的佳句。体现晚唐五代时期蜀地女子对薄罗衫子的青睐。《花间集》中有一处提及了衣衫的颜色为焦红色。焦红色为深红之属。因以红焦花染成,故名。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红蕉花,于芭蕉盖自一种,叶小,其花鲜明可喜。蜀人语,染深红者谓之蕉红。盖仿其殷丽云。”可见在蜀地深红色的衣衫都可称为焦红衫。 《花间集》中有两处提及了舞伎穿着的舞衫。舞衫与当时女子日常生活中穿着的衫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在色彩,纹样,装饰方面,更加的鲜艳华丽,以适合表演。

晚唐五代时期裙装以裙长,裙幅多为特点。 《花间集》中也有对当时裙长@地的描写,如毛文锡在恋情深(其二)中的词句: “罗裙@地缕黄金,奏清音。”又如孙光宪在思帝乡中的词作:“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以《新唐书》中记载的布幅宽度推算,唐代的六幅不小于今天的三米。而这样宽大冗长的裙子对布料十分浪费,穿上身也不便于行动,曾引起朝廷的干涉。《唐书・车服装》载:“妇人裙长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淮南观察史李裕德令管内妇人衣袖四尺者,阔一尺五寸,裙曳地四五寸者,减三寸。”穿着裙长曳地,裙幅宽大的裙装,往往很难显示女子曼妙的身体曲线,于是在当时的女子通常会将裙腰紧紧束牢,正如和凝在何满子(其一)中的词句:“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在裙装款式方面,《花间集》中提到一类由舞伎在跳舞时穿着的裙装,称为舞裙。根据衣冠服饰大辞典的解释,舞裙以绫罗锦缎为之,考究者施以珠翠。下长曳地。 而从薛昭蕴在柳枝(其五)中的词句:“袅翠笼烟拂暖波,舞裙新染麴尘罗。”及牛峤在菩萨蛮(其一)中的词句:“舞裙香暖金泥凤,画粱语燕惊残梦。”来看,当时舞裙无论从色彩还是纹样来看,都十分的鲜艳与华丽。

在裙装色彩方面,《花间集》中提到了翡翠色, 绿色, 碧绿色, 红色, 石榴红色, 麴尘色, 蓝色7种颜色。在和凝在应天长中的词句:“瑟瑟罗裙金线缕,轻透鹅黄香画F。”中的瑟瑟罗裙是指一种碧绿色的裙子。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白。”就是着眼于此意。 麴尘色为黄色之属, 麴为酿酒、制酱用的酵母。其上生菌,色黄如尘。因称黄色为“麴尘”。在晚唐五代众多裙色中,最受当时妇女喜爱的要属石榴色裙了,石榴红是一种大红色。因其染料提取自石榴花而得名。是一些穿不起华贵裙装的,平民青年女子的最爱。除《花间集》外,唐代的传奇和诗歌中也常有描写女子穿这种颜色裙装的。如《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就穿过这种裙装,而唐万楚的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就是对石榴裙流行的描写。

F

《花间集》中有一处提到了画F。F是古代的一种裤子,可写作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F,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而画F是施以彩绘的裤, 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工人布巾,袷袍,锦襟,金铜带,画F。” 可见画F多用于乐工、歌舞等艺人。唐代女裤在形制方面与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裤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较紧窄,裤脚部分也有明显得收缩。这一首花间词作向我们透露了晚唐五代时期,女子襦裙下搭配F裤的穿着方式,很好得补充了晚唐五代图像资料中,只能看到女子着裙装样式却无法窥得里面搭配的缺憾。这一款画F的色彩是鹅黄色。鹅黄为浅黄之中略带绿色。清卫杰《蚕桑萃编》卷六:“鹅黄色,用黄Y煎水染,以靛水盖上。”

b

《花间集》中有一处提到了b,b为古时妇女系在腰下的围裙,即蔽膝。《尔雅・释器》:“衣蔽前谓之b。”晋郭璞注:“今蔽膝也。”而在这条围裙上采用了蹙金和银泥的双重工艺制成。依据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蹙金是一种传统的刺绣工艺。以粗而扁的金线刺绣服装纹样。行线较紧,有绉缩感。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就有一条蹙金夹裙。而银泥工艺是将银屑碾成粉末,用胶水调和,来染画衣裙。在唐代的确有不少将蹙金与银泥工艺双重运用与一件衣裙的情况,唐杜甫的《丽人行》中就记述了这种状况:“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蹙金刺绣的孔雀搭配银泥染画的麒麟,在反映了唐代服饰工艺的精湛的同时,更体现唐代社会追求奢华的服饰审美特点。

作者简介:

朱樱,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服装历史与理论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新形式下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式学习探究 下一篇:浅析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