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的引用及疏误

时间:2022-09-14 11:50:07

《汉语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的引用及疏误

摘要:蒲松龄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巅峰,也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汉语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的大量引用,即说明了其巨大的语言学价值。本文展示了《汉语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引用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疏误之处。

关键词:蒲松龄;汉语大词典;引用;疏误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凡文学大师,必定是驾驭语言的巨匠。蒲松龄就是其中的翘楚。尤其为人称道的是,蒲松龄雅言俗语兼精,既以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名世,又创作了大量通俗作品,表现出了超凡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蒲松龄的作品向为治语言史者所重视。《汉语大词典》作为目前为止最为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就大量引用了蒲松龄作品的词语用例,其中还有一些词条或义项单独根据蒲松龄作品来立条或立项。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词典学界对蒲松龄作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蒲松龄作品的语言学价值。本文通过对《汉语大词典》的全面检索,展示蒲松龄作品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引用的基本情况;同时也指出《汉语大词典》在引用蒲松龄作品时的一些疏误,以便正确理解蒲松龄作品的词义和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汉语大词典》引用蒲松龄作品词语的基本情况

本文据以检索和统计的对象是电子版《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V2.0)(以下简称《大词典》)。该电子版删掉了纸本的少量生僻字,此类罕用的生僻字大多只有字义而没有组成的多字词语,且极少有用例,所以基本不影响对蒲松龄作品词语被引用的统计。从我们多年使用的经验来看,电子本与纸本《大词典》相比,因转成电子文本而导致的错误也极少(本文在检索中凡有疑问处都比对了纸本)。倒是《大词典》在编辑过程中因为疏失而导致体例不一的少数情况有可能影响统计结果。例如,《大词典》中凡引用古人用例,都要注明朝代、作者、书名,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个方面《大词典》偶有罅漏,如“多大霎”条引《禳妒咒》和《磨难曲》,但都未注明作者,这就不利于用“蒲松龄”作为关键词来进行检索。不过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本文的检索不仅利用“蒲松龄”作为关键词来进行,也用了一些篇名来检索,力求统计结果的准确。虽然不敢说已经无所遗漏,但本文的统计应该已经反映了绝大部分的情况,数据还是可供参考的。

据我们的统计,《大词典》共引用蒲松龄作品词语5234例。其中《聊斋志异》占了绝大多数,共4974例(包括《自志》和3篇篇目),占95.03%。蒲松龄其他作品被引共260例,占4.97%。

《聊斋志异》被引的4974例,分别来自《聊斋志异》中的450篇(含《自志》)。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促织》(77次),其他引用次数在40次以上的篇目是:《婴宁》(67)《辛十四娘》(61)《小翠》(58)《局诈》(53,另有一次提及篇名)《马介甫》(52)《罗刹海市》(50)《仙人岛》(50)《莲香》(49)《江城》(47)《聂小倩》(44)《娇娜》(43)《红玉》(42)《霍女》(42)《胭脂》(42)《青娥》(41)《司文郎》(41)《邵女》(40)。

蒲松龄其他被引作品包括《聊斋俚曲集》(63次,涉及12种)、《日用俗字》(29次,涉及16章)、《农桑经》(4次),《戏三出》(3次),《草木传》《逃学传》《学究自嘲》(共6次),其他诗文共154次(涉及136篇)。

由上可知,蒲松龄被引的词语主要还是文言词语。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蒲松龄的作品中以文言笔记小说《聊斋志异》影响最大,而白话作品如《聊斋俚曲》《日用俗字》尽管成就同样不俗,但毕竟受方言的影响而扩散受限;其次,《大词典》是以古词语和近现代共同语词语为主要收录对象的,方言词语虽然也有收录(如《聊斋俚曲》和《日用俗字》中的部分被引例词),但毕竟所收有限,倘若《大词典》广收方言词语的话,可以说,仅是《聊斋俚曲》和《日用俗字》,就可以提供数千条的词条。

关于蒲松龄作品被《大词典》引用的数量,我们还可以与明清时期的其他作品做一比较。据我们的初步观察,除了《聊斋志异》之外,明清时期文言作品在《大词典》中被引数量最多的是《明史》,4687次。我们知道,《明史》的总字数约280万,而《聊斋志异》的总字数约20万,只有《明史》的7%强,但被引次数还要略胜《明史》。其次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3340次,而这与该书记载数量繁多的药材药物、医疗等名称有关。清代另一笔记小说的名著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据我们统计,《大词典》引用共1707次。我们再看一下白话小说中几部代表作的被引情况:《西游记》3224次,《水浒传》6409次,《红楼梦》7848次,《儒林外史》3511次,《醒世姻缘传》1830次。由以上数据可见,《大词典》的引用次数,可以说与作品的影响度基本是成正相关的。因此,《大词典》对蒲松龄作品的大量引用,确实是反映了《聊斋志异》在近代汉语史中的崇高地位。简而言之,《大词典》实际上是把《聊斋志异》作为近代汉语时期文言文的最典型作品来对待的。

二、《大词典》引用蒲松龄作品中的体例等问题

由于引用语料众多,且成书于众人之手,又或有排印错误,加之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条件限制,《大词典》在引用蒲松龄作品的用例及其释义中,还存在着少量的疏误。本节我们先看一下《大词典》引用蒲松龄作品时的体例不一和文字错误问题(以下原文均已核对纸质本)。

(一)引用篇名体例不统一

按照多数引例所反映的编写体例,《大词典》列举古代用例时应按照“朝代+人名+书名+篇名”的格式列出出处。如:

【一言千金】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翁笑,促子离席,使拜妪曰:‘一言千金矣!’”

但有少数篇名未标书名或作者名。

1.未标书名“《聊斋志异》”。共3例。

【巨金】大批钱财;大锭银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自以巨金在囊,初不意空匮在虑。”清蒲松龄《锦瑟》:“乃于床头取巨金二铤置生怀。”

【不归】①不返家。《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不归。”清蒲松龄《司文郎》:“又闻次年再行乡试,遂不归,止而受教。”……

【炫妆】亦作“炫装”。盛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女郎亦炫妆出,姿色绝俗。”清蒲松龄《新郎》:“新郎出,见新妇炫装,趋转舍后。”……

“锦瑟”“新郎”两例,虽说是紧承《聊斋志异》的另一例,但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也是要列全的,如同“清蒲松龄”不能省略一样(为省篇幅,此不例举)。

2.“《聊斋俚曲集》”标否不一致。

《大词典》引用蒲松龄的聊斋俚曲剧目时,有9例标出《聊斋俚曲集》,其余各例不标。如:

【乔】……⑥任性易怒。《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你只休抢着他的性子,一会家乔起来,也下老实难服事的。”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一回:“仇大姐性子乔,事儿不值个破瓢,开口就合爹娘闹。”

【少吃俭用】省吃俭用。清蒲松龄《翻魇殃》第九回:“你路上少吃俭用,可以到了家,你就快忙走。”

3.回目标注格式不一致。

《聊斋俚曲集》中有些剧目分回(或“段”),其中有的只标回数,如“第×回(或‘段’)”,有的则另有回目。如《墙头记》分四回,回目分别是:“第一回 老鳏冻馁”“第二回 计赚双枭”“第三回 安饱惊梦”“第四回 痴儿失望”。《大词典》引用《墙头记》共6次,5次只列回数,1例只列回目。如:

【磨陀】……③磨蹭。清蒲松龄《墙头记》第二回:“你在路上慢慢走,避风的去处好磨陀,到家就是晌午错。”

【开交】……④走开,跑开。清蒲松龄《墙头记・计赚双枭》:“你在此从容叫罢,我可待扯腿开交。”

《快曲》引用共4次,均标回目,不标回数。如:

【搐】②退缩貌。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快曲・快境》:“我有刀来你有j,前前搐搐不成像。”

《禳妒咒》共引用8次,4次标回目,4次标回数。如:

【学道】……③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蒲松龄《禳妒咒・入泮》:“酒色养的那脾胃娇,那厌气时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学道瞎,真是瞎学道。”……

【外户子】指外姓人。清蒲松龄《禳妒咒》第十回:“一家大小拧成绳,惟独这外户子没人疼。”

4.标点符号不一致。

【】以箸取物。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禳妒咒・挞厨〉》:“昨日霎嫌那猪肉没点好块儿,鸡肉了不够几块儿,又说煮烂了海带儿。”

本例中既用了间隔号,又用了书名号,显然不合标点符号用法。

《聊斋志异・聊斋自志》引例共6处,3处作“《聊斋志异・聊斋自志》”,1处作“《聊斋志异・自志》”,一处作“《〈聊斋志异〉自志》”,1处作“《聊斋自志》”。其中,既有篇名繁简不一的问题,也有标点符号不一致的问题。“《〈聊斋志异〉自志》”的标点方法也不合一般使用标准。

(二)引用篇目文字有形讹

俚曲《穷汉词》共引用3次,其中两次误作“穷叹词”。

《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共引用12次,其中“喋聒”条误作“姐妹易嫁”。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共引用36次,其中7处误作“云梦公主”。

《聊斋志异・新郑讼》共引用3次,其中“皂白”条误作“新郑狱”。

《聊斋志异・青娥》共引用41次,其中“沈冥”条误作“青蛾”。

《聊斋志异・龙戏蛛》共引用4次,其中“惨毒”条误作“龙戏珠”。

《聊斋志异・龙飞相公》共引用18次,其中“驳审”条误作“龙飞桐公”。

《聊斋志异・连琐》共引用23次,其中“煞”条误作“连锁”。

《聊斋志异・狐嫁女》共引用18次,其中“摩挲”条误作“孤嫁女”。

《聊斋志异・公孙夏》共引用13次,其中“奢愿”条误作“公孙复”。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共引用32次,其中“朦胧”条误作“公孙五娘”。

《聊斋志异・丑狐》共引用8次,其中“谐好”条误作“丑孤”。

(三)引用篇目名称不统一

由于版本或疏漏,有的同一篇名在不同处标注不同。

1.《聊斋志异》中的篇名不一。

《胡四相公》共引用14次,其中“偶”条引作《胡相公》。此或与版本有关。任笃行辑校本《聊斋志异》:“手稿本原题‘胡相公’,后于‘胡’右下旁 ① 加‘四’字,题同青本、黄本。铸本、异史本、二十四卷本作‘胡相公’。”

《聊斋志异・狼三则》共引用7次,其中5处引作“狼”。

《聊斋志异・林四娘》共引用15次,其中“魇蛊”条引作“林四娘记”。

《聊斋志异・陆判》共引用28次,其中“”条引作“《聊斋志异续集・陆判》”。

《聊斋志异・乱离二则》共引用3次,其中“牛录”条引作“乱离”。

《聊斋志异・妾击贼》共引用5次,其中“凌折”条引作“妾杖击贼”。此或与版本有关。任笃行辑校本《聊斋志异》:“手稿本原题‘妾杖击贼’,涂改作‘枪棒女’,又涂去,改为‘妾击贼’。铸本、二十四卷本、异史本作‘妾杖击贼’。”

《聊斋志异・青蛙神》共引用20次,其中“开光”条引作“青蛙神二”。

《聊斋志异・五通》共引用10次,其中“诛却”条引作“五通(二)”。

2.《聊斋俚曲集》中的篇名不一。

《快曲》共引用4次,其中“揸”条引作“千古快”。

《增补幸云曲》共引用14次,其中“砌里搭撒”条引作“幸云曲”。

3.《日用俗字》中的篇名不一。

《日用俗字》共引用29次,篇名11例加“章”字,18例不加“章”字。如“W”条引为“《日用俗字・禽鸟》”,“鹭鸶”条引为“《日用俗字・禽鸟章》”。

(四)引用篇目文字繁简不统一

根据《大词典》体例,除引古代文献用繁体外,释义及引用书名均应用简体字。少数例字误用繁体或不规范简体。

《聊斋志异・橘树》共引用5次,“娇啼”条引作“桔树”。按,将“橘”写成“桔”是不规范的简化字。

《聊斋志异・胭脂》共引用42次,其中3处作“E脂”。按,应作“胭脂”。

《聊斋志异・冤狱》共引用30次,其中“承”条下引作“冤狱”。按,应作“冤狱”。

《聊斋志异・锺生》共引用35次,4处作“钟生”。按,姓氏的“锺”今简作“钟”,为强调与“钟(锺)”不同,也有写作“锺”的,但应统一。

三、《大词典》引用《聊斋俚曲集》中的疏误

《聊斋俚曲集》和《日用俗字》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要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对于其他方言区的人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此外,两书在流传过程中都存有少量的字形讹误,根据形讹字去进行理解更容易出错。本节先指出《大词典》对《聊斋俚曲集》引用中的疏误。

1.磨陀

【磨陀】……③磨蹭。清蒲松龄《墙头记》第二回:“你在路上慢慢走,避风的去处好磨陀,到家就是晌午错。”

按:《大词典》释为“磨蹭”欠确切。此处的“磨陀”其实是消磨时间的意思,但“磨蹭”在普通话中并没有“消磨时间”的意思,两者并不相当。《现代汉语词典》:“磨蹭:①(轻微)摩擦:右脚轻轻地在地上~着。②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他的腿病已经减轻,一个人扶着可以往前~了|你们磨磨蹭蹭的,连我都替你们着急!③纠缠:我跟爸爸~了半天,他才答应明天带咱们到动物园玩去。”《大词典》:“磨蹭:①轻微地摩擦。……②行动迟缓;做事拖拉。……”两书对“磨蹭”的解释均无消磨时间之意。俚曲中“磨陀”共6见,其中4例表示消磨时间。如《墙头记》第二回:“老头儿听我言:今日轮着二弟的班,我这里没做你的饭。磨陀会子饥困了,安心又把饭来端,这半月怎么合他算?”邹宗良注:“磨陀:磨蹭。指消磨时间而言。” [1] 23 邹氏指出意为“消磨时间”是对的,但用“磨蹭”表示消磨时间并非普通话用法。再如《禳妒咒》第三回:“俺无可奈何,俺无可奈何,孩儿细弱,啼啼哭哭真难过。只得且磨陀,只得且磨陀,共向街头坐。”

2.开交

【开交】……④走开,跑开。清蒲松龄《墙头记・计赚双枭》:“你在此从容叫罢,我可待扯腿开交。”

按:俚曲中“开交”24见,均为“走开,离开”的意思。如《慈悲曲》第四段:“哥合嫂,人人合我像同胞,纵然再住几年,也不至惹人笑。几时是了?到底终须要开交。”《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不忧不喜不诚敬,把这长官哄醉了,丫头陪他去睡觉。好歹的留他一晚,到明日打发他开交。”《大词典》释义中的“跑开”之义,只是就例句的语境而言,并非该词的固定含义。邹宗良释“扯腿开交”为“撒腿走开” [1] 25 ,无误。

3.黑日

【黑日】犹言黑道日。清蒲松龄《翻魇殃》第十二回:“又吩咐这^黑日E出,一尊朝西,一尊朝东,看着贼来将近,二^齐点。”

邹宗良此处亦注为“即黑道日,凶日。” [1] 269 按:误。此为山东方言,与“白日”(白天)相对,即黑夜,夜里。《山东方言词典》记录高密、莱芜将夜里称为“黑日”,实际上鲁中一带还有不少地方用“黑日”一词。《翻魇殃》此处描写仇(姓)家本村人魏名勾结桃花山上土匪要来抢劫仇家,消息泄露后仇家准备迎敌,“叫仇禄发帖去县里借大炮四尊,都要密藏拿来。……行墙周遭,扎起架子,一面十个窝铺。都要静守,不许做声,又不许一人出入;如有走透消息者,必要重责不恕。”因为土匪抢劫一般是趁夜色进行,所以,仇家白天不露声色,而将炮“黑日抬出”备战。

4.嗄

【嗄】……②代词。犹什么。表示否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俊夜叉》:“我要丢个干干净,看你嗄法把我治!”

按:“嗄”今通用“啥”,代词,相当于“什么”,但《大词典》“表示否定”的解释实为蛇足。“嗄”字俚曲中155见(另有2例“嗄子”),主要意义为“什么”。如《姑妇曲》第一段:“你扎挂的合妖精似的,你去给那病人看的,只顾在这里站嗄哩?”《慈悲曲》第三段:“那孩子是俺的孩子呀,该别人嗄事?”此外,“嗄”还可代指“东西”或“事情”(此种情况下普通话一般不用“什么”)。如《姑妇曲》第二段:“一个新媳妇子出去换嗄吃,咱就见不的人了!”《禳妒咒》第十六回:“没有那好嗄打,就使半头砖,爬爬就待跑,接着又一砖,揣了一百下,睡了半年。”俚曲中“嗄”的另一种用法通“霎”,表示“……的时候”。如《磨难曲》第十八回:“你平日纵然有些差池,断不肯像你以前嗄待的我。”《磨难曲》第二十二回:“天将明嗄我去溺尿,看见大少爷屋里还点着灯,我偷去听了听,大少爷┑目蕖!

5.

【3】[miǎo]通“眇1”。眼瞎。清蒲松龄《穷叹 ① 词》:“俺如今又不#又不傻,又不聋,又不哑。”

按:邹宗良注音cháo:“山东方言,傻的同义词。” [1] 419 是。俚曲中“!弊14见,都是“傻”的意思。如《禳妒咒》第二回:“我就说我会猜,贪玩耍真:,着我找到二门外。”第六回:“好呆好#好呆好#多少好主都辞了。”同回:“:⒆樱∮械氖呛弥骱霉肱,何必他呢?”

6.少挡无系

【少挡无系】缺少衣物的意思。清蒲松龄《穷汉词》:“怎麽的弄的少油没盐,少柴无米,少挡无系,少吃无烧?”亦作“少裆无系”。清蒲松龄《姑妇曲》:“自从遭了官司,弄的少裆无系,又搭上人来索债,叫花子躲乱――穷的讨饭还带着不安稳。”

按:路大荒《蒲松龄集》(以下简称路本)、盛伟《蒲松龄全集》(以下简称盛本)、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邹本)三本《穷汉词》均作“少裆(裆)无系(系)”,而《姑妇曲》的例子中,三本均作“少挡(挡)没系(系)”,可见《大词典》一是将“挡”“裆”误置,二是“少裆无系”的同义说法不是“少裆无系”而是“少挡(裆)没系”。“挡”实为“裆”字形讹。邹宗良于《姑妇曲》中注“少挡没系”为:“等于说缺吃少穿。挡,‘裆’的借字;系,衣服上的带子,这里俱指衣服。” [1] 96 是。邹宗良于《穷汉词》中注“少裆无系”为:“形容没有衣服穿的样子” [1] 421 。意义其实与《姑妇曲》处相同。

7.

【】[tāo]……②叩,轻击。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快曲・快境》:“张辽见他踌躇,了曹操,说:‘还不逃命,更待何时?’”

按:,实为“掐”字形讹。路本作“”,盛本、邹本均作“掐”。此处写赤壁大战时曹操逃跑,遇到关羽拦截,曹操动之以情,关羽“踌躇”,张辽提醒曹操趁机快逃。在此种情景中,“掐”的动作显然更为隐蔽,更合情理。《快曲》第二回(即《快境》)紧接着上引文字后就说到“那孔明才能出众,指儿算定关公。”显然是“掐指”。俚曲中“”字还见于《翻魇殃》第三回:“姜娘子做了饭,打发他婆婆吃了,才了升麦子碾上,了,烙了两个黑饼,……”此为山东方言,也应该读为“掐”(盛本、邹本均作“掐”),意为“碾”,“用碾子将粮食粒儿破碎开叫‘掐’” [1] 186 。

8.搐

【搐】……②退缩貌。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快曲・快境》:“我有刀来你有j,前前搐搐不成像。”

按:“搐”为山东方言,意为缩。表示缩义的“搐”在俚曲中多有用例,如《丑俊巴》:“八戒病了十日整,浑身消瘦鬣毛鬈;腮子掉了二斤半,后坐瘦的竖脑尖,耳朵搐的相薄脆,前槽搭喇页了肩。”《富贵神仙》第六回:“张官人看了看是个小伙子,搐回头来不敢做声。”而“前前搐搐”为山东方言词,意为畏葸不前,俚曲中有3例,如《磨难曲》第六回:“方相公见他前前搐搐,便把邓天军一把拉住,说:‘请进请进,我就奉陪。’”“前前搐搐”应该单独列词,而“搐”的“缩”义应该举蒲松龄另外的用例。

9.多大霎

【多大霎】谓时间不长。《禳妒咒》第二十回:“你看多大霎,天已黑了。”《磨难曲》第二五回:“恨那打更人,恨那打更人,打的更点未必真,交四鼓多大霎,又咱五更尽?”

按:“多大霎”相当于普通话的“多大(一)会儿”。“多大”俚曲中9见。通常为疑问词,问程度或数量,如《增补幸云曲》第五回:“那曹小姑不知多大年纪?出了阁不曾?”不表疑问时,表示数量少,带有感叹意味。《墙头记》第一回:“你看痰吃了多大点子,若是您达,从来没见东西,不知待z宣多少哩。”“不多大”表示不多、不长。《禳妒咒》第三十二回:“况且江城我那个俏心肝,变成了一个贤人了,给他买妓收婢,不多大时节,就生了个白胖小厮。”而“霎”表示短的时间,会儿,在俚曲中很常见。所以,“多大”和“霎”应该单独列词。

10.四牙子朝上

【四牙子朝上】谓仰面朝天,四肢向上。清蒲松龄《富贵神仙》第六回:“他可才四牙子朝上,两腿儿蹬开;死了那股气,傻了脖子捱。”

按:路本、盛本同上引。邹本作“四爪子朝上”。“四爪子朝上”今方言仍说,而未闻称“四牙子”者。“牙”当为“爪”字形讹。

11.少嫩

【少嫩】年轻,幼稚,不成熟。清蒲松龄《磨难曲》第二五回:“你这第六篇,只要软和便密圈,少嫩些也不甚足为患。”

按:“少嫩”非词。“少”此处相当于“稍”,意为稍稍、稍微。如《蓬莱宴》第四回:“我的郎,我的郎,家中没有十担粮;若还留着几亩地,还可少把胆来放,还可少把胆来放。”

12.

【】[chǐ]……②拍打。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二三回:“叫二姐休怪我,昨日实是我的错。就该脱下那小鞋底,照着嘴儿只管,打煞怨的那一个?”

按:此为方言字,音多,《大词典》注音有误。意为用手掌或平面物击打,今方言仍常用,俚曲中常见。如《姑妇曲》第二段:“于氏拉着,就吊下泪来,说:‘咳,我那好心的娇儿,我今甚么脸见你!’就拿过珊瑚那手来,使力气照着自家那脸乱。珊瑚夺出手来,他自家瓜冷瓜冷的打了顿耳根子。”《禳妒咒》第一回:“不知是谁撒了汤,恼的娘子滴下水,进来房门采住毛,了一百小鞋底。”俚曲中押韵时与uo、e等通押。如《大词典》引例原文为:“有王龙笑呵呵,叫二姐休怪我,昨日实是我的错。就该脱下那小鞋底,照着嘴儿只管,打煞怨的那一个?”“”与“呵我错个”为韵。俚曲中“”又用于“摹保即“哆嗦”)、“拾”(即“拾掇”),均可证此字音多。邹宗良注《姑妇曲》第二段用例时释为:“(方言音duō):山东方言,用手掌打。” [1] 86 注《禳妒咒》第一回用例时释为:“(方言音duō):山东方言,打,特指用手或扁平的物件打。” [1] 459 后一注释显然更为准确一些。《汉语大字典》“”字注音chǐ,引《字汇》释义“拍也”,用例为上引《增补幸云曲》例,然而却未考虑押韵所反映的读音问题。

13.情

【情】……???尽情;尽管。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你只是情吃情穿,比当军受用的自然。”

按:此处释义有误。“情”本字是“贻”,本义是继承财产,山东方言中引申指坐享,不努力而享受。如《墙头记》第一回:“你不如情吃罢,俺吃甚么,你也吃甚么。”同回:“我思量着,每日情饭吃,也劳苦您,不如还给我那地罢。”俚曲中又写作“擎”。如《俊夜叉》:“你从此往前去看,管叫你擎吃擎穿。”《磨难曲》第二十三回:“咳,苍天那苍天,亏你叫俺瞎了眼,擎吃自在饭,不去扭筋拔力,血汗暴流,这就是你老人家看顾俺。”邹宗良注《墙头记》“情”为:“贻”的借字。不经过劳动而坐得的意思。” [1] 11 是。

14.鳔

【鳔】……⑤方言。赌赛。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二三回:“或是使碗又使瓢,咱把酒量鳔一鳔。”

按:“鳔”的⑤义为山东方言说法,不过只有比竞的意思,不一定有“赌”。邹宗良释为“‘俊的借字。山东方言,比试。”是。

四、《大词典》引用《日用俗字》中的疏误

1.连姻

【连姻】……②指姻亲。清蒲松龄《日用俗字・身体章》:“女有公婆和妯娌,男有哥嫂与连姻。”

按:此处释义有误。“连姻”指连襟,“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现代汉语词典》)。而“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如姑夫、姐夫、妻子的兄弟姐妹以及比这些更间接的亲戚”(《现代汉语词典》),范围比连襟要大得多。此处蒲松龄已经明确说出只有男的才有“连姻”,显然不包括其他的姻亲。俚曲《增补幸云曲》第十八回中有“连姻”的用例:“你敢说你嫖的是妹妹,我嫖的是姐姐,咱是连姻,就该笑玩。”虽然嫖夫之间不是真正的亲戚,但也假惺惺地称姐夫、妹夫的,所以也算是“连姻”。

2.

【】把皮缝补在鞋头或鞋底。《字汇・革部》:“,缝皮。”清蒲松龄《日用俗字・皮匠章》:“剩下碎皮还打,Y鞋也要细\钻。”

按:“”今写作“掌”,即“掌鞋”和“鞋掌、马掌”的“掌”。有动词和名词二义。动词即“把皮缝补在鞋头或鞋底”,即“打(掌)”;名词即“钉或缝在鞋底前部、后部的皮子或橡胶”(《现代汉语词典》)。《日用俗字》用例为“打”,其中的“”显然是名词的用法而非动词“缝皮”。《字汇》中对“”的释义其实有两项:“扇皮。又缝皮。”《大词典》只引了其中“缝皮”一义,而引用的蒲松龄《日用俗字》例字却并非此义。聊斋俚曲中写作“掌”。如《增补幸云曲》第十四回:“这万岁穿的革公鞋是江彬做的,虽无穿着走路,但年岁久了就烂了,那鞋掌子印着那涩道上边,嗤的一声,抓下来了半边,走一步刮打一声。”

3.

【】[mèi]踩,行。《集韵・去队》:“,践也。”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兵器》:“\墙窟适过,难凭空手杀贼徒。”

按:此字实际上是蒲松龄为“迈”找的本字。“迈(迈)”,《字汇》“莫懈切,音卖。远行也。”《正字通》“莫怪切,音卖。行也。”“迈”的今义为“提脚向前走;跨”(《现代汉语词典》),而“”的字义《字汇》释为“莫佩切,音妹。践也”。“迈”今山东方言音mèi,所以蒲松龄在《日用俗字》中不取“音卖”的“迈”而选用了“音妹”的“”。俚曲中则写作“蓦”。如《墙头记》第二回:“又因何爬墙蓦寨,在这里叫苦连天?”《慈悲曲》第三段:“扎扎腰去一回,蓦金莲去如飞,一心去问那收留的罪。”《禳妒咒》第二十回:“这门限儿甚高,从容蓦去,看绊倒了。”“蓦”,《字汇》“莫白切,音麦。上马也。又越也。”今方言中“麦”“妹”同音,所以俚曲中写作“蓦”。

4.鲒

【鲒】[jié]蚌。《汉书・地理志上》:“[会稽郡]鄞,有镇亭,有鲒瓮ぁ!毖帐古注:“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危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宋梅尧臣《送鄞宰王殿丞》诗:“君行问析冢殊物可讲解;一寸明月腹,中有小碧蟹。”清蒲松龄《日用俗字・鳞介》:“佳鲒来时卖河i,青鱼去后见鳞。”

按:“佳鲒”非“佳蚌”,而是一种鱼的名字,今写作“加吉”,即真鲷,一种鲷科鱼。读音也应该是“吉”而不是“jié”。

参考文献:

[1]蒲先明,整理.聊斋俚曲集[M].邹宗良,校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上一篇: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长大隧道施工高压进洞供电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