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盐碱地

时间:2022-09-14 06:37:00

“到吉林如果不投资农业,那就是浪费浙商的智慧。”在这片被土地上呆了六年,缪明伟,这位吉林省浙江商会的会长,将所有的美好期望都聚焦在吉林省西部千万亩的盐碱地上。敢为天下先的“浙农”

出自书香门第、做过5年语文教师――仅从履历上看起来,缪明伟本该和农业“绝缘”。而现在,他却总以“浙农”自居。

改变发生在来到吉林之后。自打2004年来到这里,东北肥沃的土地、丰盛的物产让他印象深刻。然而,在东北适耕土地早已是稀缺资源,当地农民从来都把黑土地当作“立身之本”。除此以外,便只剩下吉林西部的大片盐碱地。

在此之前,平均10.37的PH值早已让这片土地形同荒漠,绝收多年。不过缪明伟打算背水一战:“浙江人就是敢为天下先。投资自然就有风险,如果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实现梦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做?

2008年,缪明伟和吉林浙江商会的其他几位成员共同出资成立了吉林省吉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吉公司),并亲任董事长。这年年末,他带着一队人马进驻吉林长岭县北正镇后二十五村。由于自然环境恶化,现在该村已经撤销了行政村建制,所有居民全部搬迁安置到了其他乡镇,空留下这块松嫩平原盐碱最重的地块。

“中医疗法”获成功

不过缪明伟和他的伙伴们有信心敢把荒漠变良田,因为他们找到了盐碱地改良的“金钥匙”。传统的改良主要依靠的是整地深翻、挖坑填沙、增磷解碱、增施有机肥等办法。“这些传统的方法类似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我们选用的是‘中医疗法’。”缪明伟比喻道。

所谓的“中医疗法”,是指吉公司用盐碱地生物有机调节肥来改良盐碱地土壤物理特性。这种盐碱地生物有机调节肥的配方为吉林市农技站的退休专家研发,并曾在75亩盐碱地中试行成功,苦于资金瓶颈,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手握大量资本的吉公司与之一拍即合,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2009年初,吉公司在后二十五村重度盐碱地进行了200公顷水稻和甜高粱的综合种植实验,当年即获成功。

经过半年跟踪考察和专家论证,联合同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肯定了吉公司的改良成效,并授予其“国际生态安全盐碱地治理示范基地”。

初试成功之后,吉公司设立了2010年的新目标:五年内分期投资30亿元,将吉林省松原市荒弃的重度盐碱地全部改造成不反弹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增加100万亩耕地。

创新模式出产“健康”

事实上,盐碱地改良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商业模式上亦需创新。吉公司改造的盐碱地虽是荒弃的,但所有权仍然在整体迁徙的农户名下。改造成功后,所有权还属于农户。因此,必须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进行经营。

“公司+合作社”是“公司+农户”模式的递延,合作的农方由分散的农户变成了农村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户以承包权人股合作社,合作社再以一个集体股东的身份与吉公司合作经营。在缪明伟看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解决耕地流转难、合作伙伴过度分散两大难题。每个农户的股份比例、利益分配等诸多细节问题在合作社内部解决,这样,既可以增强农户合作的稳定性,又能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效率。同时,在土地改良完成后,农户既可以以土地单纯人股,也可以选择回租,自行耕种。

据了解,吉公司盐碱地30年的流转成本约为350元,亩,与改良后土地的单年租金价格相当,每亩的改良成本约在3500元,亩,当地政府承诺按照涉农优惠政策给予各项补贴。

“仅凭以出租改良后耕地这一项,7年就能收回成本。”缪明伟估算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改良的盐碱地上,种出的稻米呈弱碱性,有益于人类健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大米,只有在经改良盐碱地上才种得出。缪明伟说:“盐碱地改良是绿色的掘金计划。”

缪明伟和他的同伴的下一个目标是,依托广袤的盐碱地,打造以盐碱地治理为基础,生态型农场为核心的生态型食品深加丁的农场―农畜产品产业体系。“一切成型以后,我们还打算建造农庄,做农业地产。”缪明伟信心满怀地说道。

上一篇:联通3G难局 下一篇:大陆公司首登台交所:新扬子造船详解赴台上市路