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强化策略

时间:2022-09-14 08:37:32

农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强化策略

高等院校的最基本结构单元是专业[1],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等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办高等院校就是办专业。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应突出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理念,努力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或特色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培养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农科类高等院校,一方面教学和科研条件良莠不齐,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专业特色,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相对缺乏创新素质,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造成一些优秀大学生部分外流或转行。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改善生物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凝练方向,实施专业特色战略,为加快发展生命科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普通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存在的问题

生物技术专业属理科偏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2]。但农科类高等学校由于受专业设立较晚、专业调整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办学上的问题:一是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凝练、突出;二是师资队伍年龄偏轻,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待积累提高;三是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实验课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学时分散,不能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方面,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过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甚至没有,各学科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导致内容相似的实验重复,有的专业实验课无法开出;四是专业资料较为缺乏,教学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此,需对农科类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建设与改革。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专业方向,积极进行基础建设,形成多样性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知名度,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满足生物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接受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初步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二是熟悉国家在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安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了解生物技术的科学前沿、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动态。四是具有较强的调查与研究、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的能力。

3强化策略

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策略,针对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可将生物技术专业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不同的模块以针对当地不同的产业发展。

3.1构建专业特色(模块),优化课程衔接及体系

农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要强化其特色,则要采取专业特色(模块)的构建与形成,相关课程衔接以及体系的优化,课程设置与学生考研专业科目衔接的办法。针对课程设置,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拓展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学科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也被作为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可分为2部分,一个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且被作为必修课;另一个是专业领域课,在此分离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的地方特色可设置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开展拓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创新训练。加大开放程度,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生物技术专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很好地融为一体。

3.2编写与应用特色专业课程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3],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抓好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并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从广义而言,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包括教材选用和教材编写2个方面[4],在新形势下,从知识内容上看,应当是时代性与适应性相结合[5]。针对农科类高等院校教材建设首先应注重教材的选用,教材应适应时展的需求,坚持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使受教育者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感性知识,丰富基础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材编写的重点应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注重特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农科类院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在市场中没有或很少有教材,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又往往是农科类的优势,能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特色课程教材编写。因此,地方高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为了搞好教学,教师要选用辅助教材、参考教材或编写补充讲义,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

3.3培养青年教师,引进专业高层人才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营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注意培养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注意在相对薄弱的学科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注重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学科带头人,为学科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3.4开设特色模块科研任务与实验内容,建立专业对应的科研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强调充分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将科研成果、产品生产工艺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基础型实验教学水平;设计综合型实验模块,将科研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实验教学;并依托实验教学研究平台,建立学生创新研究基地,为学生营造生命科学研究的氛围,达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创新性研究实验,也可参加教师的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开设的实验项目可以是科研与生产的转化、以拓宽知识面,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开设以下实验课程:一是基础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设置基础实验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综合运用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将原来分割过细、内容重复的专业实验课有机地整合,分别围绕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组织实验内容,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供学生自主选修。二是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6-7]。支持和鼓励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毕业论文或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将企业生产与技术革新中出现和涉及的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使学生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完成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4参考文献

[1] 彭雷清.高等院校名牌专业建设探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4):59-63.

[2] 潘勋,周海梦.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03(2):27-29.

[3] 吕小艳.提高高校教材选用质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32):93-97.

[4] 陈秀玲,黄淑坚.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9):60-62.

[5] 赵正铭.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7-30.

[6] 薛绍礼,白亮亮,周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59.

[7] 刘红艳,熊飞,周世力.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36):35-36.

上一篇:果树栽培学实践技能培养方法与实施技巧 下一篇:揭阳市气象预警信息屏业务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