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

时间:2022-09-14 11:46:5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

【摘要】创造良好的探索问题环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定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变式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 数学思维 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学生认识结构和个人积累的重要形式是数学教学,数学教学可分为认识的发生和整理两个阶段,对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引导学生探索,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的有效措施。

教学中,把一些习题的推理结论隐去,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分析、探究,做出结论。这时学生往往把条件作为发散点,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驰骋。

例如,如图,已知:AD是ABC中∠A的平分线,若AB=AC+CD,则∠C=2∠B。隐去结论后可改为如下的探索型问题:如图,已知:AD是ABC中∠A的平分线,若AB=AC+CD,问∠C和∠B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C与∠B的等量关系在原图中并非显而易见,但由于问题源于常规题,离学生“近”,又高于常规题,但并非高不可攀,他们很想探究到问题的结论,因而会全神贯注,并千方百计地提取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冲破障碍,寻找解题思路,在有不征服此题不罢休之势。由于∠A是ABC的平分线,经验告诉他们,可将ADC沿AD翻折180°,这时点C必落在AB边上(即点E),从而使CD移至到DE的位置,构成等腰BED,借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立即发现∠C=2∠B这一关系。

二、引导学生去“发现定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能力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以大量观察资料为基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地猜想和假设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在科学发现和发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思维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思维训练。

课本里的定理都是从“正面”叙述和证明的,学生看到的是完美无缺的“成品”,他们往往不清楚其来龙去脉,特别是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条件和前提,这一美妙的结果当初是如何寻找到的,因此,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去探求目标,找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一步一步地碰到困难,克服困难,再引导他们走向胜利的彼岸。学生自己“发现”的定理,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得更自如、更普遍。同时培养了学生猜想和联想的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块三角形玻璃板破损为两块。(如图)要请玻璃店工人制造相同的一块,是否需要拿两块去?如果只拿一块去,行不行?拿哪块去?为什么?这说明什么道理?可归纳出什么公理?

三、变式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发散思维定义为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思维方向发散于不同的方面,即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

一般来说,数学上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数学家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可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确实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而解题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战场。

1.一个结论多种题设,启发发散思维

这一组题目不但全面复习了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及判定、性质等,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即使学生的联想和猜测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诞怪异的,教师也都应该持鼓励和赞许的态度,同时指出错误所在。只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才能不断地开发、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书目:

1、《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生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渗透 下一篇:阅读式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