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时间:2022-09-14 12:43:41

巧用数学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77-02

哲学让我们知道,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中学数学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和用知过程,本文中我主要选择了数学中的应用题、排列与组合问题、公理证明三方面的知识的教学进行论述,旨在和老师们探讨一下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性。

一、在数学活动中解应用题

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根据应用题的特点、来源和实用范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问题1:甲乙二人在长400米的环行跑道上跑步,他们同向而行,甲每秒钟跑6米,乙每秒钟跑4米,甲在乙后100米,若他们同时起跑,问:经过多少时间,甲、乙二人第二次相遇?

分析:这道题对于少部分学生可能难度不大,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又是画图又讲解,仍然有一部分人听不懂,其关键就是找不出等量关系。此时,我们不妨来做做这样的实践活动:由学生在班上推荐两位同学,平时活泼好动的做甲,诚实稳重的做乙,来操场上做演示,要求甲快一些,乙慢一些,教师让同学们记住:甲、乙的起点;甲、乙间的距离S=100米;第一次相遇的地点;第二次相遇的地点;当甲第二次追上乙时,教师让他们都站着别动,问:

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跑了多少米?(S=100米)。

当甲第二次追上乙时,甲比乙又多跑了习米?学生观察思考后答:一圈=400(米)。

(3)从起跑到甲第二次追上乙,甲一共多跑了多少米?

100+400=500(米)

你能说出此题的等量关系吗?

S甲-S乙=100+400

这样只要学生知道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已变得很轻松了。

当然如果要把行程问题上成实践课,教师在备课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可把同一直线上的追击问题、相遇问题,以及环形道上的相遇与追击问题各出一题提前给学生做,然后教师准备用1~2课时来完成此活动以及课后的相应习题,在以后遇到相应的问题时,他们也就能轻松地解题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其实,除了上述的行程问题外,还有许多应用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生活中学习,比如浓度问题、市场营销问题、工程问题、银行存款问题,这些都是无处不在的数学,学生除了向教师学习之外,还可以向自己的长辈们和其他人学习这些知识,学生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想课堂上将会多一些轻松愉快,少一些愁眉苦脸。

二、在数学活动中初步学习组合知识

排列与组合知识虽然初中和小学没有专门作为一个单元来安排,但小学和初中其实都已涉入了,并且此类题对学生来说往往也都是难题,学好这些初步知识对升入高中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并且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后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排列组合知识呢?数学实验和数学活动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问题2:(1)有10位好朋友相遇了,他们都要彼此握手一次,问,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如果是60位朋友也要彼此握一次手的话,他们又握了几次手?n个人呢?(n≥2)。

下列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或几个角?

(3)下列各多边形各有几条对角线?

分析:上述三类问题虽然是在初中的问题,其实质是高一的组合问题,怎么样让初中生也能初步学会此类简单问题的解法呢?我在上课时做了如下实验,这里只是对第(1)题作叙述;第(2)(3)题由学生画图归纳后,教师作指导。

第一步:让10位学生上讲台站成一排报数。

第二步:让第一位开始出列握手,握完即回到座位,记住自己握了几次手(9)次。然后顺次出列握手,每位同学都记住共握了几次手(9)次;与此同时,台下的学生和老师也数他们握手的次数,当握完时,他们共握了9+8+7+6+5+4+3+2+1=45次。

第三步:握手者每人握了几次?(都是9次)。照这样算应当握了9?0=90次,而实际只握了45次,到底错在了哪里?由学生讨论、思考后,找出错误原因,当甲与乙握手的时候,甲算了一次,乙也算了一次,这样实际每握一次手都多算了一次,即重复了一次,因此正确的算法是(9?0)?=45(次)。活动到此,教师问:60个好朋友又握了几次手呢?绝大多数都能准确地计算:[(60-1)?0]?=1770(次),教师进一步讲解:因为60个人握手。每个人都握了59次,但由于每握一次手都多算了一次,因此实际握手的次数为[(60-1)?0]?=1770(次)。n个人握手的次数:次,(由学生归纳得出)。

对于上述的第(2)题,它的解法与第一题完全相同。

第三小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最多能画(n-3)条对角线,这样,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N)为:N=(n≥3)。

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公理”

所谓公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理,用大众的话说它是一种经验,但这种经验必须是对的才称它为公理,由此可见,公理来自于生产实践,数学教学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了知识,进而上升为自己的理论,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所以,用实验或活动来教学也是比较符合认知规律的一种方法。

总之,从数学的来源与数学的最终目标来看,数学知识最初都来源于生活实践,通过推理、抽象概括成为数学理论,最终这些理论又被应用于生活与实践,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到数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都是数学学科最根本的要求。数学活动形象、生动,它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生活,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我们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选取恰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或活动中去做、去尝试和创新,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优化复习 提高效率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