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现状与构想

时间:2022-09-14 08:10:51

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现状与构想

【摘要】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成人高校。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程度高、远程教育技术成熟的优势,通过校本研修,体现教师价值、发挥教师潜能,促进教师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是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考察信息环境下电大教师校本研修现状,并结合现状与相关教学理论,提出“构想”:构建有“电大特色”的“校本研修系统”, 该系统将优化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大教师;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65―03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数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它不仅使得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下降,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就电大教育而言,学习者收入的减少导致支付学费的能力降低,直接影响新学期的注册人数。但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参与成人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在无法获得满意工作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进修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推迟就业时间,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多。所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电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成人高校,学习者主要通过面授辅导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的授课均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白天不坐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限。如能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程度高、远程教育技术成熟的优势进行校本研修,将会全面体现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从而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更为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1]。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形成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2]。松江电大历来重视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已形成自身特色,校本研修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笔者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了该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1教师专业学习情况

该校共开设18个专科专业、8个本科专业,专职教师3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名,硕士12名,中级以上职称29名。教师目前没有专门的“专业学习平台”,获取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网上课堂,自主学习可利用上海电大网站相关资源和“上海电大图书馆”提供链接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Apabi专业资源平台”等网上资源。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读“纸质书”,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是平台不完善。笔者在教研室得到了五年来教师教科研成果的相关数据:教师共109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学校公开出版论文集1本。

2 教育技术培训状况

该校为每位专职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鼓励教师多媒体教学,并在计算机房组织教师参加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等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约50%的教师通过了考试并获得证书。笔者通过多次观察面授课后发现,该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使用PPT等软件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同时,由于电大教师需要利用“分校版”网上课堂进行网上授课和资源建设,教研室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笔者观察了本学期开设的全部本专科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和网上授课情况后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达到要求,但资源组织和网上教学设计等方面仍有需改进之处。目前有两名教师在建设网络课程;录有“三分屏”的课程30余门。该校五年来共获得相关奖项:国家级3个;市级24个。

3 教师集体备课情况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目前该校集体备课主要安排在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由于电大的专业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所以集体备课既有针对专业的“小组学习”,也有教研组的“教学交流”或跨专业的“研讨”。学校还经常请上海市的教育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这为学校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教师评价体系

该校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品牌与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教学质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评价体系由学生、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三方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教师教学定性定量考核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构想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松江电大的校本研修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校本研修的能力,但相应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合理,但缺乏基于校本研修的及时评价、反馈的考核机制。结合上述情况,笔者提出构建“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构想,因松江电大具备电大系统分校的普遍特点,故本构想适用于电大系统所有分校。

1完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由于电大的远程教育性质,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上网浏览等技术,尤其是引入了“校本研修系统”后,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培训,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体现学科的个性化要求,甚至因人而异,形成排异性特质[3]。所以培训必须运用适合成人学习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景、平等性、激活参与者的潜能和热情[4],同时将一次性培训转变为持续性培训,保证培训效果,从而有效辅助教学和校本研修。

2建立个性化的校本研修系统

本系统遵循“适应性学习”理论,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高效、个性化[5]。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该系统将树立“双向适应”的理念,不仅考虑各种模型及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也力争尊重个别差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适应心理” [6]。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电大教师的需求,对“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教师用户端功能进行如下设计:

(1)“专业学习模块”基本功能

教师通过注册登录该系统后,可根据需要进入“专业学习模块”进行自学和互学。“自学区”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资源,学科专家通过上传资源指导教师学习,实现专业引领。教师可通过订阅、浏览、下载等方式获得本专业前沿理论动态、研究成果、课程资源等,在一阶段学习结束后需提交学术论文、学习心得、优秀教案等形式的学习成果;“专业交流区”为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主要通过Wiki等基于Web2.0的工具。因为Wiki一般要求主题明确、坚定,内容有高度相关性。Wiki协作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外延式和内涵式扩展,可将一个问题谈得充分深入,适合专业学术交流。本学科专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参与部分专题的讨论,并根据教师参与的积极程度、发言质量等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记入“评价系统”,并反馈教师本人。

(2)“跨专业交流模块”基本功能

松江电大开设专业多,但各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必须承担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开展跨专业交流不仅可以开阔教师视野、增进教师间了解,而且是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加胜任本职工作的有效途径。 “跨专业交流平台”包括“教师讲座”、“教学博客”、交流区三个部分,其中“教师讲座”的内容为该校教师的公开课、专题讲座以及该校专家的讲座视频,可供教师非实时观看。课后的互相评课是改进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7]。但由于该校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用于同事间互相观摩听课的时间极为有限,而且白天不坐班、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讲座”扬长避短,可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一个考核要求,每位教师一定时间内必须录制一次公开课或作一次专业讲座,同时对一定数量的其他教师公开课或讲座给予中肯评价,此项内容由专家考核评价后,记入“评价系统”。“教学博客”板块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日志”,虽然教师担任的课程不同,但面对的教学对象基本相同,有共性特征,这个平台旨在加强教师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为提高教学质量添砖加瓦。本版块的积极参与者在“评价系统”中获得加分,但不参与者不扣分。“交流区”拟采用BBS的形式,根据专业设置板块,如教师遇到法律问题,可进入“法学版块”咨询;如有理财困惑,可向财会教师请教。同时增加“文化交流”板块,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如结合学校的“读书年”活动设置“好书推荐”栏目,教师通过提交读后感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其文化修养。

3完善基于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效果。本评价体系分为教师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三个方面。

(1)教师自评与互评

教师自评是教师根据一个阶段在校本研修中的表现为自己打分(见表一)。教师互评分为同专业教师、异专业教师评价,要求教师对同事在“专业学习”和“跨专业交流”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见表二)。

(2)专家角色的设计

本系统中的专家是指该校邀请的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课程主持老师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家在该系统中担任“评价”角色,对教师提交的各项“作业”评定分数等级,作为教师考核重要依据。具体功能设计如图四所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充分利用了“网络”跨时空、多线程的优势,交互及时、资源丰富、高度共享的“校本研修系统”将在挖掘电大教师个人潜力、凝聚集体智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优化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26.

[2] 佚名.[EB/OL].

[3]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对话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3):13-16.

[4]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3):60-64.

[5]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6] 边联等.适应性学习系统构建中的双向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12.

[7] 丁雷.利用网络提高课后评课的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9,(3):71-7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ceive of TV University’s Teachers’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ake The Case of Songjiang TV University

ZANG Hong-yan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ongjiang Branch, Shanghai, 201600,China)

Abstract: Songjiang TV University is anuniversity. It is a topic for us to think and study deeply how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can help embody teachers’ value,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and enhance their independent, individualized and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by virtue of high-degre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well-developed far-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V universities. Meanwhil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n idea that building a system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V universities, which can optimize campus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a move to help schools progress quickly and well.

Keywords: Information Tchnology;TV University’s Teachers;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A System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上一篇:绩效导向初中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教师体验式培训中游戏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