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

时间:2022-09-14 11:46:23

浅析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学生由小学升到中学,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首先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其次每个学校信息技术书的版本也不同,有些内容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可是还有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势必加大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授课的难度。以学生发展为本,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因此,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衔接工作十分必要。

【关键词】差异类型;差异解决方法;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D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E接受能力明显长于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小学学过,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在小学甚至参加过竞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中学信息教学出现以下几个难关: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一――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二――难考

信息技术学科考试问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在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偏远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三――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有关“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讨论,而有些地区的小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都存在问题。就是同一地区的学生,他们也一样存在着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如何突破难关,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上一篇:让自主学习意识贯穿中学化学教学全过程 下一篇:如何让中学体育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