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把钥匙,不要一分钱

时间:2022-09-14 04:36:29

在农家书屋,管理员就像书屋的一把隐形钥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屋的影响力。走访安徽各地的农家书屋,我们看到了不同身份的管理员的风采,比如在农家书屋热心创办书法活动、丝网花手工艺品展示的蔚应萍,为了村里的孩子能够在农家书屋好好看书而拒绝去大连看护孙子的七旬老人蒋如芳,以及返乡建设书屋而不惜被人称为“啃学生”的安徽农大教授张德群……当农家书屋遇到一个优秀的管理员,那几乎成为一个村庄的幸运。

只要一把钥匙

初访滁州明光市桥头镇宝龙村农家书屋,还未进门,我们的目光就被外墙宣传栏吸引。墙上的广告写着: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在这个整体颜色偏灰暗的村庄里,这条广告显得尤其突出。旁边小屋里摆着一台电视机,三五个小孩闹着跑来跑去。

只见书屋门口摆着一溜鞋,大的大,小的小,花的花,素的素。探头往书屋一看,呦,村民们都赤着脚站在书柜前翻书,或坐在书桌前看书。书屋一角摆放着一台电脑,墙壁上贴着不少卡通画,尤见管理员的心思。一旁,有一个老者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据桥头镇工作人员介绍,这位老人名蒋如芳,是这个书屋的管理员。说起来,正是蒋如芳为了保持书屋卫生,才要求村民脱鞋进书屋看书。

蒋如芳一直爱看书、看报,自从三年前村里建成了农家书屋,蒋老兴奋不已。彼时,书屋由村干部轮流值班代管,只能每周一、三、五开放,所以书屋的门会常常紧锁,这给村民们平时看书带来不便。为此,蒋如芳主动要求担当书屋的管理员,并表示“不要一分钱工资,不会丢失一本书籍”。

拿到书屋的钥匙后,蒋如芳每天都在书屋帮助村民借书还书登记,办理借阅证,整理书屋图书;清理书柜灰尘等,每日繁琐劳动,老人没有一句怨言,还乐在其中。

如今,借书登记本已有厚厚几大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借书时间、书名、姓名、归还日期等,有时来看书的孩子名字记不全,他就登记上孩子家大人的姓名。在蒋老的管理下,书屋里几千册书借来借去,没丢失一本。曾有一次,一名镇里的干部到书屋了解情况,顺手带了一本书走,没想到,蒋老追到了门外,硬是把书要了回来。

每当学生放假,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书屋里度过。有时,孩子们夜晚看书很迟才回家,他总会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家门口后才返回书屋整理书籍。村里曾有一个12岁的小学生梦蝶常来看书,孩子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一天晚上,梦蝶看到很晚才回去,蒋老不放心,走了半小时路,才把孩子护送到家。

孙子出生后,在大连打工的儿子儿媳要蒋老过去带孩子,他却坚持留在家里,说村里的农家书屋离不开他。“为了一个孙子,丢了全村的孩子,这怎么行?”蒋老如是说。

以活动吸引村民

走进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吴郢社居委农家书屋,第一感觉是宽敞明亮,书屋正中间摆着一张大桌子,五六位村民坐在桌子周围的凳子上看书,另一侧桌上有四台电脑,右边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书屋里很安静,有读者在做阅读笔记,间或夹杂着“哗啦啦”的翻书声。据该书屋管理员蔚应萍介绍,吴郢社区农家书屋有1608本书。

40岁的蔚应萍不仅是书屋管理员,还是社居委会会计,同时还承担着社区居务公开、科普宣传等工作。由于身兼数职,蔚应萍经常会加班加点。2009年,书屋建成之时发了1400多册图书,蔚应萍利用业余时间清点书籍,将图书上架分类陈列,再给每一类别的图书统一编号粘贴标签。

翻开书屋的图书借阅登记本,可以看到借阅记录有好几十页。由于借阅人次较多,每天都会有书放错位置,为确保图书排列有序,蔚应萍每天都要整理书架,检查书籍,将拉乱的图书复位,同时还要及时追回未按时归还的图书,以免丢失。

由于书屋旁边就是育新小学,来书屋读书的孩子多,蔚应萍便打起了孩子们的“主意”。书屋建成后,蔚应萍围绕书屋举办了“学技术、学文化、学科学”读书活动。在暑假期间,由于小区学生放假无人照看,蔚应萍积极采取措施让社区学生走进农家书屋,举办了“走进农家书屋,共度美好生活”暑期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并请来社区志愿者指导孩子会读书,读好书,既让孩子有去处,又解决了家长的难题。

在今年举办的“留守儿童学书法,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中,她特邀住在辖区的书法家来书屋为留守儿童讲授书法知识,让孩子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此外,蔚应萍还经常举办手工艺品活动,引导更多村民自制丝网花等。

蔚应萍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社区宣传栏、横幅等宣传农家书屋,蔚应萍自豪地说,借助各种活动,社区居民对农家书屋的知晓率达到了90%,越来越多的居民来到书屋借书、看书。

寻找乡村文化接班人

73岁的张德群生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姜楼村一个书香世家。少时的张德群一直很喜欢读书,高中毕业之后,张德群到安徽农业大学求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合肥工作了四十多年,张德群回家的次数不多,但却始终心系父老乡亲,一直想着为家乡做点贡献。

2006年,在美国探亲的张德群从华文报纸上得知国家在农村建立“农家书屋”的消息。年底回国后,他便从个人藏书中挑选了一批适合农村需要的科技图书,到书店购买了一批新出版的农村科普丛书和60 余张农业实用科技光盘,从安徽文艺出版社募捐了一批文学及社会科学图书,共募集到500余册。2007年春节前,张德群将这些书和科技光盘运回家乡,在姜楼村委会组织下,以村民张德久的书画大院为基地建成“姜楼村农民书屋”。

除了募集图书,张德群还多次呼吁学生去姜楼村实地实践。有一次,张德群发觉书屋里关于种植方面的书籍不够用,便四处想办法。不久,他的一位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工作的学生听闻此事,决定捐赠300册农业种养殖方面的书籍。有村民打趣说:“张德群为了书屋不惜啃学生啊。”

在为书屋奔波的同时,张德群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寻找村里的文化接班人。“只听得村里哪户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却很少听到有出息的孩子回村做贡献。”张德群说:“不少在城市工作的人都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帮助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才能建得好、用得上。”

姜楼村农民书屋建立6年来,已有村民借阅图书1万余次。书屋也成了孩子们放学后去学习的好地方,为此,书屋专门为孩子们开辟了学习的角落,暑假的书屋,就是孩子们的天堂。2012年,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张德群闻讯后赶回村里为孩子们庆祝,他反复叮嘱孩子们进入大学后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家乡。

如今,书屋里的书越来越多,张德群思忖良久,觉得应该将书屋面积扩大。2013年初,姜楼村的书屋在原址附近开始扩建。“那是一座二层小楼房,面积达200多平。”张德群说:“关于家乡,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关于下一代,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上一篇: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提档升级 下一篇:武家嘴:水运第一村向新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