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危与文化之机

时间:2022-09-14 07:25:44

经济之危与文化之机

但愿经过这次历练,那些坚韧、节制、环保等等美好习惯能够保留下来,成为文化升华、文明的果实。

在危机尚未探底、复苏迹象尚未见端倪的情形下,文化产业作为晦暗背景下的一点新绿,无疑十分引人注目。基于一个简单的原理“需求产生供给”,文化娱乐产品的热销,也可以看作经济危机正向纵深扩散的一种表现,它正由外而内转为心理危机。

文娱产业逆势上行

在经济领域,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被称为“口红效应”,它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被首次提出。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它显得廉价而具有美饰效果,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满足。具有“口红功效”的产品还包括书籍、游戏机、小饰品等等。

这场危机日渐显形的时候,人们习惯性地将它与历史上的低谷期相提并论,特别是具有世界影响的“1929大萧条”。隔三岔五的经济起伏,将人们的情绪推向循环的“大”,人们更亲近于概率性事件,这是娱乐需求旺盛生长的季节。以八十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为例,在美国经济最为严峻的时刻,首届奥斯卡颁奖礼拉开了大幕,人们的各种压抑情绪在光影流转间逐渐消散。

1929年10月28日,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次日,道琼斯指数发生雪崩,暴跌22%。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一次经济危机开始了,在接下来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音乐、电影、体育等娱乐方式,帮助美国人度过了难熬的时光。特殊时期的娱乐产业,远非“无聊经济”可以形容,它是严峻压力的缓释剂,为病变的社会肌体疗伤止痛。同时,这也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契机,那些独具魅力的常青树则会成活很久,比如,作为典型大众文化消费的代表迪斯尼的崛起。

在1929大萧条之前,迪斯尼从中西部地区迁移到好莱坞,两年后推出了“米老鼠”系列短片,在有声电影时代来临前,默片中的米老鼠并不成功。1929年,迪斯尼第一次认识到,通过出卖版权,把这个卡通形象授权别人使用,不仅可以获得收入,也为它的广泛传播打下基础。总的来说,米老鼠是一个好好先生,正直诚实,富于冒险精神,而又像孩童一样天真烂漫。他常身陷困境而面带笑容,最后总能转危为安,这简直是避免心理疾病的标准指南。因此,米老鼠成为超级明星,赢得了全世界老少几代人的喜爱。

现在看来,当时大多数电影的内容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拍摄,银幕上一片与萧条截然相反的物欲横流的景象。相较于成年人所寻求的美色华服,儿童视角的单纯反而更有市场。这表明,被危机迷局困扰的人们,在内心深处存有另一类愿望:一切从简、思维归零、需求最小化。

消费观念与观念消费

经济萧条不振,人们会转向娱乐消费。物质产品生产大都必须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而精神产品的成本则相对低廉,且可以重复和共同使用,这是人们基于成本考量而作出的选择。此外,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它自然可以划分成几个种类:有些是必需品,有些是奢侈品。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观念消费成为小趋势。

去年12月,《星岛日报》援引美联社报道指出,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但打击国民生计,更令一些人面对难以负荷的心理压力,全国不时传出民众轻生甚至杀害全家后再自杀的悲剧:洛杉矶一名失业数月的前金融经理兼控股公司合伙人,持枪杀害妻子、岳母与3名儿子后自杀;田纳西州一名妇女疑因不满物业被回收,在警员执行迁出令时自杀。种种悲剧令人惋惜之余,亦令当地政府和专家提心吊胆,恐怕随着经济危机深化,日益积累的社会心理压力将越过临界点,危害社会安定。当然,由于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的差异,相比于美国那种暴露在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情形,其他国家人民的处境亦有不同。

“当我心情不爽的时候,我就逛街去,见到可心的就买下来。消费真的能带来好心情。”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某公司白领吴小姐如是说。当前的问题是,如果预算有限,怎么满足这种需要?专家建议,到电影院看一场喜剧大片,或者在沙发上等待一部电视剧,同样能解决问题。

从去年年底开始,两部风格迥异的电视剧,相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丑女无敌》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前者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化解职场压力,后者则以快意恣肆的方式宣泄奋争情怀,广受上班族的欢迎。

悄然改变的生活态度

专家建议,面临经济危机,职业人士需要“集体向下看”,摈弃那些无法实现的欲望,并能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集中在生活必需品方面;不要过多地关注物质方面,降低自己的物质追求;更多关注家庭情感的沟通以及个体的精神健康状况。当然,在注重家庭观念的东方文化区,婚恋观的变化或许最能说明经济危机的刺激作用。

“不吸烟、不喝酒、不关机、不赌钱、无红颜知己。分布范围:教育类、IT行业、机械制造、技术类等。月薪:3000―10000元。首付能力:可以。”这是网民对“经济适用男”的典型描述。这个脱胎于“经济适用房”的新名词,正在白领女性中间广为流传,并在热烈讨论中产生了许多指标:物质需求低、感情归属稳、能力品质高、生活情趣广。女士们不再将目光一致往上看,对高学历、高收入、高风险的一类人敬而远之。

调查表明,超过六成女白领认为“经济适用男”最大的优势是让人有安全感,这一点在经济危机中更显重要,当然,这些男士也必须是“潜力股”,因为经济寒冬毕竟会过去,春天来临时还要指望他们开花结果。

类似的新名词、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些与外界联系紧密的职场人士更加关注国内外的动向。同时,性别角色、教育程度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危机下的生活态度,比如婚恋观。根据MSN一份针对网民的问卷分析,男性白领网民的恋爱行为较女性更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经济危机,“11.4%的男性白领网民打算推迟恋爱以缩减开支,而女性推迟恋爱的比例仅为2.1%。男女性比例相差如此之大可能是因为恋爱中的双方男性的开支通常要大于女性。”而上文提及的“经济适用男”则可以看作女方的回应。

与之前各大媒体高度关注的“金融危机宝宝”现象不同的是,通过怀孕而避免被裁员的做法被证明行不通。与之相反,由于经济危机,5.8%的私企白领女性和5.5%的外企女性打算推迟怀孕以更好的工作表现改善收入。

此外,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一些提倡DIY和重复利用的生活方式也日渐流行,比如衣服翻新、二手换购等等。

从文化到文明的契机

近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人流集中的地铁站和公交车站,一些宗教团体、公益组织和社会人士,以发放印刷品的形式,向人群宣扬“互信互爱”或“拒绝肉食”等理念。在他们的宣传页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及“压力”、“不景气”和“危机”等字眼。众所周知,文化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产业层面,它更是社会风气、人文素养的综合体。

因此,它所指涉的远远不止经济层面的问题,文化产品可以重复消费,而且影响持久。我们要关注的是,在危机过去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总有一些良好的意见、习惯、指标会遗留下来成为文明。比如,环保人士提倡节约能源、步行或公交出行,如果这些应景对策能够延续下来,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它将是经济危机带给社会的有益的副产品。

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以及各行业企业的影响,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暂时的,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足够坚定的信心。

但愿经过这次历练,那些坚韧、节制、环保等等美好习惯能够保留下来,成为文化升华、文明的果实。

上一篇:中美 风雨已过30年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