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区农业灌溉水利发展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14 12:40:48

东北山区农业灌溉水利发展策略分析

摘 要:文章基于东北山区自然条件、水利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山区农民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对灌溉的需求,提出了对山区农业现代灌溉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山区;农业灌溉;水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69

1 制定山区水利规划和灌溉指导意见

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山区水利现展建设的相关规划,东北3省也没有制定似的山区灌溉发展规划。新形势下,应该探索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田水利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出台山区水利建设规划和相关指导意见,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三生”服务为目的,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念指导山区水利建设,为我国山区水利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撑,满足现代农业灌溉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需求。

2 制定山区水利建设技术标准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种植结构、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对灌溉方式、工程模式、灌溉技术及灌溉管理等产生新的需求,山区水利面对新形势,制定现代化建设技术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山区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为山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保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

3 大力推动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东北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东部涝灾较多,西部旱灾较多,对灌区的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进行配套完善,可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灌区耕地可完全免受旱灾的威胁,成为高产、稳产、高效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后,随着田间工程的配套,可加强农业措施的实施,如平整土地,增施有机化肥,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使中低产田变为稳产、高产、高效农田。

4 开展集体经济管理和土地流转

东北山区土地以分散式经营模式为主,水利设施和灌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或不能满足规模种植需求等问题,通过土地流转或集体经营模式,可实现水土资源更高效合理的分配利用。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后对农田水利设施田间改善有很高的积极性,也有财力搞好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保证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

土地流转或集体经营模式可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能够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灌溉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会在农田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种植中大显身手,展现现代灌溉的威力与魅力。因此,研究解决好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东北山区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5 大力推进山区特色农业建设

东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开展属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推广新技术。以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进一步加大推广新优品种、温室结构改造、温室内微灌优化及智能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力度,尽快缩小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差距。特色农业和园区设施农业智能化灌溉模式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加压力,自我更新技术,向农村进行推广;还需各级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和支持,增加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广力度。

科学规划发展、加强生产力度、改变市场管理方式。要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与土地流转相配合,集约化生产,取得稳定的规模效益,引导农民在栽培形式、品种布局和管理技术上统一选择、集约化生产,取得稳定的规模效益。

6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山区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建议加强对新技术、高科技的研究、创新和应用,并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加强资金的统筹协调,整合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各地要把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把水利投资作为应保必保的重点领域,加大水利投入。财政方面要严格征收、管理和使用水利建设基金,认真落实农田建设资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各乡镇要突出以奖代补、以奖等政策,实施政府资金补助,坚持多筹多补,先干先补等政策,调动农民和合作社等农业经营模式对农业发展积极投入。建立和健全水利设施管护制度和激励机制。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落实好工程维护费的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运营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后期的管理工作,发展工程的长久效益。

参考文献

[1]乔国栋.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上一篇:谁撕了格瓦拉的票 下一篇:无公害花生植保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