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崇义县暴雨过程分析

时间:2022-09-17 10:12:19

6月3日崇义县暴雨过程分析

2009年6月2日20:00至3日20:00,崇义县出现了入汛以来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全县平均降雨量70.8 mm,据崇义县中尺度加密观测资料统计,有13个乡镇出现暴雨、2个乡镇出现大暴雨。

1环流背景

2009年6月3日8:00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其乌拉尔山附近维持一个稳定的低槽,贝湖为一暖脊,脊前偏北气流不断引导冷空气在我国东北地区堆积,形成一个长波槽向南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冷空气从东北低槽底部入侵长江中下游地区。低纬度地区,副热带高压较弱,588线西脊点位于东经125°、脊线位于北纬13°,广西西部南支槽东移,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向江南南部输送,与此同时,乌拉尔山附近低槽不断地分裂的小槽经河套地区向东南移动,其携带的冷空气到达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与输送到此的水汽相汇合,从而在崇义县上空产生大范围暴雨天气。

2影响系统分析

暴雨之前,2日8:00 850 hPa、700 hPa在湖南省境内均有1个低涡东传,其切变以南SW风速迅速加强,并在南昌、湖南南部、广西灵川县建立1支风速达16~22 m/s的强低空急流,崇义县处在这条低空急流右侧,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

3日8:00 850 hPa、700 hPa湖南境内低涡沿切变移出江西省,赣北降水减弱。另外在湖南与江西省吉安交界处又生成1个低涡,并在赣州、华南一带建立1支风速达16 m/s低空急流,低涡沿切变东传的右前方,普降暴雨。20:00中低层切变南压,华南一带西南气流明显减弱,赣南降水逐渐南压。3月8:00地面图上,在赣州有气旋波东移,冷锋后部,重庆至贵州一带高压脊不断地扩散,冷空气入侵赣南、华南一带。

3物理量场分析

3.1水汽通量场

从3日8:00 850 hPa、700 hPa水汽通量分布图看出 ,3日8:00在华南沿海有1条东西向水汽输送带,其850 hPa水汽通量中心值达22 g/(s·cm·hPa),这条水汽输送带为崇义县出现区域性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

3.2比湿场

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才会形成的。从850 hPa、700 hPa比湿场图分析,6月3日8:00在华南沿海有1条东西向高湿舌,江西南部均在9~14 g/kg,这表明大气中含有丰富的水汽。

3.3涡度场

分析850 hPa、700 hPa涡度场图,从广西至江西上空有一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大片正涡度区,其850 hPa中心最大值位于华南地区、700 hPa中心最大值位于赣中,暴雨期间赣南境内正涡度一般超过15×10-5 s-1,此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中低层产生辐合上升运动。

3.4散度场

分析散度场可知,赣南上空200 hPa均处在正的散度区,而且辐散中心超过25×10-5 s-1。而低层850 hPa崇义县处在负的散度区,且辐合中心在-10×10-5 s-1,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

3.5垂直速度场

上升运动是形成暴雨的不可缺少条件,上升运动越深厚越有利于暴雨产生[1-4]。从3日8:00 500 hPa、700 hPa、850 hPa 3层垂直运动场的分布看,其3层垂直速度负值中心分别达-25×10-3 hPa/s以上、-20×10-3 hPa/s以上、-15×10-3 hPa/s以上,这表明3层组成深厚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暴雨产生。

3.6热力及不稳定条件

3日8:00 850 hPa θse场表明,有一θse中心为76°的高能舌位于华南沿海,赣南处在较密集的θse能量锋区带,其暴雨及大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锋区高中心的北侧附近。K指数不仅反映了大气层结的稳定性,也是表现中低层水汽状况的指标。3日8:00的K指数场上,赣州市均≥32 ℃,说明层结的不稳定,且高能区与暴雨落区一致。

4结论

东北低涡的稳定和东亚槽的存在为2009年6月3日崇义县暴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环流背景;中低层切变线、低涡和地面气旋波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在暴雨前建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在低空急流轴左侧的辐合上升区是暴雨的易发区;充沛水汽、深厚的上升气流和不稳定能量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暴雨及大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锋区高中心的北侧附近;K指数高能区与暴雨落区相对应。

5参考文献

[1] 王宝利,张占良,贾素贞,等.一次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J].山西气象,2011(4):5-10.

[2] 杨东,苗爱梅,郑皓文.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J].山西气象,2011(4):11-16.

[3] 曹楚,王忠东.2010年浙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4):46-51.

[4] 井喜,屠妮妮,曾鹏,等.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6):725-736.

上一篇:北洋海军冤屈探微(十) 下一篇:埋葬美国航母战斗群的“玄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