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爱,不要伤害

时间:2022-10-29 04:49:49

女儿5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们邀请了许多朋友来为她庆祝生日。生日宴会期间,女儿和小她两岁的男孩杰森因为争玩具起了冲突,彼此都不相让。当时身为主人的我感到有些尴尬,便当众对女儿说:“宝贝,杰森比你小,你应该让他。”谁知一向乖巧的女儿竟赌气地说不要,后来我在她耳旁轻声地说道:“如果你让他,我就送你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叮当闹钟。”谁知她还是坚持不肯答应,此时在宾客面前下不了台的我便拿出家长的权威,指着她的鼻子疾言厉色地说:“如果你不把玩具让给杰森,这星期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了。”女儿听毕,委屈地把玩具抛给小男孩,伤心地躲回了房间。

为了快速地达到管教的目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把奖赏或惩罚作为让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手段。但当时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孩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家长除了严厉权威的强制教育方式或意图息事宁人的贿赂之外,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呢?

一、从了解孩子开始

在对孩子运用各种教育策略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问自己,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中国青年报》曾刊载一则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小孩子去商场买玩具,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母亲以为孩子会非常高兴,没想到孩子竟然吵着要回家。母亲很纳闷,当她蹲下来哄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挤来挤去的人潮当中,孩子什么玩具也看不见,只看到无数的腿。所以,要教育孩子,先要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首先要找到恰当的有效沟通渠道。

1.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了解从尊重和倾听开始。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孩子不是“小大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能思考、表达,他尝试用童言童语与外界建立联系,成人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和权利。在倾听当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鼓励孩子更充分地表达;如在与他目光注视当中,传递认真倾听他说话的眼神;另一方面,适时地微笑和点头表示收到他所传递的信息。孩子受到大人的鼓励,便更愿意继续表达。最重要的是,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收集信息,了解孩子,不是要打击孩子,所以在孩子叙述时,绝对不要用自己既定的价值观评判和打击孩子。试想如果孩子说完想法之后便被成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下一次他怎会愿意说出想法呢?

2.把握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时机

成人应该积极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时机,才能更了解孩子。例如在回家路上、饭桌上、睡觉之前,都是很好的时机。接孩子的时候,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表示感兴趣,亲切地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跟小朋友和老师做了什么游戏?开心吗?明天想做些什么?而不是板着脸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你学会了吗?这样,孩子在成人亲切和蔼的询问中,感受到的是一种亲情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查,就会愿意向成人倾诉自己的生活。在听取孩子的陈述当中,运用前面所提及的积极倾听的技巧,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知道他的个性和价值观。

有了这样的基础,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上述抢玩具的例子,成人可以根据对孩子的了解和孩子在激烈情绪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等比较平和的方法来解决争端。

二、慎用惩罚

如前面的例子一样,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例如剥夺他所想要的东西,甚至是言语侮辱或体罚等。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都只能达到一时的成效,而不能真正让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父母的处罚过于严厉,导致孩子身心受到伤害,那么,等到他们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总之,大量研究都表明:父母采用从言语的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手段,跟孩子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有显著的正相关。

所以,如果孩子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孩子去了解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去怎样的困扰和伤害。真正必要的时候,家长才可以采取一些不会伤及孩子自尊或身体健康的惩罚手段。毕竟惩罚只是手段,而非成人教育孩子的目的。总之,惩罚的原则是:不应让孩子在被惩罚的过程中产生过度激烈的对抗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会使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三、善用奖赏

奖赏和惩罚一样,都是教育孩子所采取的强化手段之一,并非是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样不能将成人想传达的信息真正内化到孩子的心里。在此列举数点家长使用奖赏时应注意的事项。

1.奖赏必须出自真诚

奖赏儿童应该是因为他在某方面的优异表现,而不是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如果儿童发现成人的奖赏是虚假的,他们很快就会遗忘它并且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2.奖赏必须因人而宜

研究表明,儿童因个性、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等背景的不同,需要奖赏的内容和程度亦因人而宜。如果不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奖赏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奖赏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状况,考虑何时奖赏、奖赏什么、奖赏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仔细观察幼儿的反应,依经验总结实施并作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奖赏不能损害儿童的自主性

成人对儿童奖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内化正确的行为,提升自主性,让儿童认为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学习或是表现正确的行为。所以,奖赏应该引导孩子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以及正面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可以带来的好处,绝不能让孩子觉得表现好是为了讨家长或老师的欢心,以取得奖赏。

4.奖赏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

奖赏是否能取得正面效果就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教育指导理念。例如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吃点饭,便告诉孩子只要把饭吃完,就可以得到糖果或去游乐园玩耍。有时成人看孩子学大人流里流气的样子说粗话,便称可爱然后给吃一块糖,殊不知这是奖励了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家长在给予奖赏时,要意识到这种正强化作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因此对奖赏的内容务必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免误导孩子。

5.避免过多的奖赏,避免儿童互相攀比

奖赏本来是想凸显和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在适当的范围内,将儿童与同伴作比较,确实可以提高儿童的自信心或学习兴趣,但如果过分强调比较,儿童习惯与他人相比获得成就感之后,他可能很难面对输给他人的现实,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将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

父母要有效地影响儿童,就必须让儿童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换句话说,没有压力,儿童就不能认真地对待父母所传递的信息,反之,压力过大,又会干扰儿童对这些信息的内化。所以应适当地运用奖赏或处罚。总之,过于严厉的惩罚及过于泛滥的奖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其间的平衡点和拿捏,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慎用你的爱 下一篇:一千颗牙齿的大头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